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能把眼光仅局限于GDP增长指标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8日 14:14 中国经营报 | ||
鲁宁 日前,中央调整了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人。至此——4月20日以后,全国范围内的“非典”疫情防控可以说都上紧“发条”。防控“非典”疫情如同救火,稍有疏忽迟疑就会误国害民,防控“非典”疫情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各级官员都玩不得虚的。 亡羊补牢不算晚。先前,政府缺乏对应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预案与机制。但从现在起,各地、各部门若都能把意志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防控“非典”疫情作为人命关天的第一大事抓紧抓实了,怎么看,都是咱百姓的幸事。 但是,一些地方虽已开始重视“非典”疫情的防控,但行动上仍不够果断,在多少存在的侥幸心态支配下,及担心地方GDP受损而影响地方“政绩”的情绪左右下,一些地方的一些做法与中央政府防控“非典”的大决心、大举措存有明显的抵触。譬如,4月22日,笔者就亲自全程目睹了所在城市“风情游”新闻发布会,瞅着“五一”假期异地游不成了,地方上急不可耐地推出本地风情游……殊不知,人员的密集集聚恰好为“非典”疫情的可能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还有,一些地方广邀四海宾朋举办各种节庆、会展和招商活动的热情不减,仍在调动地方媒体宣称“两不误”方针。 我们无从回避,由于“非典”疫情的蔓延,国内旅游业、交通客运业、会展业、商品零售业、餐馆业、外贸出口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经济理论界人士,甚至已在报上撰文预测经济损失(综合)将达到1000到2000亿元人民币。可是,无论是经济理论界的某些人士,还是某些个地方官员,你们有没有算一算另一笔天字号大账:即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价值几何?!地方GDP一时受点损失,疫情过去后还可以补回来,疫情一旦失控而演变成一场灾难,人民群众的生命损失能补回来么?!我们天天喊着要算大账、要讲政治,怎么一到关键时刻总有一些人犯浑! 矫正有些人的发展心态,很有必要学一学人家新加坡人。新加坡同样遭受“非典”疫情肆虐,可新加坡政府立即宣布调低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暂时限制本国公民出国旅游,理由是防止影响目的地国。还临时谢绝外国公民前来新加坡,以避免交叉感染……也许不无巧合的意味,就在别人调低本国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时,有关部门则公布一季度GDP增长情况。首季GDP增幅超过去年同期当然好,但也应该预测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幅超过9%,从经济过热到软着落,再到渡过亚洲金融危机、从“9·11”恐怖事件影响到全球经济低迷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冲击波,我们不但挺了过来,而且还一直处于“一枝独秀”之中。无论是舆论导向、民间的兴奋或官员的情绪,都相信没有一种力量可以迟缓咱中国人发展经济的步履。说实在的,对这场“非典冲击波”,从上到下都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仕途太顺常是官员之祸,企业经营太顺常意味着危机将至。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致力于社会进步也一样,“太顺了”麻烦也将跟随而来。“非典”疫情的突然爆发提醒我们,某种偶然因素随时有可能打破我们原本设定的美好预期。当然,笔者承认,类似于“非典”疫情那样的突发事件,就是天王老子也无法事先预见,但我们若能清醒把脉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经历的无数艰难曲折,对“顺境”下的我们———中国经济、社会、政府、民众的“脆弱”性有清醒的自我估计,我们何至于会疏于应对突发性危机的机制建设和预案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写到此,突然想起温总理“就职演说”中所引用的这句古训。直面当前严重的“非典”疫情,除了上下一心战胜病魔,我们同样要调整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别把前途想得太顺,别将眼光仅局限于具体的GDP增长指标上……从今往后,建立应付各种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机制和预案,也当成为政府、社会和全体国民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