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欧洲百姓看中国:偏见仍不少 没想到发展这么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4日 07:15 环球时报

  ●本报驻比利时特派记者姚立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王晓真

  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中国仍是个遥远的地方。尽管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发展,欧洲人了解中国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从欧洲整个人口比例来看,这些人还是少数。因此,今天的中
国在不少欧洲人眼里仍然是个难以猜透的谜。

  7月2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开始访问中国。照理说,这么大的一件事,英国媒体总会有所报道,其实不然。近日的英国媒体,既没有做关于英中关系的民意调查,也没有关于这次访问的背景报道。倒是17日和18日的《金融时报》,在其“亚太”和“世界新闻”版上先后刊登了有关中国的9篇文章。其中5篇是对香港近日政局的评论,1篇报道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人民币币值的讲话及中国的反应,另有一篇讲的是中国合资汽车工业存在变数……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一些媒体似乎更热衷于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很多人不了解中国

  记者在欧洲先后驻站工作十几年,在与当地各界人士的接触中,深感真正了解中国的欧洲人少得可怜。就是那些所谓的汉学家们,其中不少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因而也很难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不过和美国人相比较,普通欧洲人对中国的知识或许稍多一些。如果在街上随便问一问,他们当中一些人也许还能说出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中国的长城、故宫,上海在这里的知名度也不低。

  但除了那些因商务或旅游到过中国的少数人外,普通欧洲人对中国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提起中国,他们也许知道那是个有着古老文明史的国家,人口众多,但对现代中国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更是不甚了解。

  记者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些当地朋友说过,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太少,没有多少欧洲人能够说出几个中国作家的名字,更不要说读他们的作品了。当地朋友大都认同我的说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欧洲百姓对发生在这块遥远土地上的变化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感知和具体的概念。在不少人眼里,中国甚至仍是个缺衣少吃的国家。这从他们同记者交谈中提出的问题便可窥见一斑。

  欧洲媒体以揭露问题和批评为主

  应该说,欧洲普通百姓对中国的了解,除了来自书本上的一点知识外,媒体在其中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欧洲媒体的特点是以揭露问题和批评为主,不光是对中国,对本国事务的报道也是一样。这种报道思想决定了它们在报道中国时,并不重视客观全面,以便尽量给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它们对中国的报道大都以问题为切入点,即便有时谈些正面东西,也是“捎带脚儿”。普通欧洲读者便是从这些“问题报道”中逐渐了解中国的。久而久之,读者对中国的偏见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欧洲媒体对中国发生非典(SARS)一事的报道就颇能说明问题。非典一发,这里对中国的报道量突然大增,对中国初期的处理不力大加渲染,电视报刊连篇累牍。个别媒体甚至把中国处理非典疫情等同于“当年苏联政府隐瞒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然而,对中国人民如何上下一心同非典斗争却很少谈到。非典一完,媒体好像泄了气的皮球,电视无精打采地说上一句,报纸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刊登一篇“豆腐块”消息,完全没有了初期报道的那股劲头。这种“虎头蛇尾”式的报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只能是初期中国处理非典如何不力,非典带来多大危害,中国经济如何受损,而不是中国人民总结经验,迅速行动,最后战胜非典的全貌。

  摩根斯坦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日前在欧洲12个城市所作的民意调查显示,一些欧洲人还把欧洲经济萧条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多数欧洲人认为,中国获得的是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尽管遭受了SARS的打击,但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中惟一的亮点,因此,他们又将‘矛头’指向中国”。

  “没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

  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在大步发展,中国的商品也在越来越多地跨出国门,登上了欧洲不少大众消费商店的柜台。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英国人主要通过香港了解中国。由于香港是英殖民地,不少英国人或其亲属、朋友都在香港工作过。当时的英国百姓对中国的了解,也就仅限于美味的中餐、无敌的功夫、迷人的古迹和众多的人口。现在,英国百姓通过廉价的中国商品、大量的中国游客和众多的留学生来了解中国。在英国,主要旅游景点的小纪念品90%以上是中国制造的。家电商店内的电器,也有不少是中国制造或中国组装的。伦敦景区,假托商务考察名义的中国游客比比皆是。在英国,还有十余万的中国留学生大军,他们分布在英国各地,居住在普通百姓家中。

  不过,只有那些多次去过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做生意的英国人,才会对中国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和客观的了解。20日上午,记者去伦敦号称“小威尼斯”的运河边散步时,与一位驾船来伦敦游玩的英国人聊了起来。当他听说我是中国人时,立马邀请我上船,端出茶水和点心。进入船舱,扑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来自中国的商品。14寸的彩色电视机、袖珍收音机、微波炉、热水壶、炊具、茶具等,都是中国制造。他告诉我,他去过中国多次:一次是30年前,一次是20年前,最近一次是2年前。他说,30年前,中国百废待兴。20年前,中国开始腾飞。2年前,中国令人“忌妒”。他对中国的评价是:政局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物美价廉;人民手中有钱。

  记者在希腊采访时遇到一个出租司机,小伙子谈起中国商品时,也不住地称赞中国货“物美价廉”,说他家里有不少中国货。在威尼斯,记者遇到3位意大利女学生。本来是记者向她们问路,她们反倒借机练习起中文来了。正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

  在中国发展大潮的冲击下,欧洲的一些经济类报刊在报道中国时开始扭转了这里一贯的批评调子,比较注重客观报道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这对那些综合性报刊一贯的“问题报道”多少有些矫正作用,也使当地普通百姓对中国的了解多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渠道。确实,只要是去过中国的英国人,大多数都对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惊叹不已。他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北京,道路干净整洁,公路四通八达,建筑新颖时髦。在这些方面,英国自叹不如。近年来,中国有一系列值得自豪的事件。如加入世贸组织,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全民走向小康,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对世界、对人类的贡献,值得英国人学习。当然,善意的英国人也指出,中国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随地吐痰、厕所脏乱、不守秩序、溺爱孩子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中国旅游,他们回来后大都谈到自己见到的和印象中的中国相差太大了。记者的一些当地朋友就曾说过,没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是走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欧洲商界人士谈起中国更是感慨不已,他们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愿意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这些都是在悄然发生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还限于一定范围,但它们将促进欧洲百姓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由于距离的遥远,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这个变化过程可能很长。但随着中欧各方面关系的不断加强,中国自己的事情越办越好,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迟早会展现在欧洲老百姓的面前。▲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经济新闻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Palm 瘦身 移动存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男人做爱也需要前奏,适当的热吻、爱抚和触摸可令…
非常笑话
一女人向邻居告状:你儿子骂我是老母猪。邻居…
图片
铃声
·[陶晶莹] 太委屈
·[谢雨欣] 第三天
·[王 菲] 执迷不悔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比基尼美女
  • 月色如水小夜衣
  • 夏日狂花比基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