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富》2003年国际大投行中国指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0日 11:33 《新财富》 | ||
全球优秀的投资银行集中于欧美国家,而中国现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位居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客观上已经提供了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成长空间。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第一季度,华夏证券、光大证券与招商证券等中国内地投行在亚太区股票承销排名中位居前10名。这预示着海内外投资银行的华夏征战即将开始。 袁铭良/文 对蓝德彰(John D. Langlois)这位前J.P.摩根(J.P. Morgan)北京首席代表而言,即将就任的摩根士丹利资产(中国)公司主席一职无疑是其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高峰。而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 Co.,以下简称“摩根”)中国业务的整体布局中,开拓不良资产处理业务是其在大宗股票发行日益艰难的环境下,为继续保持在大中华区投行界领先地位而采取的未雨绸缪之举。 受世界经济低迷、企业经营活动放缓的影响,国际投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股票承销和并购业务骤减。面对急剧下降的收入,两年来各大投行裁员约10万人。2002年,全球并购规模下降至自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股票承销量较上年下降17%,债券发行量则减少了13%。 然而中国市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尽管上年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上市只有“中银香港”和“中国电信”,但跨国并购交易正呈风起云涌之势,其中包括引人瞩目的“日产汽车”(Nissan)斥资10.3亿美元收购“东风汽车”股份案、花旗集团出资7200万美元购买“浦发银行”股权以及“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 Cos.)投资1.82亿美元增持其在“青岛啤酒”(600600SH,0168HK)的股权等。 虽然目前中国的购并市场仍相对较小,但交易规模已呈明显增大之势,交易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据《汤姆森财务》(Thomson Financial)统计,2002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已从上年的8.85亿美元猛增至25亿美元;与此同时,海外公司在中国进行的收购交易金额也从51亿美元激增至159亿美元,而中国企业间的并购交易额从127亿美元上升至253亿美元。 在大中华市场投行业务的争夺战中,以“摩根”、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sgroupsInc.,以下简称“高盛”)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 & Co.,以下简称“美林”)为代表的美资投行继续处于领跑的位置,但其相对于欧洲竞争者的领先优势正在减弱。 欧洲金融机构在大宗股票与债券的全球销售能力上,显然不如强大的美国投行那么游刃有余。但欧陆投行通过发挥全能银行的综合优势,把中国业务的拓展重心放在资产管理和证券交易等领域,并在组建合资券商及基金公司的谈判中抢在了美资机构的前面:中国入世后第一家中外合资券商“华欧国际证券”(由“湘财证券”和法国“里昂证券”合资组建)于2002年12月19日成立;紧接着在2003年1月12日,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由“招商证券和荷银投资管理”等合资组建)。 另外,与“摩根”、“高盛”等将在华业务拓展的重点放在不良资产处理领域不同,瑞银华宝、德意志银行、野村证券(Nomura)和大和证券SMBC(Daiwa SMBC)等欧日投资银行,都在积极申请QFII资格,他们认为QFII将是其中国业务赶超美资投行的大好机会。 作为出生于中国内地的“外资”投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以下简称“中金”)、中银国际控股公司(BOCI,以下简称“中银国际”)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ICEA,以下简称“工商东亚”)被期望能够承担起与欧美大行抗衡的历史使命。然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背景使这3家机构面临着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办投行)与组织结构(国企从事专业服务业)的双重挑战,如何应对上述考验将是本地投行在未来与国际投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较之“中金”、“中银国际”及“工商东亚”,“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中信证券”和“南方证券”等中国内地大型投资银行在中国入世后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政府资源和海外市场网络稍逊一筹的情况下,本地券商的主要业务与收入只可能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股票、债券发行及并购等业务,其当务之急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并确立自身的核心优势。 《新财富》的研究认为,英国独立投资银行“嘉诚证券”(Cazenove&Co.)和法国商人银行“拉扎德”(Lazard Freres & Co.)的发展模式值得中国本土投行借鉴。 借助与英国政府及欧洲资本市场100多年来建立的关系网络,“嘉诚”在亚太区专注于风险较小的股票配售业务,比如在2002年6月推动“哈尔滨啤酒”(0249HK)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拉扎德”则从德累斯登佳华(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网罗了华尔街著名的并购业务银行家鲁斯·沃瑟斯坦(Bruce Wasserstein)担任公司CEO,意图依靠“精英人才”使该行在制药、电信等重点行业获得突破。“拉扎德”的策略取得了实效:2002年7月,该行协助“辉瑞制药”(Pfizer Inc.)以620亿美元收购“法玛西亚”(Pharmacia Corp.),此项交易为当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并购案;此外,“拉扎德”还在“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讯”(Asia Global Crossing Ltd.)的交易中担任“亚洲环电”的财务顾问。在2002年国际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排名中,“拉扎德”的排名从2001年的12位跃升至第7名,交易金额增加了825.3亿美元,较上年大涨91.40%。 而“工商东亚”执行总裁方风雷认为,中国投资银行业下一阶段的主流发展模式应该是中外合资企业,以市场换管理。此外,还应从根本的产权制度上入手,借鉴欧美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伙人制度—这与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裁张红力不谋而合。在2003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张红力提出“组建有限合伙制投资银行”的建议,为投行业海外优秀人才的回归,提供良好的平台。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优秀的投资银行集中于欧美国家,其中美国投行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强大和开放的母国金融市场和企业群体。而中国现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位居世界第6大经济体,客观上已经提供了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成长空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第一季度,华夏证券、光大证券与招商证券等中国内地投行,在亚太区股票承销排名中位居前10名,这预示着海内外投资银行的华夏征战即将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