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速 中国经济改装最大“引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7日 10:51 《财经时报》 | |||
《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可望近期形成报审稿上送国务院;改革方案将重新构架中国的资本进入与退出机制;为民间投资全面松绑,解除禁区;地方政府发债问题有望不再成为问题 本报记者李兆清 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新近出现亮点。记者获悉,相关改革方案正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拟定,如无意外,近期可形成报审稿,上送国务院。有专家估计,方案“有希望在年内出台”。 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勇近日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对这一方案予以积极的评价。他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仍属投资拉动型。按照正在制订的《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的框架,20年内将为中国GDP贡献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年约为3000亿元。” 据参加这一方案草拟的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一位处长指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将全社会资金引入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投资、融资、退出、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据了解,与《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一起研究制订的,还有《政府投资管理条例》。 退出机制:准入的前提 《财经时报》通过多个途径获知,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依据“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力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专家评价,此次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对政府经济行为的根本调整。 目前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对两大关键机制——进入和退出进行再造。尤其对于创业投资者,如果没有可行的资本退出方案,投资者不会将资金投入。 据有关专家分析,2004年国家将继续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在明确划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政策时,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步建立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可望部分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个人的实业投资,则全额或部分抵免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中国政府亦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市场经济中的运行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 为民间投资松绑 今年初夏SARS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实施减免税费的同时,也批准了一些重大基建项目在年内开工建设。国务院还要求研究SARS过后的行业振兴计划。但是,“政策输血”只能救一时之急,根本出路还在于实现自主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 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中国现在不缺资金,关键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目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指出现行投融资体制的弊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最近也表示:“(制订)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是国家发改委成立后转变职能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当然包括社会投资的自主权,进一步缩小政府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而且要简化审批程序,为社会投资,包括外商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 新组建的发改委、国资委都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列为一项重要工作。马凯在5月末的全国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国家将对投资领域进行了分类界定,对于各类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分别采取社会招商,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以及政府投资等方式进行;真正实现政府由全面投资向重点投资的战略性转变,为社会资金的准入创造一个基本的体制环境。 发改委投资司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根据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将是一个重要方向,其核心应是收缩政府直接投资范围,全面放开民间投资实业的领域限制。 这意味着,除了国家政策、法规限制开放的领域,今后,所有经营性领域将逐步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尤其是如水务、公交、燃气、供电、环保、收费公路、供水、供气、供热、轨道交通,以及文教卫体等经营性基础设施,经营性社会事业项目等,各种资本都有机会参与投资兴建。 12万亿民间资本被闲置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投融资体制一直处在调整和改革之中,但至今一直未能到位。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激活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已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今年6月8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奠基。这座大桥将对长江三角地区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记者更注意到这样一个信息:大桥的建设资金中,民间资本占到了50.25%。民间资本参与基础工程的建设且比例如此之大,被认为是探索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范例。 还有专家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市民间投资总量2002年年底约900亿元。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仍然存在许多限制,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的项目审批、资金优惠政策安排、项目设计施工、原材料供应、项目投运后的维护等,都向本系统的直属企业倾斜;在电力、铁路、公路、水利、交通、能源、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民营企业无法进入,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在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行业中,民间投资只占0.7%;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中,民间投资只占3.2%。 即便在温州这样的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资本至少有约1800亿元依然在沉睡。有专家估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2万亿元民间资本被闲置。 地方政府加盟债市 《财经时报》获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应是下一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全面发展包括国债、金融债、公司债、市政债、抵押贷款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各州、县政府以及下属政府机构筹集公共事业所需资金的重要市场。在美国资本市场,所谓“市政债券”,指的是各州及州以下市政机构发行的长期债券。在中国,除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几乎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地方政府债迄今近乎为零。专家形容说,“重股轻债”使中国的证券市场变成了“跛脚的残疾”。 央行票据近期在中国的债券市场上风生水起,正说明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宏观经济的要求。目前,政府决策层已形成共识:一个完备的债券市场可以有效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应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地方债券的出现将成为耀眼的亮点。专家介绍,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每年高达约5000亿元。北京市为2008年奥运会的计划投资已经达到3000亿元,但2001年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50亿元左右。 北京今年年初曾计划发行“奥运债券”,并被寄予突破地方政府发债“禁区”的极高期望,但此计划最终被《预算法》挡驾。中国1994年公布的《预算法》中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问题的实质似乎并不在于是否该打破既有的法律限制,确立地方发债权;地方政府有无发债权,实质是地方政府是否应该独立行使财产权。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慧勇一直倡导地方发债的发展。他认为:“地方发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推动力,因为这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此外,国家发改委还将考虑适当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