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主动为人民币升值减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7日 08:50 中国经济时报 | ||
-单羽青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已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有迹象表明,面对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正在考虑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争取采取主动 最近一周,两则消息多少透出一些上述动向。上周末,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中国央行将允许部分本国企业用外汇收入购买国外债券,从而减轻在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安排下央行不得不买进外汇的压力,改变中国外汇市场供大于求的被动局面。该消息目前虽难证实,但联系中国人民银行7月2日起下调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之举,一个理性的判断是,面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回流境内静待套利、套汇良机的投机资本,中国政府正采取稳健措施,积极主动地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减压”。 不可否认,在此次有关人民币汇率的讨论中,多数人承认,短期看,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其中,“经常项目呈现较大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加”几成核心问题。抛开国外政府、贸易团体等敦促人民币升值的立场和用意不谈,单从国内看,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在增强中国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 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04%,外汇储备年末增加742.42亿美元,达2864.0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10.5个月的进口额。今年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160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加296亿。5月底,外汇储备已增至3400亿美元。而与此相伴随,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2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2003年3月末,M2余额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到5月末,M2余额已达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0.2%,为1997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值。总体来看,M2增幅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和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之和。这一变化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但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不畅也导致资金大量沉淀,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压力。从这一角度观察,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给经济指标已近通货紧缩尾声的中国经济又添通货膨胀的风险。 此外,在经济增长、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亦出现内在升值潜力。从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近10多个月来,美元持续贬值更诱导人们产生人民币升值预期。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人民币未来。周小川的表态尽管代表了政府态度,但谁都清楚,汇率走向的最终决策在最高层面。在缜密的利弊分析之余,现在,更多主流意见认为,完全放开人民币汇率恐怕言之过早,至少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但在现有条件下,中国可以不断调整和改进汇率生成机制,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实际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回到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确立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 不过,改变汇率生成机制可谓长期目标。受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体制条件制约,中国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尝试小幅度放开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从正负1%逐渐向正负3%-5%的范围浮动。这不仅能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且可舒缓升值压力,争取在更大的压力到来前,积极主动地为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创造环境。 目前,尚难从官方途径获知是否有此动议,但有专家警告,人民币汇率一旦有松口迹象,难免会遭受热钱冲击,这势必给中国外汇监管体制带来严峻挑战。国际外汇市场1年期美元/人民币元不可交割远期合约的贴水就是一个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