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计风暴更猛烈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8日 11:4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郝洪 最近一周,国家审计署那份“新鲜感很强,完全揭露问题”的2002年审计报告成了财经新闻的焦点。有人评价说,这份报告在中国审计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实,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不单单局限于审计领域。对前进中的中国而言,这份在第一时间公布的、措辞坦率的审计报告,也可视为一个社会变革的分水岭。
审计报告的及时公布强调了公民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财产的权利。公民对公共资产的权利如何体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及时了解、掌握公共资产管理、营运的状况。 此次,近8000字的审计报告披露了国务院去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两家国有银行2001年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12家中央国有骨干企业10年来的经营管理情况、中西部49个县(市)今年来的财政收支状况。 在新的5年规划中,国家审计署还计划建立起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 尽管,眼下公布的这些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政府代管的所有公共资产的状况,但是,其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以及在这一行动中所显露出的制度倾向,向外界表明了政府对于管理者的自我定位———政府对于公共资产的责任是管好、用好,保值、增值,它没有任意支配公共资产的权力,却时刻担当着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义务。 有了这一意识,我们就可以换一种思路来处理社会经济问题。比如眼下许多城市都热衷提出“经营城市”的口号,替谁经营?城市经营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少数人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理想,还是为了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实际生存利益?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一厘清。 再比如,目前正热的“国有资本退出”,哪些该退,哪些暂缓退出?退出的项目其过去的经营状况如何?国有资产变现后的资金投向如何?也都必须有一个详细的交代,而不是热热闹闹地搞几个“重大工程转让签字仪式”就可以交代过去了。 此次审计报告翻起了企业的旧账,揭开了银行问题贷款的“盖子”,查出了地方财政挤占、挪用资金的丑闻,一系列腐败案件浮出水面,反映了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过去,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金融部门的审计监督并不少,但审计出来的问题多数是“内部控制”掉了。因为缺乏公开的监督,被审计的问题往往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不了了之,审计监督缺乏实际的威慑力。而审计报告公开,将所查出的问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将有助于对问题和案件的追踪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报告的公开只是完成审计监督的第一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计监督,还必须明确审计部门的独立地位。目前隶属于行政部门的审计系统究竟在对公共资产经营管理的审查监督上发挥多大作用,让人怀疑。事实是,越是基层的单位,行政部门对审计部门的控制力就越强,而审计的监督作用就越弱。因此,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没有被充分强调,没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情况下,监督的效力就往往很难充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