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述:非典再次提升中国经济“免疫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6日 12:0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作者:叶展 非典并不能击垮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正如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所说,虽然夺命肺炎带来严重冲击,但疫症过后,饱受危机磨炼的中国将会变得成熟。事实上,中国爆发疫症后的前景,反而比疫症爆发之前更乐观 突如其来的非典给中国经济平添了某种变数。就在今年一季度GDP增长速度达到了令整个世界为之兴奋的9.9%之际,非典不期而至,并且引发了对中国经济的种种担忧。部分商务活动被迫延期或取消;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调低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中国经济又一次面对着突然考验。 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会否因非典而减慢?非典的影响将持续多久?危机是否能够化为转机?这一切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对这种突发因素的免疫力到底有多强? 任何偏执和臆测都是不负责任的。在紧急关头,我们更应该用历史和辨证的眼光,摒弃恐慌,找回理性。 历史证明中国经济能抵御风浪 中国经济能够抵御非典的冲击吗?世界疫病史和中国经济史也许能为我们提供可供参照的答案。 这是人类首次遭受非典侵袭,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更为可怕的疫病并不鲜见。最广为人知的近代疫情可算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当年死亡人数高达2000万至5000万;接下来是1957年的"亚洲流感",其死亡人数超过100万;1968年的"香港流感"死亡人数70万人。 与这些疫情相比较,非典的规模还相差甚远:截至5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数字为7447例,死亡552例;其中,中国大陆有确诊病人5013例,死亡252例。无论是从感染人数还是死亡数字来看,非典与上述疫情都不可同日而语。 通过纵览历史,疫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已经可以估量。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何启忠研究认为:"不管是全世界,还是亚洲,或者小到香港,都能从很大打击中慢慢恢复过来。"对于非典的侵袭,他指出:"目前医疗设备和科学的发达及全球卫生防疫系统等均与历史情形有天壤之别。我们相信,这次疫情虽会对香港及亚洲经济造成一定影响,但应该能更快的恢复过来。" 人类不是第一次面对疫病,中国经济也决不是第一次面临考验。不必追溯太远,就在5年前的1998年,外有愈演愈烈的亚洲金融风暴,内有长江、嫩江、松花江爆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局面之严峻,也曾让许多人为中国经济捏了一把汗。 但此后,中国政府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充分体现,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国家投入,同时重视和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等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千方百计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化解金融风险等等。这些有力措施,使中国经济的旺盛生命力不仅没有因此而消退,反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演绎出了一枝独秀的壮阔诗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由此而生。 日前,《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非典对中国的经济冲击有限,综合多家著名投资银行的报告,他们认为,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率因非典下降的幅度可能仅为0.2%。"美国制造商将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视为一个罕有的亮点,仍对中国情有独钟。" 《远东经济评论》在最近的一篇封面文章中说:"‘非典’是一场影响到经济的危机,而不是一场经济危机。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增长模式。"通过对多家跨国公司的采访,他们认为,中国吸引各跨国公司的因素是能获得原材料和廉价的技术工人,这比非典疫情的影响更持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联部官员道森认为,尽管现在还很难精确评估非典对于经济的影响,但是因为中国经济有着强劲的基础,加上现在非典疫情正逐步得到控制,其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是在可控范围的。 国内众多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主要走势不会因为非典而改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疫情将使年度内的经济增长曲线有所改变,但年度间的经济增长曲线不会发生变化。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众志成城一场经济保卫战已打响 中国经济免疫力之强,历史已经证明,现实则更具有说服力。 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中国经济的根基没有因为非典而动摇。在较早遭受非典袭击的广东,全省经济在非典阴影下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1至4月份,全省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在上海,非典还没有造成大的经济影响,上海市计委副主任祝兆松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加12%。 这些都应该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坚实基础和各级政府在非常时期的紧急应变能力。政府的措施坚决而果断。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张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布控网迅速铺开,上传下达,全民动员,筑起了抵御非典的坚固防线。目前情况表明,这道防线已经初见成效。 4月23日,中国财政部宣布,拨款20亿元人民币,设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同时,各地方也纷纷响应,启动紧急机制,拨出巨款应对非典。 面对非典对经济的冲击,国务院要求,各地政府一手抗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并极具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必须着重做好的8项经济工作。同时,国务院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措施,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 5月6日,商务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外经贸主管部门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今年的进出口任务,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 5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草案)》; 5月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紧急通知,决定对受非典疫情直接影响比较突出的部分行业在5月1日到9月30日期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5月13日,财政部决定对中央民航和旅游企业的短期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近一段时期,有关部门严格执法,打击了一批借非典疫情哄抬物价、制售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分子…… 政府部门全力应变,许多行业和企业积极响应。短时间内,11家保险公司迅速推出了针对非典的17项新险种,市场销售火爆;一大批医药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品种,加班加点生产抗非典物资;网络企业加大营销力度,在非常时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沟通和商务活动方式……一场对抗非典的经济保卫战已经打响。 经受磨炼危机有望转为契机 不可否认,非典对经济的影响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显现,但是,中国对经济的灵活应变能力足以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更深入一层思考,祸兮福所倚,与非典的对抗,又何尝不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健康的契机。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指出,非典一方面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至少在四个方面,中国经济的免疫力可以通过此次战役得到提升。 第一,信息披露体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信息的透明程度在一个经济体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正确与否、及时与否。在非典疫情蔓延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保证了信息交流的准确、及时、畅通,政府的诚信度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将来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二,中国经济有望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正常的经济运行中,各部门可以各行其是,但在非常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快速反应机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包括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这种应急机制在与非典的战斗中已经有所体现,例如,各级防治非典领导小组的成立就是例证。这将为在今后面对类似问题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第三,经济调控手段将得到丰富和完善,经济调控艺术趋于增强。例如,财政支出中增加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改善了经济运行的环境;减税政策的运用使企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和启动司法保护控制某些产业风险的扩散;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营建全球营销网络等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第四,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望涌现。通过对抗非典,人们的一些生活和消费方式将发生改变,这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生提供了契机。例如,生物医药产业、信用卡产业、网络和信息化产业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会,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对GDP的带动作用很强。因此,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亮点而言,非典反而意味着又一次机会。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最新的研究报告----《中国的警醒》中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说:"尽管危机重重,我对中国处理事件的反应感到乐观。虽然夺命肺炎带来严重冲击,但疫症过后,饱受危机磨炼的中国将会变得成熟。事实上,我对中国爆发疫症后的前景,反而比疫症爆发之前更乐观。" 中国经济从来就不是在无风无浪的温室中成长起来的,每一次风浪都让它在磨难中变得更坚强。健康的生命体往往会在遭受疾患侵袭之后产生抗体,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我们应当坚信,非典来袭,只不过是对中国经济免疫力的又一次锤炼。中国经济的明天,必将迎来又一个艳阳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