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抓存款还是抓贷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15日 10:0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对于一切志存高远的银行来说,适应、学习、创新,才是永远的生存、发展之道,更何况,从终极角度来说,以资产/负债为主体的传统银行经营模式正日渐被怀疑、被动摇、被取代 葛丰 日前,有报道称,人民银行可能在年内放开同业借款市场,期限定为3年以下,且可展期一次。 如果消息属实,至少在笔者看来是值得欢迎的。事实上,早在去年底,央行公布《人民币同业借款管理暂行办法》(意见征求稿)时,笔者就曾撰文表示,即使不论其他,在中国业已加入WTO的今天,继续中外资银行间在同业借款上的双重标准,无论怎样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限于篇幅,这里且抛开国民待遇、监管原则以至利率市场化等问题不谈,因为那篇报道提到了存款问题,提到了商业银行赢利模式问题,所以仅打算就此问题说上几句。 据说去年央行关于同业借款的意见征求稿出来后,外资银行是颇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要表示的。为什么呢?世界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外资银行的意见当然是基于自己的经营现状、经营思路“有感而发”。由此看来,不仅是现在,很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的存贷倒挂是免不了了。至于这里面究竟是“不能”呢,还是“不为”呢,也就不要再去深究了。 这样至少就提供了一些实证的样板,即没有存款单靠贷款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进而言之,对于这种充分依托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的做法和思路,笔者从来也都是推崇倍加、心向往之的(当然这是在公司层面上)。 但是,如果就此推广,断言借款市场的放开就能缓解中资银行的揽存压力并有助规范资金市场的话,恐怕还是过于乐观并失之对银行实况的不甚了解。 但凡一个人做一件事,动力来源可以是压力,也可以是吸引力。同样的,对于今天中国银行市场间的揽存大战,资金匮乏的中小银行讲究存款立行,资金富裕的大银行同样惟此是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的银行并没有什么放贷的压力,倒是有足够的揽存的吸引力。退一万步说,只要超额准备金利率制度不改革,这样一块无风险利润总是在那儿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了超额准备金利率,纯粹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在里面(相反,笔者并不赞同贸然降低该利率)。事实上,笔者要表达的是,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一个思路,在外资银行那里可以说得通,也行得通,但到了中资银行这里,就未必能够成立,反之亦然。 具体到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这里面至少有两点情况需要在中外资银行间加以区分:一是规模不同,按照边际效应递减原理,规模大的一方,贷款风险也大;二是经营水平不同,由于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之分,其对风险业务的喜好程度也必然不同。 关于第一点,无需再行展开,因为这是自生的演进,是必然的过程。关于第二点,倒是很值得我们加以认识、反思。毕竟,在经营环境方面,消除外资银行现有的一些超国民待遇还是容易的,随着WTO进程的加快,中外银行间在这方面的争论终会趋于消失。实际上,对于中资银行来说,真正需要迫切解决的,还是理念、能力、实力问题,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说到底,抓存款还是抓贷款,这不过是浮在面上的、极其浅白的问题。对于一切志存高远的银行来说,适应、学习、创新,才是永远的生存、发展之道,更何况,从终极角度来说,以资产/负债为主体的传统银行经营模式正日渐被怀疑、被动摇、被取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 《国际金融报》(2003年04月15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