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界锋线人物李灯场开口:我跟周正毅案无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4日 10:13 《财经时报》 | |||
6月10日,这个前董事总经理接受《财经时报》3个小时独家专访时说:“我没碰过上海地产财务。我是从乡下出来的银行家,很‘正点’,一直保持着一份淳朴,和周正毅贷款的事情没有关系” 本报记者 赵燕凌 上月底周正毅一出事,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一时间弹开,或大耍“太极拳”。有报道说,惟独在香港的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刘梦熊,则无论哪个报章来访,甚至内地的《羊城晚报》、《21世纪经济报道》,都来者不拒,通杀。 盖刘梦熊和周正毅之间有段公案未了,他介绍过5个上市公司作为周“买壳”计划的备选,建联通?后改称“上海地产”,0067,HK?也是项目之一,后来“上海首富”将其甩掉,令他损失了近2000万元的中介费。他评价周只有八个字——无道无义,无理无法。 把刘甩掉之后,据称周正毅很快找到京华山一的一位投资银行部的主管做他的收购顾问,并许以收购后的上市公司董事总经理之位。 自2002年7月投奔到周正毅的帐下算起,这位“新顾问”只做了7个月就离职了,其名李灯场,台湾人,毕业于台湾大学,两岸三地投行界声名赫赫的人物。 周正毅案在香港、内地银行、证券界掀起惊涛骇浪后,李也被舆论推上“火山口”。虽然李在暴风雨来临的2月前及时辞去上海地产董事总经理职务,但此人一直被视作周正毅案的关键人物所在。很多人打电话问他周正毅的事儿,但李多闭紧嘴巴不置一词。 李一向是个埋头苦干的人,不喜道人是非,更不会“打落水狗”,其对已离开的京华山一一向是善评如流;有关周正毅,始终是共事一场,虽不长,但对于有关周个人事宜,无论是好坏,都不宜评论;故一直对媒体避而不见。 直至6月10日,在香港接受《财经时报》独家专访时,李灯场方才告诉记者,上述报道中与刘梦熊有关的部分,时间先后颠倒,改变了事件本来面貌。但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 李说,是他介绍刘梦熊予周,因周一向从事收购合并之业务;据李了解,刘梦熊的确曾向周提过有关“建联通”可做收购对象之事;但并没有带周往见相关主要股东;而周另一朋友是和黄其中一位职员,也向周提及可收购建联通之事,并引荐中银国际成为此收购案之财务顾问;同时透过中银国际向香港中银申请过桥贷款,完成此收购项目。 有消息透露,李灯场2001年就认识周正毅,因此市场猜测:周正毅自2001年11月收购大盈股份(600844),2002年又在香港先后收购盈荣集团(1104,HK)和建联通两家上市公司,给周出谋划策的幕后人或许就是李灯场。 “我已备受周案的困扰。”他讲,“我是从乡下出来的银行家,很‘正点’,一直保持着一份淳朴,和周正毅贷款的事情没有关系。” 投行界锋线人物 李灯场自称,现已不常逗留内地。2月初离开周正毅后,出任亚科资本(8088,HK)旗下高诚资本董事总经理,并透过行使认股权方式,成为高诚资本股东。 李灯场是1989年加入台湾三大综合证券商之一的京华证券公司,1993年京华证券在香港成立京华证券国际有限公司,李被奉派到香港进行筹划工作,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京华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集团以约9000万美元收购日本山一证券株式会社香港子公司,这一“蛇吞象”式收购案的操作者正是此人;之后,公司定名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李灯场任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这对该公司以在港台资证券公司率先踏足大陆有极大帮助。 李灯场成为投行界锋线人物,缘于他在京华山一出色的业绩。在内地市场奔忙几年后,他已成为“大陆通”。2001年,京华山一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声名远震,当年该公司共推荐13家企业在港上市,国内企业占80%;内地各省第一家上香港创业板的公司基本都是京华山一保荐,北京首信股份上市是李灯场最得意的作品,融资3.7亿港元。 李灯场每次在工作如日中天之际转换跑道,早已传诵香港金融圈。他在金融界的声望如日中天时,突然决定改道加盟上海地产,数月后再转跑道出任高诚资本合伙人。他说,他一直期望走在金融行业前端。“京华山一当年主要做的工作,是协助大陆企业到海外融资。之后到上海地产后,协助大企业组建专业团队,现在我到高诚资本,则专责整个大中华区的企业融资及收购合并业务。” 李灯场做投行的做派很多人看不懂,接近李的人士说,李从不虚狂,和欲上市企业谈合作时,并不许诺融资额以引诱对方,只谈产业、商业模式,这缘于他对产业的深刻领悟。 李灯场在1988年曾在台湾IT业摸打过一段时间,是一位产品经理,主要做产品经营和分析,对产业了解比较精到。“任何产业都有相通之处,所以,我和企业谈判时,会很快切入话题。”李灯场对记者说。 揭开与周正毅分手之谜 其实,李氏每每转变跑道均有内情。 2002年7月,李在没有任何先兆情况下,突然离开京华山一,加入周正毅帐下。 而在当时,周正毅已然与中银香港遭遇,其买壳计划长驱直入,对现金充沛而几乎无银行负债的建联通,兴奋之极,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 但是,周正毅虽扬言手握重金,却难以快速涉入建联通,这都因为建联通一直是本地有名的大户“嫡族”,而周,不过是个初露峥嵘的外地新贵。 2000年6月前,建联通属于马来西亚郭令灿家族,名“国浩地产”,因金融危机,1999年,国浩地产亏损7.2亿,郭令灿无奈转手,几家新股东进入,国浩地产易名“建联通”。 建联通新股东们很有来头,诸如爱立信投资、香港和黄旗下公司、瑞典几家投资公司等。其间,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胞妹霍建华一直任董事长。2002年5月,周正毅低价接手,将建联通改名上海地产。 周正毅如何拿到如此好的项目?此时出任上海地产董事总经理李灯场的作用令人猜测。李灯场是否真是周正毅的幕后收购智囊? 对于这种疑问,李灯场对《财经时报》说:“我是去年7月才去的,那时周正毅收购建联通已经快进行完,是中银国际任其财务顾问帮他做。何况,周正毅很早就在证券市场开始收购,早年收购职工股算是发端,这么长时期的收购经历,周正毅应该算是投行老手,他怎么能听我指使?2000年他收购海鸟电子,2001年收购大盈股份,2002年收购盈荣集团,2002年5月开始收购建联通时,我还没有离开京华山一。” 李灯场进一步解释:“我已40出头,想找一个好平台继续做投资银行,但我不可以离开京华山一,马上到其他投资银行,必须要有一段时间‘间歇’,于是才到周正毅那里。我帮周正毅建立香港团队,做了些事情,但我和周性格不同,因此,很早我就对他说,我迟早要出去。” 投行界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就是“同业限制”:一家投行职员跳到另一家投行,中间必须要有一段隔离期,李灯场所说的“间歇”即指此。 一位接近李灯场的人士告诉《财经时报》:“去年,DC(李灯场的英文名字)到周正毅那去不久,我们就听到有关周正毅的一些传言,且听说周正毅还是个绯闻缠身的人,我们觉得周正毅是个有风险的人物,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一直提醒DC,让他小心。可DC是个专注做事情的人,对外部的环境,如周正毅这个人怎么样,他并不关心。直到后来,才偶尔听DC说,在上海地产干得不快乐,有意退出。我们感觉,DC没有参与周正毅收购所需的资金运作。” 李灯场也告诉《财经时报》:“投行是我的老本行,是我的兴趣所在,本来就没打算长期做实业。我刚到周正毅那儿就讲明,我不会呆太久,过段时间就要离开,所以,今年2月我辞职并不奇怪。” 不愿再谈周案 李灯场虽然离开上海地产已3月有余,但周正毅出事后,很多媒体对他穷追不舍。“又不敢关手机,关机了,不光影响眼下工作,别人还会更加怀疑你。”李灯场很无奈。 此前,有媒体报道,香港廉政公署6月2日发表声明,证实在被拘传者名单中,有一位投资公司前职员是曾经专职为收购项目出任数月上海地产董事总经理一职的人,此人对周的贷款细节了如指掌,直指李灯场。但是,他对《财经时报》否定这则消息,说廉政公署并未找他约谈,该投资公司前职员另有其人。 2003年2月,李灯场助周正毅以2亿元价格收购顺隆证券。收购刚完成,2月28日,李灯场辞职离开。他告诉《财经时报》:“周正毅在2002年就有心进军香港金融业,看中了上海帮大本营顺隆证券,我帮他完成收购,里面的操作完全按照香港法令进行,没有什么诡秘之处。”他一再强调说,他不知道周正毅和银行间的私人事情,自己只是给周做收购方案,从投行角度参与。 “我在上海地产任职不足1年,协助公司完成境外平台的初级部署,但期间我从来没有碰过该公司的借贷和财务业务。上海人一般不会信任外人。” 人生需要往前看 李灯场在和《财经时报》的交谈过程中,数次强调不再谈周正毅的事情,他也不是因为知道周正毅要出事才提前离开,而完全是他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 “人生要往前看。”他说。离开上海地产后,李灯场生活也不同往昔。原来多数时间在内地度过的他,现在则在香港忙碌,在业务操作中遇到问题需要和部门电话沟通,他便直飞北京。他说,他现在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十七八个小时,事务繁忙。 他对现在的事业平台非常满意。他说:“虽然高诚资本名气不如京华山一大,但内部体制很好,也是做资产管理、推荐企业上市、并购业务,基本算是合伙制公司,高管有股份,并且来自好多国家,在投行都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 李灯场加盟高诚资本后,即在上海组建班底。他透露,不久,北京等其他内地城市也将有高诚资本新班底也会和国内的投行做各种合作。 “现在,我最有兴趣的是QFII。”他说。5月27日,瑞银华宝、野村证券正式被批准为境内首批QFII后,李灯场看到了巨大机会。“我现在正在新募一个基金,这是一个上市基金,从基金募集,到管理,再到投资一整套东西,是我这些年所有经验的集合,这是我绞尽脑汁设计的基金,主要是到内地资本市场收购国有股、法人股的,大概今年9、10月份就能搞定。” 借助内地QFII,李灯场正在和许多家境外投资机构和内地券商谈合作的事宜,签定战略联盟,但他没有透露是哪家内地券商。 李灯场回忆1993年台湾实施QFII时,他就在香港介绍海外机构投资台湾。“那时侯,这些世界大基金筛选上市公司,注重基本面的研究。它们投资后,岛内的机构也都纷纷跟风。” 他讲,目前内地股市与推行QFII前期的台湾证券市场颇多相似。QFII没进入之前,台股涨跌基本被主力影响,散户几乎跟着主力进出,当时最有名的莫过于雷伯龙、阿不拉、荣安丘、阿丁等人,人称“四大天王”。这些人手上握有充沛资金,想拉抬哪只个股都易如反掌。而QFII把市场导向了一个健康的方向:从投机盛行逐步转向投资有价值的股票。1991年台股平均市盈率32.05倍,是同期纽约、伦敦股市的两倍,但是到了2001年10月,台湾、纽约和伦敦股市平均市盈率已十分接近了。最后QFII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原先的主力做手们损失惨重,四大天王都基本已经销声匿迹。 李灯场说:“现在,内地也有机构趁机拉抬股票,这在台湾也发生过,QFII是不会上当的。” 据接近他的人讲,李灯场虽然也帮QFII做调查分析,但这个人不会仅仅满足做这类服务工作,他可能会和QFII合作或申请QFII资格,直接投资内地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