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委员会十二委员聚首:新政策的三大平衡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25日 10:2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平稳控制货币供应量 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 防止打压经济增长势头 本报记者 孙铭 北京报道 6月20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举行了2003年第2季度例会。会议由央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周小川主持,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在内的12名新一届委员悉数出席。 “会议讨论了许多问题,包括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以及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当天下午,刚刚走出会议室的李扬委员对本报记者说。 这次例会之所以引人瞩目,不仅因为这是新一届委员的首度集中,还在于央行货币政策正处在十字路口,下一步的走向甚为关键。 标准普尔公司在23日发布的报告中警告,中国银行贷款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的增长速度,信贷市场面临过热的风险。一位接近央行的学者说,央行对此已有所警觉,力图通过一套政策“组合拳”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趋势。然而,如果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央行担心国内刚出现的经济快速增长苗头将受到打压,加之“非典”带来的后遗症,使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更加谨小慎微。 据悉,在这次例会上,货币政策的走向引起了诸多争论。会议最终形成的决议为:“既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又要维护经济金融发展的良好势头”。 货币供应激增 “中国货币供应量扩张的速度,可以用极快来形容。”一直关注货币政策的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用“极快”这个词一点也不过分。 据钟伟观察,今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8.5%,超出了年初制订的增长16%的计划,而5月末的统计结果更是让人吃惊——M2余额同比增长竟达20.2%,创出1997年8月以来的最高值。正常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幅加在一起,相当于M2的增幅。然而今年一季度,M2高出前者9.8个百分点,明显偏高。 与此同时,流通中现金M0的增长速度也很快。钟伟说,由于外汇占款持续增长,央行被动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增加了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他预计,今年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已成定局。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物价开始走平,批发物价指数有加速上涨的趋势,钢铁、石油、电力等原材料价格均有不小的涨幅。“引起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增长,中国投资增长太快了,去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0%。”钟伟说。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必然要对宏观经济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也是学术界对我国可能出现膨胀担忧的由来。 为使货币供应量保持平稳,央行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首先,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收回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由于央行持有的国债数量不足以进行大规模操作,今年4月7日,央行将政策性金融债列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此后,央行又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的形式回笼资金,至今已经回笼资金超过1000亿元。6月24日,央行再次发行总量达300亿元的票据,如果发行成功,央行票据的累计发行量将直逼2000亿元。日前,央行还拟推出开放式回购,使回购被占压的国债进一步流动起来,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 准备金“猛药”? 其次,央行还准备祭出利器——动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记者从央行货币政策司获悉,央行将在需要的时候对存款准备金率做出调整。此次调整,不是统一上调或下调,而是根据不同的风险状况,要求不同资本充足率的金融机构计提不同比例的准备金。 据悉,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这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并没有对实施的方式、实施的时间给出具体建议。 在货币政策三大操作工具中,准备金政策威力最大,也是轻易不使用的法宝。李扬介绍,准备金政策是货币政策武器库中的“巨斧”,它可以大规模改变银行体系的头寸。 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自身的特点,准备金政策这剂“猛药”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李扬表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为6%,而近年来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也经常保持在6%的水平之上,两者相加,商业银行总的准备金率超过了12%。如此之高的准备金率,客观上缓冲了货币政策的冲击力,致使剂量相当大的货币政策操作,往往对商业银行却影响甚微。 另外,自从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就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目前为年息1.89%。这一世界上少见的做法,一方面抬高了我国利率水平的底线,缩小了中央银行利率政策操作的空间,另一方面扭曲了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的认识。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货币政策操作要吸取2000年下半年的教训。当时,国内经济增长势头较好,但由于货币政策收缩性操作,导致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滑,物价再次出现负增长。 准备金政策改革包括准备金率和准备金利率两个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召提出,为避免提高准备金率的冲击过于强大,可以同时采用降低准备金利率的方式予以中和。 货币政策的预见性 据了解,这次例会对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建议是,应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除此之外,央行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如何既保持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又防止打压经济增长势头,在这次会议公布的消息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有学者分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正面临着两难选择。 “货币政策要有预见性,应尽量做到早期微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表示,“而且在采取措施时要尽可能做到先发信号,先采取比较温和的措施。” 此外,货币政策不能轻视“非典”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由于“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带有很强的不均衡性和不确定性,其滞后影响现在还尚未完全显现出来。 魏加宁强调,当前某些国家政府和金融机构提出人民币升值的主张显然不合适宜。在中国国内消费因“非典”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如果再实行人民币升值政策,必将重创中国的出口。 贷款激增之谜 金融现象常常扑朔迷离。让很多人弄不太明白的是,一度曾引起管理层忧虑的银行惜贷问题,竟然被信贷快速扩张所代替。 央行的统计显示,5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余额为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比年初高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 央行在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分析,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趋好,内外需全面回升,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扩大了贷款有效需求;二是商业银行加强贷款营销,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三是直接融资,特别是股市筹资额下降较多,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增加。央行得出结论,贷款快速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适应的。 但是,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分析,其实银行信贷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考核指标中,降低不良资产率是极其重要的一项。银行发现,只有将不良资产率的分母——资产总额做大,才能省力地完成不良资产率下降的任务,因此银行的放贷积极性空前高涨。 “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无意间增大了金融风险,也给货币政策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 “只有搞清楚货币和贷款增加的真正原因,货币政策的操作才能够有的放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