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广州分行10亿元虚假按揭贷款真相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6日 11:52 中国经营报 | |||
本报记者 江海波 唐莹 广州汕尾报道 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公布了2002年度的财务报告,其中税后利润中提取了109.1亿元费用列作“特别项目”。祸不单行,就在这件广受猜疑的“惹眼”事件发生后的不到20天内,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汇报中又特别提到了建设银行所存在的经济问题。 李金华在汇报中说,审计建设银行及其20个分行2001年资产负债损益情况时,查出隐瞒收入、盈亏不实、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并重点提到,在抽查建行广东省广州地区8家支行的楼宇按揭贷款时,发现有10亿元是虚假按揭。 尽管建设银行有关人士认为这几个支行涉及的虚假按揭“没有10个亿那么多”,但记者通过从业内人士那里听到的消息是,仅广州芳村区一个楼盘的虚假按揭就超过两个亿,更有一个楼盘的假按揭银行应当完全知情,因为这些“假业主”是发展商骗来的持有失业证的下岗工人。“没有10个亿那么多”难道审计署报告不准确? 6月30日,当记者拨通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负责个人住房贷款的某老总办公室电话时,被接听电话的小姐告知:“×总有两个办公地点,现在已经外出……”从这位小姐讲话的语气来看,该老总目前一切正常,而不是一些业界猜测的“可能已经出事了”。 随后,记者拨通了该老总的手机,听完记者来意之后,该老总告诉记者,审计署提到的建设银行广州地区8个支行中发现的10亿楼宇按揭贷款确实属他所管,但目前,有关此话题的一切采访均由行长办公室负责,记者应同他们联系。尽管如此,该人士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数额没有10个亿那么大。” “审计署的数据应当是有依据的,怎么可能那么随意呢?”当记者追问为什么“没有10个亿那么大”时,这位人士欲言又止,说记者最好还是去同行长办公室联系。 随后,记者打通了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办公室的电话,该办公室一位经理听完记者的转述前文中那位人士的看法后,开始反问记者可不可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回答,“你自己考虑一下我们不可能告诉你们‘我们建行实际上是多少亿’,我们再傻也不可能去跟审计署对着干,既然审计署公布了一个10亿的数据,我们肯定尊重审计署的意见和处罚决定。这是一个已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的问题,你问总行他们也不可能给你一个与审计署不一致的数据来。” 而建设银行总行宣传处处长柴翔在接受本报记者的咨询时指出,建设银行此时的发言一切以前几天的新闻通稿为准,这个通稿是行领导亲自批过的,“除此之外一切不能再说了。”当记者再就此事追问时,这位处长马上礼貌地把话题引到其他方面去。 柴翔所提到的新闻通稿即是建行于6月27日通过媒体公布的“处理474名责任人”的消息。该消息称:中国建设银行迅速查处整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自今年初以来已处理474名责任人。该消息指称,审计署2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的建设银行所存在的问题里面,80%以上“小金库”问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70%以上的违规经营问题发生在2001年以前。消息表示,在前期整改的基础上,建设银行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检查力度,从机制上杜绝违规行为,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据了解,2000年以前,建设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量一直位居各商业银行首位,但就在这年,建设银行对该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了自查,发现存在大量的虚假按揭现象,并对之进行了公布。次年(2001年),建行住房按揭贷款头把交椅易主工行,有分析认为,此事可能多少与建行自查加强风险控制有关。至于审计署今年开始调查工商银行的问题,是否与工行后来居上招人耳目有所联系,业界普遍表示不便就此下定论。 汕尾公安局副局长诈骗案:转入个人账户的2576万元全部被提取现金去向不明 在提及抽查建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楼宇按揭贷款所发现的10亿元虚假按揭时,李金华重点提到了广东汕尾市公安局某副局长参与通过虚假按揭进行诈骗的案例。据称,1998年至1999年,该副局长冒用他人名义,出具虚假证明,骗取建行广州市芳村支行按揭贷款3793万元,有3270万元已无法追回,其中转入该副局长等人个人账户的2576万元全部被提取现金,去向不明。 为了弄清有关此案的更多真相和细节,6月29日,记者亲赴汕尾了解案情。据汕尾市公安局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该副局长叫杨××,今年约五十七八岁,分管治安工作。因工作原因,杨经常到广州出差。因为有不少当地人在广州经商,所以,杨××通过这些人的关系与广州商界的某些人士也比较熟。更重要的是,这些长期在广州经商并且已经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汕尾人,如果在汕尾老家遇到什么麻烦事,常常请杨××出面帮忙“搞掂”。这位人士认为,杨身为公安局副局长,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在当地有一定分量,因此,他和在广州经商的汕尾人的关系也很不错,这亦可以看作是他卷入这起金融骗贷案的渊源和背景。“但是,整个事件发生前没有任何迹象,直到今年春节,广州市有关部门到汕尾将其逮捕,大家才知道他已经出事。”该人士说。 一位对杨比较熟悉的汕尾市某银行行长告诉记者,由于事件发生地在广州,而且与公安业务完全无关,所以,汕尾方面对此了解的情况很少,不过,他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据传,这个案件已经定性为金融诈骗罪,除了杨××之外,还有两名汕尾当地的生意人涉案,同时,广州某商业银行支行(非建设银行)一徐姓女行长也被公安机关拘捕,其间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他还告诉记者,杨××能够骗取芳村支行按揭贷款3793万元,与其特殊身份不无关系,他为此还找到某些企业为其诈骗活动进行担保,并出具虚假证明。记者调查:广州诸多楼盘假按揭与建行有关,据传某个项目更是超过2亿元 尽管建行有关人士认为“数目没有10亿那么大”,但许多地产界和银行界的人士认为,由于建行早几年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非常大,按照比例也会比其他的银行多。而就在今年,建行第一季度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仍达3333亿元,位居同行业第一位,几乎占中国住房按揭贷款总额的半壁江山。“何况,那个时候银行的监管体系还比较粗放。”一位银行界人士如是说。 审计署公布建设银行广州8家支行发生10亿元的虚假按揭曝光后,记者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到数个与建行有关的地产项目假按揭。 据一位不愿俱名的地产界人士透露,广州芳村有三个大型地产项目发生了假按揭现象,这在业界的高层人士那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其中一个项目的假按揭总额更是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这些项目均由建设银行参与办理按揭。记者了解到,在广州芳村区,自从广信破产之后,能够产生2亿元人民币按揭业务的楼盘并不多。只有怡×苑、金×花园、金×苑等少数几个项目,而其中后两者为广州地铁公司所开发。一位业内人士说,从建设银行垄断广州地铁里的银行营业点来看,两者的关系应该非同一般。不过,业界所说芳村假按揭项目是否为地铁所开发,目前尚未得以证实。 而在广州番禺某大型楼盘,也产生了大量的虚假按揭现象,而其中就有建设银行参与的业务。据该楼盘的一位姓肖的业主反映,他于2001年在该盘买了一套总价为42万元的房子,当时,他的太太还在该楼盘担任策划部经理。“连我们都无法幸免,内情可想而知。”肖先生说,“直到2001年11月,我们搬进去才发现这个房子已经做了一次按揭了,当时一打开信箱,就发现里面有一大摞建设银行发来的信函,均为催缴按揭款项的通知,最早的一封为2000年12月所发。”肖先生说,因为发展商替假业主交款是半年一次,而不是月供,所以银行就按程序每月给“业主”发催款通知,问题也就因此暴露出来。肖说,他现在去工商银行办理按揭手续必须要把原来发展商在建行的假按揭手续退掉,但该手续一直退办不下来,所以现在还在同发展商交涉。记者调查得悉,该假按揭业务为建设银行番禺支行所办理。 还有更离谱的假按揭现象。据广州增城市早年某知名楼盘数位业主向本报记者反映,他们所购置房屋的开发商根本就不具备办理按揭的条件,但是银行竟然也敢趟这滩浑水。据业主反映,1996年前后,他们在购买这个楼盘的房屋时,发展商承诺他们可以免息进行20年分期付款,他们当时觉得非常划算,就纷纷落定签约。 但是,到了1999年,发展商突然告诉业主们,现在可以办理按揭手续了,大家把债务关系转到银行(一部分为建设银行,一部分为工商银行)去。很显然,业主们原来所享受的无息供楼要成为泡影,因此纷纷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商承诺银行利息仍然由他们来支付,业主们只须交纳本金,并且,发展商还表示愿意向业主们支付延期交楼的违约金,并赠送水电增容费。为此,发展商还通过手下的员工请来10多名假业主,让他们与银行签一份住房抵押贷款,示范给那些真业主看。事实上,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伎俩,既作了“示范”,又把手头没有卖出的房屋抵押出去套回了房款。 但离奇的是,这些假业主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持有失业证的下岗工人、特困户,银行完全有能力鉴别这些人不具备供楼的条件,竟然还给他们办理了,肯定知情。 据悉,即使是到了后来,这些房屋还是不具备办理按揭的条件,至少,发展商没有能力为这些业主们进行反担保(办理按揭手续时,银行会要求发展商对业主的贷款提供担保),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商找来了另外一家公司为自己的“反担保”进行担保。一位业主说,银行明明知道在这个楼盘发放住房贷款的风险已经很高,还争先恐后地去办理业务,里面的原因一定没那么简单。 据悉,后来发展商所承诺的为业主们缴纳银行利息突然中断,导致业主们纷纷被银行告上法庭,一些房屋已经进入拍卖程序。信用风险加道德风险,假按揭扩大银行不良贷款率 分析人士认为,假按揭恶意套取资金成了银行最直接的风险,因此,银行对一些资信较低的发展商会倍加小心。但事实上,在中国内地,缺乏自有资金并不是小发展商才有的问题,大多数大中发展商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不同的是,这些发展商即使是做假按揭也是为了解决资金的周转问题,风险相对较低(如不考虑同开发贷款风险叠加的因素,则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基本相当)。 所以,有人认为,对于那些有长期合作关系、信誉较好的开发商,一些银行即使知道他们是在进行假按揭,只要对物业估价不是太离谱,常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愿意配合。 更有甚者,个别银行还给开发商出主意,怂恿开发商作假。一名作假的开发商朋友曾半开玩笑地对人说,本来不想作假,但银行方面却在背后不停“催办”,实在“盛情难却”。 一位金融界的学者说,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银行的资产属国家所有,银行经营者只是国有资产的代管者,不排除部分假按揭里存在私下交易,这时,贷款本身的风险加上管理上的道德风险,不良贷款的几率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