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厉以宁:推进国企改革应消除6大顾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09日 15:22 北京日报 | ||
当前,在推进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要消除以下顾虑: 顾虑之一:国家控股能少于51%吗? 在一些重要行业,国家应该控股,但控股就都必须拥有51%吗?我看不必。实际51%控股,只是针对只有两个投资者的情况而言。而有多个投资方时,就没必要非要追求51%不可。 顾虑之二:国有资产能量化到个人吗? 从理论上说,这肯定是不行的。但有两个前提:首先这是不是国有资产?对国家一分钱没投的国有民营企业怎么算?关键还是先界定产权。其次“量化到个人”,是花钱买,还是白白送?假如已经界定为国有资产,但个人想花钱买,而且价格对国家来说也不错。又有何不可?所以说,这个问题我们应当这么理解:已经界定的国有资产不能白白送给个人。 顾虑之三:国有资产转让能不流失吗? 有人说:国有资产一转让就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不能转让。对此,我举个例子:当群众从国有商店买回彩电时,我们能否大声制止说:“不准把彩电拿回家,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当然不行,因为人家已经付了钱。因为任何资产都有两种形态,一是实物形态,一是货币形态。彩电如此,其他国有资产也是如此。后来听说一位理论专家反对我的观点,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不是货币的公有制!我觉得这未免肤浅,因为所谓货币形态只是暂时的。 顾虑之四:资产重组能门户大开吗? 国有企业要通过重组兼并,真正激发活力,就要把门打开,让各类资本都进来。如果关起门来,就在国企内部调来调去,我看依然不会有生命力。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顾虑之五:国企改革靠危机导向行不行? 改革有两种导向,一种是利益导向,一种是危机导向。利益导向是在企业上升期就看到更大的潜在利益,因而在企业还不错时就改革,以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危机导向则是企业发生危机了,才不得不改革。很遗憾,我们国企大部分都是危机导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企业经营者的得失是不对称的。改革总会有风险,就可能产生矛盾。如果得失不对称,成功了自己没有好处,一旦出了问题自己就会很麻烦。所以,这种体制就会使利益导向难产。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制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时,要使他的责权利能统一。 顾虑之六:改革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先讲个与孔子有关的故事。春秋时的鲁国规定:国人在国外凡看见本国人沦为奴仆就可以将他赎回来,然后赎金由国家报销。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碰上了这样的事,但事后他并没有去官府报销,于是众人都称赞他。但惟有他的老师孔子批评了他,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人去勇于解救那些沦为奴仆的鲁国人,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看问题要先思考“最大的受益者”。如果子贡去官府报销,不仅自己没有因为做好事而受到损失,而且也等于向社会宣扬:敢于冒险去救人绝对是值得的。这样就会引导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而那些奴仆就有了更多的希望。这样,救人者虽然得以报偿,但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他,而是全社会。所以我们企业经营者被奖励、被授予股份时,你一定要接受,否则就是妨碍更多的人去干事业。(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