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人民币汇率应维持稳定 人为升值弊大于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24日 08:01 中国经济时报 | |||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郑杏娟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时指出,对中国而言,人为地将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 记者单羽青6月23日北京报道值人民币汇率重估大论战之际,摩根大通驻香港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郑杏娟指出,人民币汇率应该维持现有水平,对中国而言,人为地将人民币升值不仅弊大于利,而且缺乏合理的经济逻辑。 6月20日,郑杏娟在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目前有关人民币汇率的“重估派”、“不变派”和“自由浮动派”三个不同派别中,自己“是维持人民币汇率不变派”,“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忠实维护者”。 郑杏娟1989年起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92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系任教,1994年加入霸菱证券香港,1995年加盟摩根大通。 她得出维持人民币汇率不变的结论主要基于四个理由。 首先,通常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所以,31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一种浪费。郑杏娟的看法则不一样。她认为,不能把外汇储备只当做外汇储备,而应将其视为三部分资产:一、真正的外汇储备资产;二、战略投资基金,中国对原材料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应利用外汇储备增长的机会到境外购买一些原材料生产基地,做国家发展战略的考虑;三、改革的风险基金,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暴露出许多问题,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用适当的储备资产加以消化。 其次,在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确实存在矛盾,因为汇率固定,外汇的流入流出必然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这一角度观察,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确有所缺失。但是,中国并未实行货币局制度,如果认为中国的经济环境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那么对流入的外汇就不需要全部进行对冲,如果认为中国的经济环境不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那么就可灵活增加对冲的比重。而不必像香港那样,由于实行联系汇率制,对流入流出的外汇不能做相应的对冲。 郑杏娟承认,外汇的对冲即使不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总量,也会对结构有所影响。然而,这种结构性影响对中国经济是有利的,而不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国内投资速度过快、银行贷款增速过快的情况下。 再次,固定汇率制与资本账户渐进开放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冲突。郑杏娟指出,在假定今后几年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可能性不大的前提下,正因为要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的管制,才需要维持汇率不变。在对贸易顺差的预期下,大家的期望是人民币会继续升值。这时,如果不将人民币汇率固定而是将其浮动的话,就将导致投机盛行,热钱就会流入,将人民币币值抬得很高。这显然会影响出口,对国内物价亦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致命打击。 “这是一个痛苦的结果,中国没有必要去承担这种痛苦。除非你觉得中国今后几年会连续出现贸易逆差,其实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郑杏娟说。 另外,人民币汇率确实不是决定中国出口的最重要的因素,但这并不等于说,人民币就需要升值。郑杏娟表示,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起的作用应远大于实际体现,之所以未能得以体现,原因是中国政府提供了出口退税。退税的增加实际上相当于人民币的贬值,退税减少则相当于人民币的升值。出口退税产生两个问题,一、财政压力明显增强;二,出口商希望多得退税,出现某些虚报现象,因此带来人民币汇率扭曲。 郑杏娟指出,若真考虑人民币升值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先不要使人民币升值,而是减少出口退税。有其他专家认为,在科学测算出口退税效应及部分“假出口,真骗税”影响之后,以取消出口退税为前提,人民币至少应有5%-10%的贬值空间。 最后,郑杏娟强调,在学术界有关人民币“重估”、“不变”和“自由浮动”的讨论后,如果中央银行最终决定人民币升值,那么,采取重新定汇率的方式升值较为合适。因为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国的银行利率是相对控制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放宽汇率自由浮动范围,外汇交易员就很难计算远期汇率,因为即期汇率跟融资成本没有关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