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金融一体化 “动摇”央行大区分行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0日 18:08 南方周末 | |||
该研究报告可望在年底前完成。“长三角金融区”一旦付诸实践,将最终扫清该地区内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大银行的省级分行面临的种种限制,事关该区域内央行两个大区分行的协调甚至合并的问题。原有央行大区分行制将因此而动摇 □本报驻沪记者 王丰 有消息称,人民银行正在起草设立长江三角洲金融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目的是消除银行在该地区开展业务面临的障碍。 不久前,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计划向湖北省某钢铁公司发放一笔贷款,由于该公司已归上海宝钢所有,中信的信贷员想到央行南京大区分行,试图查调该钢铁公司的信贷资料,信贷员得到的答复是:“那是上海分行的事,我这儿没办法。” 信贷员面临的这个问题,正是上面所说的障碍之一。虽然不久前,央行宣布,完成了企业信贷资信登记系统的全国联网,并且制定了有关制度,但是,对新贷款客户尚可以应用,对大量的旧账统起来并不容易,难点并非是技术问题,一位内部人士说,有的是出于商业银行间竞争原因而保密客户资料,也有部分原因是旧账经不起见光。 据悉,央行上海分行的某管理人士说,长江三角洲金融区研究报告可望在年底前完成。创建这一特殊的金融区,将最终扫清该地区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四大银行的省级分行面临的种种限制。 目前,这些银行不得在所处的城市和省之外开展业务。银行间信息的封闭,同样是银行不能跨区贷款的重要障碍。 很显然,长三角金融区的设立,似乎是对原有央行大区分行制的颠覆,直接给出的是长三角经济区域内央行两个大区分行的协调甚至合并的问题。 没有料到的是,5月底中央有关部门在上海引爆金融界大案,以及随之而来的银监会、审计署、财政部等多家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整肃,暂时将长三角金融区的声音淹没。 不过,关于长三角金融区的讨论,有了更多激荡的空间与时间。 大区分行制利弊互现 南方周末:2003年年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据说有两大重要议题,一是成立银监会,二是决定央行大区分行制的去留。现在,银监会已于4月成立,第二个问题似乎没什么动静。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朱德林:1998年,参照美联储全国设立12个大区的模式,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大区分行体制的改革,在全国设立九大分区行(沈阳、天津、济南、上海、南京、成都、武汉、西安、广州)外加北京、重庆两个银管部。 大区行体制的建立,目的是摆脱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将人权、事权上收,实行垂直化管理。主要为:信贷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监管等职能。 可是,实际上半年后就问题重重了,成立大区分行后,原浙江省分行降格为浙江中心支行,行长的行政级别由正厅降至副厅级,而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的级别却是正厅,工作协调就成了问题,而大区分行行长不可能总在下辖省份呆着,同时也抬高了工作成本,于是,大区分行不得已又慢慢将收上来的权力下放给地方,目前基本上只剩下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审批职能等。 央行某研究人士:据我所知,央行从未研究过设立长三角金融区的事情。目前谈长三角金融圈、金融安全区等可以,但“长三角金融区”的提法就不妥,这样容易将它误解为“行政区”的概念。毕竟现在是两大分区行在长三角经济区域里面。 招商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助理骆君生:每个大区行管辖的范围最终是以平衡各区域经济总量为原则,而不是以区域经济的联系程度为首要出发点,比如在长三角经济区域,有两家分行,上海分行管辖上海、浙江、福建;南京分行管辖江苏、安徽两省。 现实经济活动,江苏与上海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如果一家企业在两地都有公司,其资信状况却分属两个央行分行统计,而且两者的数据系统并不兼容,你就会发现,同一家企业,在两地的信用评级却不一样,大大影响了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业务。 是金融结构的问题,不是金融区的问题 南方周末:我们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获知:2003年5月底,上海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32万亿元,贷款1.01万亿元。福建省为0.46万亿元和0.33万亿元。 也就是说,上海有3000亿元存贷差,至少有2000亿属于可以贷,但贷不出去的钱。因此,有人呼吁贷到上海之外的江、浙去,于时长三角金融区便呼之欲出。 招商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助理骆君生: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结构中,银行信贷融资的比重一般为30%,最高不过60%,而我国的这个数字是90%以上。 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也是银行在融资比率中逐步下降的过程,我国目前90%的比率,注定了企业融资以地方化为主体的现状。相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银行服务本身没有积聚的概念,肯定是就近就便。 比如同一家银行的上海分行向江阴市的企业贷款,肯定没有该银行江阴分行贷款做得便利而有效。 因此,金融结构的问题不解决,存贷差无法解决,而且通过金融创新,才有金融积聚。 另一方面,在长三角经济区内,制造业跨区投资发展尚有欠缺,目前的跨区投资多集中于房产、餐饮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的特征是产业带动效应小,不需要配套平台。而制造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就大得多,制造业跨区投资不具规模,对长三角金融区的要求并不高。 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兴建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筹资,往往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或到资本市场筹资,美国摩根银行(现为摩根大通银行)便起家于收购加州政府的铁路债券。 而我国地方政府不允许发债,普遍采取的办法是,政府下面成立投资公司,以财政做担保,风险揭示不完全,受政府换届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太大,将风险推给银行。 根源在于,在很大程度上讲,我国仍是由政府推动型的经济。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朱德林:按照国际经验,75%的存贷比是一个公认的正常的存贷比。我国诸省(区)、直辖市目前平均存贷比接近75%,上海为76%以上。1997年之前,央行按这个比率来作为监控商业银行的标准,自1998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采取的是一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将监管标准放松至80%甚至90%,不过,银行想贷又不敢贷了。 目前的问题是,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上讲,总的概念是资金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说合理的、风险小的资金需求不足。 而站在社会的角度上讲,则认为是资金供给不足。资本市场不发达,国民经济的资产证券化率低,债券市场发育不健全,规模不大,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缺位等等,使全社会投资渠道过于狭窄,10万亿存款,一年就是2000亿利息,商业银行也面临两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加宁:从资金余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商业银行存在着巨额的存贷差且仍在不断扩大,这些资金要么上存至中央银行,要么购买国债,就是不愿意增加贷款;另一方面,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却普遍感到资金紧张。 第三,从资金在企业间的分布来看,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IT通信产业中的垄断企业,资金多得不知道往哪里投,而广大的中小企业有较好的投资项目,却资金严重不足。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是适当调整资金结构,缩小财政性资金的比重,增大金融性资金的比重,并且通过积极的金融货币政策搞活金融市场,调剂部门间、企业间、地区间的资金余缺。 长三角金融区会是什么样子? 南方周末:请设想一下理想中的长三角金融区具有的功能内容。 中信实业银行商京分行行长焦世经:一是信贷资料共享,建立清算系统,统一结算,统一了结算,也就统一了资信信息。 目前央行虽然建立了企业借贷资信登记系统,也就是说,企业一旦成立,就要申领一张贷款证,上面将记录企业往后每一次贷款与还款的资信记录,但目前的情况仍然是,对于跨区经营的企业,难以见其全部资信情况。 在美国,全美只有两家清算银行,一家是政府办的,另一家则完全是商业性清算银行,仿照美国,可在上海成立长三角或华东区清算银行。 商业银行统一由清算银行中心集中支付,现在是通过当地银行系统,先直后横。 从而使银行资金在途的时间大大节省,省去先直的时间,而且还避免了银行与银行信息不共享,从而发生逃债问题。 而对资金划账时,由清算银行操作,可以减少在途资金量与在途资金风险。 二是商业银行将在上海设立更多的区域中心。 比如资金中心、信贷中心、清算中心,长三角金融区内,商业银行的资金统一调度,而不必像现在这样,达到一定信贷额就得上报北京总行。 比如说,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向江阴市一家企业放1亿元贷款,由于南京分行作为省级分行只有8000万元的贷款审批上限,因此,1亿元的款子就得上报北京总行审贷委员会,很显然,北京总行方面对于江阴客户的情况了解远远少于我们,于是要来来回回好多次。 三是人民银行是否多安排一些银团贷款,商业银行比较封闭,老死不相往来,动不动就全包。 国外的银团贷款则非常之多,一般额度在1亿元左右的贷款,要约四五家银行共同放款,以求风险共担。原因很简单,贷款风险取决于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企业生命周期,行业变化情况,在我国还多了一层银行家的政治周期因素等。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