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贸委前副主任俞晓松辨析“国资流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5日 12:08 《财经时报》 | ||
全国政协委员俞晓松对《财经时报》说:所谓“监管”是指告诉企业不可以做什么,而不要去管应该怎么做;不能再简单以“管好国有资产”为由削弱企业的经营活力 本报记者 沈小雨 今年“两会”最大热门之一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又是成立国资委, 上周末,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代表国务院向大会做有关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报告之后,全国政协委员俞晓松接受了《财经时报》专访。话题很快转到与国资委职能密切关联的国企改革与国资管理体制问题。他认为,当前国有资产管理还有一些有待深入考虑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不能再简单地以“管好国有资产”为由,削弱企业的经营活力。 俞晓松曾于1993年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1997年任中国贸促会会长。 “紧急调度会” 《财经时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一直由国家计委、经委两个部门负责。到改革开放,成立国务院生产办公室(简称“生产办”)取代经委,此后又取消了生产办而成立经贸委;现在又撤消经贸委成立国资委。你怎么看这样的变化? 俞晓松:我认为,政府机构设置的变化,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组成部分。 1992年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经贸委或者它的前身——经委、生产办其实还统管着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那时如果政府不出来协调,社会经济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转。 我在国家经贸委任职期间经常要召开“紧急调度会”。比如某大城市发电用的煤要断档了,就要限期让煤炭和铁路部门运出多少万吨煤到那个城市。过去经贸委还有一些职能,比如对国民经济中几乎所有重要产业部门的发展、技术改造等都要管,同时还要管国有企业改革。 《财经时报》:新组建的国资委对企业的管理将有很大的变化。你怎样理解“依照法律和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 俞晓松:经过10年发展,中国的经济情况有了根本性变化。现在几百种日常生活用品、几百种工业原材料没有哪样是短缺的,相反有些还出现了过剩;这就是说,过去国家经贸委的调度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弱化了,需要调度或协调的事项也更宏观了。 过去国有企业一遇到问题就希望去找一个部门,帮它协调方方面面,改变一些规则,使发展更加顺利。但现在不同了。比如这次改革中,原国家经贸委和原计委都有部分职能被分给商务部,外贸部也变成了商务部的一部分,这就是要改革在政府部门中尚存的计划经济体制,像垄断的审批制等。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都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同时参与竞争。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遵循一套规则。 辩证地看“国资流失” 《财经时报》: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对解决国资流失问题会起到什么作用?据资料显示,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现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 俞晓松:从统计数据看,在国企改革过程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数量每年还是在增加,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当然,说它增加并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不存在,相反在一些地方还很普遍。比如有些企业资不抵债,以前账面没有表现出来,但一进入市场,这个企业根本无法维持生存,于是宣布破产,资产变零,进而表现出国资流失。这类事情每年都会发生。企业破产,银行的债务也变成了呆坏账,最后,国有资产从企业和银行两方面同时“缩水”,少了一大块。 《财经时报》:另外有分析认为,一部分中小国有企业在改制的时候政策不完备,尤其是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政策,也带来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您对此怎么看? 俞晓松:但这事情也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确有流失;另一方面,如果照原来的样子经营管理国企,可能再过三两年也就不行了,国资也会缩水。所以,改革可能会使国有资产暂时地少了一些,但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提高了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扩大了再就业,因此我看还是利大于弊。 再者,按照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部分本来就不该配置到这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就必须尽快地退出。问题是怎么操作。 国企的“自由度” 《财经时报》: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俞晓松:大家都能意识到,“退出”可能意味着国有资产现值的缩水——账面1000万元的资产,退出后可能只剩300万或500万元。但在某种意义上,我看这可能是改革中需要付出的代价。国企改革指的是一个整体,国企无论大小,如果说在改革中国有资产只能增加而一点都不流失,那就等于还在铺原来的摊子,谈不上“退出”;而且过几年再看,经营不下去,这个资产还是会流失掉。 中国这么大,“一种模式包打天下”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中央也多次申明,这种国资管理政策本来也是一种探索,而没有说照此办理,就可以包治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弊病。 依我看,只要那些重要的、影响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能够在改革中变得更有活力,实现了保值增值目的,那么国有企业的改革就算是成功的。 不能削弱企业活力 《财经时报》:过去,国有企业经营也被各种各样的行政管理束缚了手脚。你认为,新的国资管理机构如何既管好国有企业,又不至于降低它们的经营效率? 俞晓松:现在有种看法:政府只保护国有企业利益,而没有给民营企业平等的待遇。在我看来,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自由度要比国有企业宽松得多。在这个意义上,国有企业也没有得到公平竞争条件。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管理国企的政府部门还是太多,而且是分权的管理方式——这一类的问题由这个部门管,那一类的问题由那个部门管。现在的提法是“合并”,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但就是不管经营。 有些问题还是要进一步的思考。比如原来国有大型企业的仓库要改建成楼房,改变土地用途,不仅要找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做变更审批,还要找国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批准。局外人听起来可能不大理解,各个部委机关的办公大楼归国管局管,为什么国企的资产也要国管局管? 《财经时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 俞晓松:其实,原来国有大型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要有变动,经贸委说了不算,还得请示财政部;而财政部说土地它管不了,得找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说,我只管全国土地资源的规划,不管国有企业的用地——就这样你推给我,我又推给它,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就这样,最后10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土地资产归到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管。现在成立了国资委,今后这些问题恐怕都需要它来考虑。 这次改革中,作为国务院直管的特设部门,国资委被赋予了很大的权限,这说明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但还是需要探索。我希望国资委能总结以前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给国有企业更宽松的经营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国资委重要的是定规矩,依法监督;所谓“监管”,是指告诉企业不可以做什么,而不要去管企业应该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