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金管局调查百亿问题贷款 中银香港身陷风暴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07日 12:1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郑小伶;见习记者 彭少兰 香港报道 香港风暴眼 6月6日,香港金管局发言人称,金管局已正式介入调查一间银行的帐目,该间银行同时在接受廉署调查,“故不宜就事件任何细节作出评论。”发言人提及的银行为中银香港。 对中银香港高层的人事变动,金管局称,已经做足所需程序。根据香港银行业条例第71条,银行的行政总裁及董事任命须得金管局同意,但未有明文规定须前先多久递交申请。而现时审批董事、行政总裁人事变更的申请,金管局一般需时二至三星期。 综合本报记者从香港、上海得来的消息,中银香港此次重点曝光的以发生在香港的“问题贷款”居多。有消息称,此次中银香港涉及的“问题贷款”金额可能高达百亿之巨。 回溯1999年至2001年间,中银香港呆坏帐拨备近270亿元,在1999年时不履约贷款额达426亿元,即总客户贷款额的12.7%。“原因之一是该行的中资贷款比重比本港同业为高,单计放款给后来出现财困的粤海企业及广信的数目便近60亿元。” 近几年,在重组前的中银香港姊妹行的客户中,包括已长期停牌的上市公司东宁主席黄仕灵及星港地产前主席黄伟志等。“前者早在2001年已开始被追债,他所持有的东宁高科技(606.HK)及中华数码信息(1197.HK)已于2002年遭清盘及被除牌;而黄伟志曾遭多家银行追数,又在今年3月遭远生医药科技申请破产。” 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新万泰(0433.HK)也可能涉及中银香港的“问题贷款”。据公开资料显示,新万泰自1998年上市以来,多宗交易都涉及中银。2002年发新股7400万元用来支付附属公司在上海的一个发展项目工程费,同年成功收购明珠兴业(0988.HK现称“新银集团”),主要债权银行均为中银香港。新万泰后把新银集团转卖后赚了4000万元,当时新银集团仍欠中银香港债务5亿元。 面对扑面而来的猜测与疑问,中国银行选择了“暂时静默”。迄今为止,留给外界的正式解释仍是5月29日肖钢在香港记者招待会上的回答:“中银香港每宗信贷均经过正常程序批核,不可能单凭一个人就可以批出贷款”。 和广北的“饭局” 现在,最大的挑战留给了刚刚履新的中国银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和广北。从6月3日到6日(中间包括端午节香港公众假期一天),和广北在香港的每一天行踪都上了当地媒体的财经版。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英文流利的和广北,在最为敏感的几天内,担当的是极其重要、多元的角色。 6月3日下午2时30分,和广北到香港金融管理局与监管机构作“例行沟通”。之前,和广北有一个和15名证券分析员的重要午宴。高盛分析员Roy Ramos透过媒体介绍,饭局之初,和广北被要求就传媒的报道作出澄清时,现场气氛一度有点僵,“他既不否认报道,也不作进一步解释”。有分析员认为,和广北在现阶段选择不回答,反而体现出了一定的透明度。后来,话题转到中银香港的整体业务策略及未来在大陆的业务机会时,气氛转向轻松。 作为中银香港的保荐人高盛及瑞银华宝,在饭局之后均表示相当期待中银香港的正式说法。瑞银华宝的John Wadle表示,中银香港的“问题贷款”对中银香港的影响有多大,现时无法量化。瑞银华宝把中银香港的目标价由9.8元调低至7.5元,降幅达23.4%,并把投资评级由“买入”降至“持有”。 美林证券银行分析员的意见相对温和,他们认为由于资料不足,没法估算近期事件对中银香港全年盈利的影响,仍维持“购入”的建议,目标价为8.5元(6月5日收市价为7.95元)。 6月4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分析员认为,中银香港的信贷评级BBB+/Stable/A-不会因为董事会委任新总裁而受到实时影响,但会密切注意该行未来的发展策略有否改变。标普又指出,住宅及商业楼价持续下跌,非典将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中银香港正在面对“具挑战性的营运环境”。 和广北下一个动作是与公司不同业务部门的主管会面。“预期在未来两至三个月内取得董事会同意后,将会制定业务发展的优先次序及行动计划。” 深陷风暴之眼的中银香港何时结束“静默期”,这是海内外金融界都关注的。 谁向中资企业贷款? 中银香港“问题贷款”的焦点除了当事人“涉嫌贪污及怀疑串谋诈骗”之外,在技术环节上到底保留了哪些违规甚至是违法的操作手法,这是内地和香港银行界都关心的活题。 记者透过中银香港的公关部,拿到一份在招股说明书中可明显找到的近10页“信贷风险报告”。著名金融专家韩郁鸣对记者说,所有的银行都有这样一份以国际银行标准为摹本的报告书,“但整个贷款操作系统的幼稚和脆弱,是外界难以想像的。”其言所指借贷双方利用金融杠杆而钻制度空漏。 “东亚银行不会放弃贷款给中资机构。”东亚银行集团主席李国宝在一个公众场合说,“中资机构有一些质素很好的公司,而且我们一向审慎,所以问题不大。” 东亚银行的姿态是有背景的。本报记者得到消息,东亚行政总裁陈棋昌去年就曾经拒绝过一家内地民营企业用于购买一家香港上市公司股份的几亿贷款申请。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该公司拿不出外管局批准3000万美金额度出境的批文。” 本报记者向陈棋昌求证此事,他没有否认。他补充,东亚银行的贷款政策一向严谨,除了必要批文外,还要考虑客户情况及银行本身的规定,例如楼宇抵押最多可获七成的借贷额。“东亚去年内地业务不良贷款率为5%,而集团整体不良贷款率为2.9%。” 经过亚洲金融风暴和广信事件后,内地企业在香港的融资活动明显增加,最高峰期的2000年,H股公司在香港集资520亿港元。近两年,以民营企业参股、控股、相对控股的非国有企业到香港融资、上市已经成为热潮,给香港本地银行造成的跨境债权骤增。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本地银行在2001年10月录得当年对内地的总债权为1970亿港元。 曾经与欧亚农业、超大农业等“问题公司”的信贷业务擦肩而过的永亨银行,在审批这两家银行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时,因银行的信贷委员会中的一位成员投了反对票而决定放弃。永亨银行中国业务部主管、深圳分行行长陈宏略对本报记者说,银行当时决策依据之一就是“对这两个行业不熟”;另外,有一些内地企业在将内地物业转移到香港或是海外公司的名下而以此到香港银行作贷款抵押时,容易触及法律风险,其中一个灰色地带就是外汇管制条例对中资非国有企业(含三资企业)的适用程度。 东亚银行总经理兼中国业务部主管余学强1980年就开始在上海做中国业务。他向本报记者详细说明了中资非国有企业在香港融资时面临技术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可能诱使部分民企以钱开道、铤而走险。 余学强以房地产投资为例,解释以内地物业到香港银行作抵押品时所需手续。购置物业时的“种子基金”的资金来源要有足够证明使用的是外汇,产权证明要有标明、而且要有第一次汇入境内的汇单;但是,有的非国有企业利用一个买卖,可将物业以外销形式将资产转移到境外。在内地房管局产权登记处按例不接受债权人是境外的金融机构,但“变通的办法总会有的。”据说,上海一些地产商办理跨境贷款“各显神通”。 2002年12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实施国内外汇贷款外汇管理方式改革的通知”,已经对“经常型帐目项下”的企业外汇贷款的进出限制做了改进,由以前的企业贷款的每一笔都要由外管局批准改为交由有外汇执照的银行处理,交由外管局备案即可;对企业“资本型帐目向下”的进出仍要由外管局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