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国有资产流失案:“看门人”怎样监守自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6日 18:15 新华网 | ||
在国有资产流失案例的采访中,经常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侵吞国有资产的“招数”往往并不高明,甚至有些拙劣,但类似手法却能屡屡得逞,并在监管各环节一路过关。记者调查中发现,在不少地方的国企改制中,由原企业负责人主导进行资产处理的普遍做法,正是一些本该充当国资“看门人”角色的人变换花样一次次监守自盗侵吞国有资产的背后诱因。 这两个厂长借改制掏空两家国企 这是记者近期采访的两起原国企负责人变化改制花样,导致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的典型案例: 新乡棉织厂,原任厂长张同安先是在1998年注册成立了自任董事长的私人公司,买断了棉织厂主要生产车间价值2000万元设备的经营权,为自家公司生产;然后大量变卖国有资产,几乎将原有库存产品和机器设备全部卖光,同时,又将厂房和家属院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厂里新购的机器设备也全部用于自家公司的生产,其价格连副厂长都不知情;等棉织厂资产所剩无几时,提出了破产申请;在申请破产期间,又开始大规模除名工人以降低安置费用,待申请获批时,全厂已除名500多人,调离160多人;最后原任厂长又要求工人带着安置费进自家公司,想不花一文全盘接下这个原本资产近亿元的大型企业。 郑州仪表厂被兼并前,管理层委托的资产评估,被当地检察院调查认为是严重少评、漏评国有资产,仅其中位于繁华地段的一处房产,评估面积仅占实际面积的一半。原任厂长又不顾职工反对,找来了一家有虚假兼并国企案底在身的私人企业,让这家注册资金1200万的企业“吃”下了少评后资产也达3800万的仪表厂。而检察院的调查证实:其1200万注册资金除70万的现金投入外,全部是虚假投入。将资产快吃光后,这家公司又把仪表厂一脚踢开,解除了兼并,而原仪表厂核心层10多人却全到了这家私人公司任职,原厂长也成了这家公司的副总。 内部人主导改制诱发国资流失 记者了解到,当前许多地方的国企改制,在资产处理环节大都是由原企业管理层主导进行;而一些地方政府急于“甩包袱”,往往忽视了资产评估、收购处理环节的有效监管。 这两家国企,一家要破产,一家要被兼并,同样都要进行资产评估。一般而言,资产评估应由所有者进行,然后作价处理;但是这两家却都是由原内部管理者作资产评估,主导资产处理,导致的后果就是先尽量评低国有资产,然后自己接收。 河南省财经学院的史璞教授分析认为,“内部人收购”已成为当前不少地方处置国有资产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而这在国外是普遍反对的作法。一些地方政府对国企进行“甩包袱”式的改制,实施中又依靠原企业管理者来评估资产,通过交易尽量低评,随后由内部人收购,甚至拿“干股”变成所有者。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是在国资处置中,内部人收购却实际上又回到了两权合一的路子上,这种模式存在很大弊端。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内部管理人主导的资产处理便产生了很大的漏洞。一些地方在国企改制中要求“县以下国企全部退出”,甚至提出“全部卖光”的口号,这种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给一些居心不良的内部人提供了大耍花样的机会。 政府监管只对“文件报表”负责?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有那么多的婆婆,主管官员也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为何企业改制中的一些假报表、假文件竟能层层闯关,主管部门对明摆着的国资流失何以如此麻木? 一位主管官员曾经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我们只对文件报表本身进行审核。在对郑州仪表厂的兼并中,那家私人公司于兼并前不久注册成立,工商注册登记地址竟然正是还未被兼并的仪表厂的厂址,公司“早产”了整整9个月!一家国企的兼并需要层层审批,这么多把关人竟然连这么明显的破绽都未能发现,正是基于“只对文件报表本身进行审核”,因为毕竟工商执照是“合法”的、资产评估报告也是“合法”的。出了问题,顶多是把关不严,责任负不到自己头上。这种看似层层把关的监管,实际上成了人人不负责的监管。 史璞教授分析,在一些国资流失案的背后,也不排除一些内部收购和一些政府官员间有内幕交易,通过“文件对文件”的形式,将资产流失形式上合法化。此种现象不但造成国资流失,而且会促成新的权钱交易和非法收入,在改革中引发腐败现象,危害是双重的。 他建议,为避免当前各地新一轮的国企改制成为少数人新的“暴富机会”,改制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内部管理人收购问题,必须立下严规:国有资产要由政府评估;同时,要加强政府官员和收购人之间交易关系的监管,加大惩处力度,防止国资的“看门人”里应外合侵吞国有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