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工具日渐短缺 50亿元央行票据上演处女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9日 13:5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韩瑞芸北京报道 对于拥有3万多亿元基础货币的央行来说,受现有债券市场的规模、品种限制,调控职能无法从容施展。因此,在推进银行改革、调整准备金制度的同时,全面发展包括国债、机构债、公司债、抵押贷款债、市政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连续的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让央行手中的债券工具日渐短缺;与此同时,资金头寸相当富余的商业银行对公开市场仍“兴趣平平”——借助于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传导棒,因传热功能不畅而大打折扣。 但注定在银监会分立之后要回归到货币本位上来的中国人民银行,也是注定得把这根棒炼热的。 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公开市场中直接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 其实此前中央银行票据亦曾出现过,但方式却有不同:2002年9月24日,央行将2002年6月25日至9月24日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91天、182天、364天未到期正回购品种,置换为相同期限的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量合计1937.5亿元。 分析认为,此次央行首发6月期票据,不仅可以起到与正回购一致的收回基础货币之效用,也是央行意欲定位短期利率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的种种举动,如交易次数从每周一次增加到两次、增加交易成员、扩大交易范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流动性日报制度等,似乎并未像预期那般吸引足够的市场注意力。在此态势下,采用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可促使公开市场成员再次正视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确保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第三大货币调控工具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虽显突然,却也不出公开市场成员之意料。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今年2月初,央行持有现券2000余亿元。不过,自2月10日起,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19次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量总额达2090亿元,依此推算,目前可继续用于正回购的债券已所剩无几。与此相应,从资金回笼高峰时期的200亿元到近日的30亿,央行正回购力度正不断减弱。但市场并未显现停止正回购的迹象。 正当市场揣测央行下步动向时,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祭出了它的新型武器——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经过价格招标,该票据最终确定的中标价格为98.91元,参考收益率2.198%。 与此同时,在公开市场,央行仍以利率招标方式对91天期债券实施正回购30亿元,中标利率为2.15%。4月24日,公开市场再次以2.15%的利率对91天期债券实施50亿元正回购。至此,央行上周共计从公开市场回笼资金130亿元,与上上周持平。 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一位官员介绍,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是公开市场除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外的第三大交易品种。中央银行票据也是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并驾齐驱”的公开市场三大操作工具之一,可视为央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曾分别于1993年、1995年、1997年发行过中央银行债券,并制定了有关的管理办法。 他表示,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央行可以达到回笼基础货币的目的。而正回购亦是央行以自身持有的债券向商业银行质押,收回商业银行富余资金的操作。两者兼属“负债”,有异曲同工之效。 央行票据的发行此前早有伏笔:200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曾公开表示:“在需要大量回收市场资金而手中债券又不足时,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同样取得比正回购更好的效果。” 引导短期利率 或许,用于弥补正回购债券不足,正是央行此次直接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初衷;不过在主观意愿上,市场成员都对其赋予了更深含义。 “发行6个月期央行票据意在定位短期利率。”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债券主管韩松如是说。 此语的背景是,自3月6日起,央行连续5次在公开市场采取固定利率数量化招标的方式,力保182天期正回购品种的收益率水平维持在2.3%。然而,尽管这种操作回笼了大量货币,减少了市场资金量,但回购利率仍义无反顾地单边下行。 而在招标方式改为更趋市场化、回笼货币更快的利率招标后,收益率水平更是直线下降。3月底,91天期回购品种的收益率较2月份下降了12个基点。这一方面意味着各机构资金头寸宽裕,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前期数量招标的绩效未能得到市场认可,央行公开市场影响有所弱化。从这个角度看,6月期的央行票据利率将具有指导性意义。 “央行急需一种自控的、抗干扰性强的短期工具,来形成稳定的基准利率。”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债券交易员表示,为保证一国基准利率之稳定,国际上一般采用短期的国债收益率作为该国基准利率。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绝大多数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国债市场存量极少,加之债券市场不甚成熟,在财政部尚无法形成短期国债滚动发行制度的前提下,由央行发行票据,以替代短期国债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品种,让市场成员能以之配合中长期债券的特性规避风险,无疑会使公开市场操作更趋灵活主动。 该交易员还认为,鉴于目前仅发行了5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数量较少,不排除“试点”的可能性。 流动性亟待提高 从央行自身来讲,也确实有丰富其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在需求。 “货币政策传导要从主要通过银行信贷体系转为更多地依赖债券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将是下一步金融改革核心任务之一。”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最近的公开观点,表达了他对货币政策传导低效的担忧。 李扬认为,由于持久的买方市场使得资金相对过剩,而银行公司化变革尚未完成,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大打折扣。加之央行仍然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更给了后者无视“增加贷款”的政策信号之前提,加剧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低效。 与此同时,对于拥有3万多亿元基础货币的央行来说,受现有债券市场的规模、品种限制,调控职能无法从容施展。因此,在推进银行改革、调整准备金制度的同时,全面发展包括国债、机构债、公司债、抵押贷款债、市政债等在内的债券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跟李扬这番话相应的几个数据是:根据年初计划,我国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目标应为16%,但截至1月末,M1、M2的增长速度均超过19%;3月末时,尽管央行正回购量累计已接近2000亿元,M2和M1同比增长幅度仍高达18.5%和20.1%,市场资金绰绰有余。 目前,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平均超额备付金比率高达3%~4%。 鉴于此,业界估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仍将继续,再次发行票据亦不无可能。 对于新型武器———中央银行票据,中国农业银行资金交易中心的刘卫东表示,应尽快完善其交易方式,提高市场流动性。他认为,由于目前央行票据不能进行二级市场交易,其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此外,市场主要机构如能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央行票据的连续报价,将对央行票据的流动性以及短期利率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