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非典时期“三个免费”承诺的分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08日 07:46 中国青年报 | |||
鲁宁 6日下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非典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总理强调,千方百计确保农村不发生大规模疫情,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详见5月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 为此,中央政府有针对性地推出九条措施,其中的第七条决定对“农民和农民工患者一律免费医疗,免费提供住院和伙食”。笔者所见,中央政府推出的防治措施条条重要与务实,但对农民和农民工患者实行“三个免费”这一条,尤其关键。有了这一条,即便其他八条措施中的若干条在各地的具体落实过程中被打了折扣,即便非典疫情在某些农村地区局部蔓延(也许这很难避免),也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疫情发生地区农村社会的总体稳定。 为防止非典病毒大规模侵袭农村地区而及时果断推出的“三个免费”决断,可视为中央政府向9亿农民做出的一项重大经济承诺,更可视为中央政府落实“三个代表”的一项重大政治承诺。抗击非典,在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经费的紧急保障上,国务院带头向广大农民、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眼下,尽管全国农村尚未出现大规模的疫情,但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医卫技术力量不足,疫病监控体系不健全,半数以上的乡村卫生院因旧体制积弊以及投入长期不足,再加上农村卫生防疫知识教育的长期缺席,非典病毒一旦大肆侵袭农村,防控局势将比城市更难驾驭。正是基于对此现状的警醒与认知,“三个免费”的决断才更显出现实的针对性。 当然,对“三个免费”决断的推出,我们有理由、有必要从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多重层面予以肯定。 从经济与政治层面考量,自“计划经济”年代以来,咱国家各级政府财政一直是“建设财政”。后来,由于各地“市场化”进程的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及机构人员膨胀的无节制,一部分地区政府的“建设财政”渐渐演变为“吃饭财政”———部分地区(特别是县级以下)甚至连吃饭都十分困难。 走出困境的办法只有一条,即政府从财政理念到资金投向均做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向公共财政靠拢与转型。“三个免费”虽说直接应对的是当前农村防治非典之急需,但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何尝不是中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迄今为止最有力度的大胆实践? 从经济与社会层面分析,“三个免费”彰显出中央财政在面对社会出现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也当包括其他各种社会危机)时的无可替代的“顶梁柱”作用。就农村防控非典而言,只有果断地这样做了,才能确保每一个农村非典患者都不会因经济困难而无钱医治;才能使其他的防控措施发挥综合效果。也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解决某些地方政府因财政窘迫使抗非典流于形式。 当然,由于中央财政抗非典的支出陡然增加,势必影响到其他财政预算计划的实施,也自然会实际影响到全社会的GDP。但是,“三个免费”向世人昭示,中央政府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施政第一要务。 当下,抗非典的形势还不甚明了,闹得不好,非典病毒仍有继续肆虐蔓延的可能。由此,中央政府对抗非典的转移支付预算很可能仍是一个“变量”。笔者建议,作为未雨绸缪之必要手段,政府应在必要时发放公共卫生国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