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园有批中国官员 教授称其是最尖锐的学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5日 08:29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联合国特约记者肖岩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坐落在美国名城波士顿西北部的卫星城剑桥,隔着静静的查里士河与哈佛另外一所著名学院———哈佛商学院———遥遥相望。比起商学院高大而有气派的建筑,肯尼迪政府学院在外观上要朴素得多,但其名望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2002年起,这里成为哈佛大学培训中国政府官员的基地。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签订的三方协议,在从2002年起的5年内,政府学院将为中国培训300名厅局级以上中高级官员。有报道称,这是历来最大规模的中国官员海外培训计划,将对中国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日前,本报记者来到哈佛校园,采访了肯尼迪政府学院负责此项培训的主管官员赛奇教授。 政府学院的毕业生大多选择了从政 赛奇是哈佛最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这两年来,他主讲的“中国政治经济改革”课程是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们最爱听的课之一。不过,赛奇现在忙碌的原因还不仅是教学,他是肯尼迪政府学院与亚洲有关的所有培训项目的负责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中国官员的培训。 赛奇的助手、肯尼迪政府学院亚洲部副主任张伯赓对记者说,除了在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外,每年在政府学院进修的学生超过3000人,其中中国人不下200人。由于来自中国的学生以及与中国合作项目增加较快,政府学院从2000年初设立亚洲部,专门管理以中国为主体的亚洲学生。据张伯赓介绍,政府学院的毕业生很多选择了从政,在2002年下半年美国中期选举中,73名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毕业生参加了国会众议员竞选,19人入选。 为一个国家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培训班,在肯尼迪学院还是第一次 赛奇教授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担任福特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时,就有过安排中美官员交流培训的想法。1999年,来到政府学院任教的赛奇教授开始筹划这一项目。据介绍,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位官员就曾于90年代初在政府学院进修过,此次中央有关部门下定决心要对地方官员进行大规模培训时,立即就想到了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2001年,双方最终签订了为期5年的培训协议。协议规定,从2002年起的5年内,哈佛大学每年为中国政府培训60名地方和中央的官员。这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第一次为一个国家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培训班,也是中国政府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和中美两所著名大学在培训官员方面的首次合作。 据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此次培训官员确定的条件是,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本岗位至少有两年工作经验、年龄在45岁以下的地市级或司局级以上国家干部,且将以中青年、地方干部为主,而副部级干部年龄则可适当放宽。对此,赛奇表示,据他了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之后,中央政府目前无论在执政经验上,还是在决策能力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地方官员的问题相对多一些。往往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到了地方却无法完全实施或在实施中走了样。在最终确定的60名参训官员当中,11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其余则来自地方政府机关。 哈佛七大学院及麻省理工等27名教授愿教中国官员2002年6月30日,经过考核和选拔的首批60名官员来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进行为期6周的前期培训。按照协议,肯尼迪政府学院从美国派来了一些教授参与前期授课。据说这些教授在接受这项工作时有些犹豫,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几年前曾接触过部分赴美进修的中国官员,对其印象是“内向”、“不爱提问”、“不爱发表意见”,教授们担心交流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但教授们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在讲课中,当他们提出一个观点之后,学员们提出的不同意见竟达五六种之多。由于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学员们对一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时连教授们都觉得很有启发。回到哈佛之后,对中国学员有了全新认识的不少教授来到政府学院,主动表示要继续执教他们在美国的课程。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来自哈佛七大学院及麻省理工学院等周边学校的27名教授参与了授课,这也创造了肯尼迪政府学院培训班历史上的一项纪录。 教师阵容非常“豪华”,住宿条件比较一般 2002年8月,盛夏的哈佛校园迎来了60名中国学生。虽然中国留学生以及交流学者在哈佛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此大规模的培训,还是引来不少学生和教授们关注的目光。 据介绍,肯尼迪政府学院在离校园不远的查理士河边为中国学员们租了公寓,学员们的一日三餐也由学院统一安排,大多在政府学院周边的一些餐馆用餐。记者随后参观了一位进修的中国官员所住的公寓,虽然窗外风景不错,不过室内除了些桌椅、电视等必需品之外,并没有什么地方体现中国学员的“高官”身份。朋友说,以美国标准来看,其条件只能算是中等。 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是美国历史名城,风景秀美,离纽约和华盛顿等美国东北部大城市也很近。但在培训期间,所有中国学员几乎足不出户,连哈佛校园都没看全,波士顿的名胜什么样更是没几个学员能说得上来。在政府学院,记者看到了进修班的课程表,即使按一位普通大学生的标准,学员们的作息时间也够紧的。每天上午6时,哈佛还在睡梦中时,中国培训班学员已经起床早锻炼,7时整,早餐开始。上午8时,学员开始在教室里就教授布置的案例展开讨论。而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半,学员们则要上4节各一个半小时的大课。 与普通的食宿条件相比,这次培训班的教师阵容却可称得上“豪华”。记者在课程表上看到其中有政府学院的院长约瑟夫·奈,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素有“中国先生”美称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有前克林顿政府的高官,也有哈佛各学院的著名学者。 负责具体安排课程的张伯赓说,中国官员在美国的培训重点是学习公共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工作方法,所有课程被穿插在60个具体案例中展开。此外,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第三种力量,也向学员们作了介绍。赛奇教授表示,培训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公共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即如何围绕目标安排财政预算和各部门合作等问题;二是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型问题;三是公共财政问题;四是城市信息化问题。 中国官员的思想比俄国家杜马议员活跃多了 在哈佛,中国学员们的求学精神再次让教授们惊讶。赛奇教授介绍说,60名学员当中,约有一半能听懂教授们用英语进行的讲课。为了让所有学员们听懂,培训班特地安排了现场翻译,大部分学习材料也都被翻译成了中文。学员们在课堂上讨论气氛相当热烈。有一节课的案例是阿根廷的收费公路问题,教授让大家提自己的看法时,很多有实际行政管理经验的地方官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谈及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经验和困难,让教授深受启发。在中国官员进行培训的同时,政府学院还在替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举办一个30人的培训班,许多教授身兼两个培训班的课程。他们发现,美国人认为更接近西方的俄罗斯议员们在课堂上思想保守、脑筋陈旧、毫无生气,反而是来自中国的官员们提问积极,发言踊跃。赛奇教授说:“中国学员培训班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所经历的最成功的一届培训班,也是哈佛教授们遇到的最尖锐的一班学生。” 显然,学员们也受益匪浅。在去年9月底清华大学举行的该培训班结业式上,学员之一的北京一位副区长在谈到自己的感想时,将培训当中的60个案例比作是“60道菜”,一道道吃下来不仅强身,而且醒脑。他说:“在基层工作最大的难题是水、电、煤、气、路等样样都要解决好,但基层财力往往不足,到底该先干哪样,缺乏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项目评价、组织决策与风险承担体系,经过案例分析及实地考察后,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得到了新的启发。” 记者随后采访到了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的几位中国官员。老刘是国务院某部委的局级官员,其具体职责是网络媒体的管理。与“高官培训班”不一样的是,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研究的题目是“美国的互联网政策与立法”。半年多时间,他翻阅了有关美国互联网政策数不清的资料,写出了长达30多页的英文论文。他认为,美国政府对网上隐私的保护、关于网络安全的规定、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网上税收的管理、电子商务的规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经验,对中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今年的培训中国不少地方准备派“一把手”前来 记者到哈佛采访的时候,赛奇教授刚从北京回来不久。他带来的消息是,中国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等合作单位对上次培训都很满意。本来,新一期中国官员培训班将于今年6月份举行,但因为非典的原因,只能往后推迟一个月。据悉,目前新一批培训人员正在中国清华大学接受培训,估计再过不久,中国高官的身影又会出现在哈佛校园内。 由于去年学员们收获颇丰,今年不少地方打算派“一把手”参加培训。赛奇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打算通过三到五年的合作,将整套培训机制“克隆”到中国国内运转,帮助中国整个公务员培训机制走向经常化、国际化。▲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