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方案受好评 专家提醒避免换汤不换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7日 10:31 金羊网-新快报 | ||
新快报记者 禄兴明 实习记者 余亚莲 昨天向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交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受到公共管理学者高度评价,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任剑涛博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改革目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公共管理问题,“因此可以说,这次机构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场及时雨!” 为什么要再次改革 ●20年多年经济体制改革,使经济体制产生了两次重大变化: 一次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初,刚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二次是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经济体制改革本身蕴涵着的工商管理要求和公共管理要求突现出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治理机构。 这次机构调整既体现了这一变化又试图推进这一变化。把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调整为国家经济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就是将经济发展的公共监管机构加以合理布局。 ●加入WTO是本届政府为体制转轨、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本届人大和政府适应入世要求,必须从基本立法、机构设置作出相应调整,以便使公共管理适应急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真正做到朱总理所说的政府要管好政府该管的事,不管政府不该管的事,并真正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宏观把握和调控,使政府与市场真正形成良性的匹配关系。 可望解决“三大难题”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值得充分肯定,它一方面凸显了政府退出市场的决心;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搞好宏观管理的信心;再一方面,它显现了政府对自我职能的合理把握。改革的成功可望解决横亘在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以下三个难题: 一、全能政府如何转变为有限政府,限制规模,优化职能; 二、如何使有限政府提升为有效政府,使政府能够放下架子,主动吸纳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 三、如何使公共管理自身的合理机构转变为对社会的合理管理,使得20多年改革开放凸显的公共管理体制弊端可以克制治理。 要避免三大误区 新一轮机构改革既应当吸取以往改革的经验,更应该避免以往改革的误区,这些误区包括: 一是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问题看成是形式架构的问题,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后果; 二是将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看得高于制度安排,造成因人设岗的后果; 三是将行政管理改革看作可以脱离其他权力,脱离司法权、立法权等机构,而可以独立运作的机制。 不能急于求成 任剑涛博士分析说,我国的公共管理问题事实上从20多年前的改革之初就已经显得滞后,因为当初我们把我国的改革基本局限在经济改革领域,但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改革从来都应该是战略性的、综合性的改革。本次国务院提交的机构改革方案可以看成是一种跟进性、弥补性改革。跟进和弥补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的前途和命运如何。 他说,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大权力的改革中,目前行政权的改革已经开启,“就像是一场久旱之中的霏霏细雨,尽管它还不能彻底浇灌,但毕竟能够给改革带来及时的滋润。”。 他同时强调,不必在改革当下就急于欢呼改革成功,公共管理改革是一个复杂、渐进、积累的过程。改革本身能否凑效必须要有观察的态度、理性的评价和长远的评估。 (晓/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