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石油兵败俄罗斯 收购石油公司股权再次夭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8日 12:06 《财经》杂志

  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夭折、安加尔斯克-大庆石油管道突生变局,给中石油上了进军国际石油市场的第一课

  □本刊记者 王以超/文

  流年不利。作为中国最大和资格最老的石油公司,在国内霸气十足的中国石油天然气
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最近在俄罗斯的一系列扩张行动却颇为不爽。先是2002年12月份,被业界认为已成定局的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项目遭遇日本人的挑战,然后是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尝试无功而返。

  在海外业务上,作为主角之一的中石油一直恪守着“只做不说”的原则,对于2002年12月份中石油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受挫事件,仍有相当多的细节不为人知。

  中石油为何兵败俄罗斯,俄罗斯在中国的石油布局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从安加尔斯克到大庆的管道是否真要改线?在专家们看来,中石油要实现自己的全球化布局,兵败俄罗斯将是它进军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第一课。

  走向俄罗斯

  中石油为何要在“收官”阶段参与斯拉夫油田拍卖的竞标?一些海外媒体一度对中石油收购的诚意提出质疑。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中石油在历史上曾经承担了相当多的政策性收购,但此次介入俄罗斯石油工业却绝对是商业的需求大于政治的选择。

  从选择“走出去”的战略到走向俄罗斯,中石油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早在1991年,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就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了未来10年石油工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1993年,中国刚刚步入原油进口国行列,中央决策层就明确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要求中国必须在海外建立稳定可靠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

  同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拉开了中国石油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虽然这两个区块原油高峰日产量也只有7000桶左右,但对于一直习惯于在国内扭秧歌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说,第一次跳起南美探戈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据悉,该项目已经于1999年全部收回投资,从而成为中国首个收回投资的海外油气项目。

  此后,中石油先后转战委内瑞拉、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地,使其获得的海外份额油产量获得了稳步提升,1997年这个数字只有52万吨,到了2000年就超过了500万吨,2002年更是达到了1018万吨。根据道-琼斯的估计,2002年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份额油总量,估计有2000万吨左右。

  然而,和与日俱增的庞大的原油进口量相比,这仍然是一个小数。以2002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2.3亿吨计算,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度已经接近30%。而这种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仍然面临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对《财经》指出,预计到2020年,中国对石油需求的下限为3.8亿吨,上限为4亿吨;而届时中国石油产量的下限约为1.7亿吨,上限也只有1.8亿吨多一些。

  虽然有专家估计,国内石油的资源总量高达1300亿吨,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一些专家却对《财经》表示,这个数字仅仅是理论上的计算值,由于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制约,真正的经济可采储量可能只有这个数字的1/10左右。

  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区域,中东在中国的石油供给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进口的原油一半来自中东。

  虽然中东庞大的石油储量,完全可以满足稳定供应的需要,但自上个世纪初期以来,尤其是二战以后,中东地区就是一个地缘政治相当复杂的地区,大国政治的影子伴随着中东走过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

  石油政治,结合中东地区旧有的民族和宗教积怨,使得进入新世纪之后,中东地区的局势仍然持续动荡,加上从中东到中国的海上油轮运输航线相当漫长,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将给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因此,这条“主动脉”又是一个相当脆弱的器官。

  中国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希望通过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全球性的海外运作,来分散这种进口风险。中国还需要另外的途径,比如俄罗斯。

  收购悬疑

  中石油对于在俄罗斯扩张的兴趣由来已久,在安加尔斯克-大庆的石油管道已经进入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在离中国最近的石油输出国打造一条自己的完整的生产和运输一体化的产业链梦想就越来越现实了——只要能够在俄罗斯获得一个产油基地。对于中石油来说,不管标的金额,还是公司规模以及内在品质,斯拉夫油田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使中石油饱尝失意之苦的斯拉夫油田为俄罗斯第九大石油公司,由俄罗斯政府持有74.95%的股权。该公司目前石油日产量为32万桶。在俄罗斯经过了漫长的私有化之后,这笔资产可能也是俄罗斯石油业最后的一份大餐了。俄罗斯的公众舆论和业界都在期待这笔起价为17亿美元的交易能够成为俄罗斯私有化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交易。

  12月3日,中石油正式向俄罗斯反垄断部递交了参与竞标的申请,成为当时递交申请的所有竞标者中间,惟一的一家外国公司。虽然时间上显得仓促,但准备工作并不马虎。中石油聘请了JP摩根银行出任此次收购的财务顾问,对斯拉夫石油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业界猜测,中石油之所以在拍卖最后关头加入竞标,很可能是此前普京访华时曾得到过某种政治上的支持甚至许诺。

  但是,此次竞标,对于中石油来说一开始看上去就是阴霾重重。12月9日,路透社就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投资银行瑞银华宝驻莫斯科的分析师的观点指出,除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任何其它公司赢得此次拍卖都将非常困难。而花旗银行也看好西伯利亚石油公司。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系俄罗斯第五大石油公司,石油日产量为53万桶,但在俄罗斯第二号富翁,同时担任俄罗斯最东端的科楚奇自治州州长的阿布拉莫维奇的旗帜下,该公司一直雄心勃勃地冲击着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前三名。

  此外,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此前就与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公司秋明石油公司共同持有斯拉夫石油12.9%的股份,就在股权拍卖前夕,该公司又从斯拉夫石油的另外一个股东那里收购了11%的公司股份。实际上,在斯拉夫石油最为重要的几个子公司中,西伯利亚石油也不同程度地持有股份。

  在任何国家,石油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中石油参与竞标的消息被披露后,迅速引起了震荡。《俄罗斯日报》在一篇文章中就指出,如果中石油能够胜出的话,将标志着俄罗斯石油工业开始告别传统的内部交易时代。

  但中石油的中国国有企业身份,却在政治家群落中激起极大的惶恐。一旦中石油获胜,会不会对俄罗斯的石油安全形成威胁?中石油1993年在哈萨克收购的一个石油公司被一直闲置成为了竞争对手推波助澜的把柄。加上2003年正值国家杜马的选举年,这种担心在一些媒体和利益相关的石油寡头的推动下,迅速成了压垮这笔交易的最后一根稻草。

  12月16日,距离正式的竞拍日起还有两天,俄罗斯下院国家杜马以255对63票通过一项决议,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府控股的实体参与竞拍斯拉夫石油的股权。此前,俄罗斯的私有化法曾经规定,禁止任何俄联邦政府股权超过25%的企业竞拍国有资产。

  很显然,这一决议对于中石油而言已经意味着此次收购行为的结束,由中石油副总经理吴耀文带队的代表团只能抱憾而归了。

  随后的竞拍进程,在外界看来,则更像一场闹剧。12月18日,由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秋明石油公司联合组成的联合投资公司,以仅高于底价1.6亿美元,即18.6亿美元的价格将斯拉夫石油的股权收入囊中。而俄罗斯媒体普遍估计,如果允许中石油参加的话,最后的拍卖价甚至有可能超过30亿美元。

  与中石油一样在最后一刻出局的,还有包括罗斯石油公司在内的五家俄罗斯国内的石油公司,理由要么是没有完成必要的程序,要么是被怀疑不具备必要的偿付能力。根据当地媒体的纪录,18日的整个竞拍过程仅仅持续了不到5分钟,包括《莫斯科时报》在内的不少媒体都注意到,在竞标者中有两位是穿着长靴和皮衣的年轻女士。这两位女士不肯透露代表公司名字,但其中一位在回答《莫斯科时报》记者提问时曾脱口而出:“我们是联合投资公司的。”

  当地媒体猜测,剩下的所有竞标者,可能都与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秋明石油公司存在某种联系。次日出版的《纽约时报》称,曾经一度被认为可能是俄罗斯近年来最公开最具竞争性的一次交易,却只是给了不透明这个单词新的注解。

  而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实际上,在决定收购之前,壳牌石油曾经提出与中石油联合收购,但是这一收购方案却没有通过。如果中石油对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政策、石油业现状与竞争对手有更多了解,也许抱憾而归的一幕就不会发生。又或者中石油过于迷信普京的影响力,而忘了收购首先是一个经济行为,即使包含了政治的因素,也是商业利益左右下的政治。

  表面上,是来自俄罗斯舆论的“中国威胁论”阻挡了中石油的脚步,但是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中石油的失败背后却包含着若干必然,在如何选定收购目标,并根据当地的法律和竞争对手的特点安排收购策略方面,作为企业的中石油还有太多的功课要补。

  管道迷局

  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陆上邻居,俄罗斯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排名全球第七,而且,其原油产量和出口量都仅次于沙特,排名全球次席,2002年每天的出口量达到了517万桶,相当于年出口2.6亿吨。

  但是,中国目前从俄罗斯每年的原油进口仅为250万吨左右,远远小于来自沙特的1139万吨的年进口量。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以往的历史纠葛和恩怨外,最重要的现实原因是:中俄之间缺乏进行大规模原油贸易的通道。目前,中俄之间的原油贸易主要是通过满洲里铁路进行,这种运输方式只适用于百万吨级的小额贸易,无论从成本还是从可靠性上,都无法满足持续稳定的大规模贸易的要求。

  因此,修建从俄罗斯通往中国境内的输油管道,就成了打破两个石油供需大国之间的瓶颈的必由之路。知情人士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就已经开始对中俄之间修建输油管道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此后,双方就开始接触,就具体线路的选择以及工程、经济可行性多次交换意见。2000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正式签署了就两国之间建设输油管道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谅解备忘录;次年6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式同意对长达2400公里、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到大庆的输油管道进行可行性研究。

  同年9月,国务院总理朱总理在访问莫斯科期间,与俄罗斯能源部长伊戈尔·尤素福夫以及尤科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霍多尔科夫斯基联合签署了该管道项目的工程和经济可行性研究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整条管道预计将投资17亿美元,于2005年完工,从2005到2010年间原油运量为每年2000万吨,从2010年到2030年运量将增加至每年3000万吨。

  在这起管道交易中,尤科斯石油公司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立于1993年的尤科斯公司,为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产量仅次于卢克石油,同时也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俄罗斯最为国际化的石油公司之一。根据俄罗斯媒体披露的消息,其首席执行官霍多尔科夫斯基目前个人资产高达70多亿美元,是俄罗斯头号富翁。

  如果说尤科斯是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石油工业私有化进程中勃兴起来的新贵的话,那么管道运输公司则是由俄罗斯联邦控制的老牌石油企业。虽然在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已经基本上私有化了,但管道运输公司仍然垄断着俄罗斯所有的出口输油管道的建设和经营权,并且成为俄罗斯联邦政府与石油寡头博弈中最重要的一张王牌。因此,在俄罗斯国内,各大石油公司与管道运输公司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

  据悉,在框架协议签署之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内,中俄双方都基本上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管道设计,并于2002年7月按期结束了可行性研究工作。

  但此后不久,管道运输公司的态度却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并开始在媒体上公开声称,鉴于通往大庆的管道过于依赖中国这个单一市场,修建从安加尔斯克至太平洋沿岸港口城市纳霍德卡的输油管道,将更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为这样终端市场可以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甚至美国沉睡了整整10年的“太平洋方案”再度复活。

  双重博弈

  是“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的蔓延,导致管道项目陷入僵局吗?这种说法一度成为国内媒体的主流观点。但一位俄罗斯问题资深专家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实际情况是,“中国威胁论”近年来这种声音日渐弱化。同时,俄罗斯在上个10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在各个经济基础领域形成了寡头博弈的局面。在改线动议的背后,更多的则是内外双重力量的博弈。

  对于管道运输公司而言,选择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的线路,整体投资将达到40亿至50亿美元,而且每年的原油运量也将达到5000万吨,这不仅将使得管道公司在项目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利机会,同时运量的大幅提升,也将使得公司在日常运营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管道运输收入。

  可能的分肥者还不止于此,根据俄罗斯2002年10月份的《管道与气体杂志》透露,这项新路线的支持者中,还包括成立于1973年的俄罗斯最大的船运公司索夫科姆弗罗特,以及普里莫斯克船运公司。一旦管道终点选择在纳霍德卡,无论再转运到日本、美国还是中国,原油都必须通过船运,这两家公司显然有望在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中分得一杯羹。

  俄罗斯各大石油公司,与管道运输公司之间的貌合神离,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导火索。在放弃了对各大石油公司的控股权之后,1月29日的《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莫斯科分析师的话指出,由管道运输公司来掌控石油管道,已经成为普京政府控制石油寡头的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尤科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霍多尔科夫斯基,一直是呼吁俄政府允许私人投资管道运输的明星人物,他警告说:“如果俄罗斯想成为全球性的石油供应商,就必须解决输油管道问题。”

  目前,尤科斯公司不仅参与了中俄输油管道,还参与了总投资额高达45亿美元的摩尔曼斯克港口的出口基地以及管道项目,后一个项目没有邀请管道运输公司参与,这显然引起了后者的不满。分析人士指出,摩尔曼斯克项目宣布的时间,与管道运输公司提出改道纳霍德卡路线的时间,几乎都集中在去年下半年同一个时间段内,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而日本的介入,又使得这种冲突更加复杂化。一位投资银行的分析师对《财经》指出,日本作为一个传统的能源进口国,在石油问题上具有很强的谈判能力,而日本也一直急于降低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存度,俄罗斯的“内乱”显然让日本人看到了搅局的机会。

  因此,从去年年底开始,日本就开始表现出对纳霍德卡项目异乎寻常的热情,2003年1月中旬,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俄返回日本途中,还特地在俄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作了短暂停留。

  据称,日本提供的优惠条件,包括通过日本的国有银行对该项目提供以10亿美元计的资金支持,以及必要时与俄方签署长期购买原油合同等。当然,日本可能会通过出口修建管道所需的钢材等,获得相当的管道合同作为回报。

  但是改道纳霍德卡,对于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选择。除了中俄长期能源合作可能会蒙上一层阴影之外,即使在经济方面也仍然存在问题。目前该项目仍然没有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由于设计年运输量高达5000万吨,这就意味着必须获得更大的原油储量,才能为项目的上马提供依据;加上路程漫长,专家估计,从现在到建成,可能至少需要八至10年的时间,相对于2005年就可以完工的中俄管道项目而言,后者在时间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而俄罗斯则急需寻找新的出口市场,以分散自己的出口风险,并且支持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统计,能源出口占到了整个俄罗斯出口额的40%以上,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达到了13%,短期之内,整个俄罗斯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会有显著降低。

  因此,俄政府与各大石油公司,就出口管道的问题达成妥协,这种可能性仍然很大,毕竟一旦决裂的话,对于双方而言风险都太大了。虽然历经波折,但一位接近谈判进程的高层人士告诉《财经》,中俄输油管道计划,仍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最终完成正式的项目合同,最快可能会在3月份,并按期于2005年完工投入运行。

  至于纳霍德卡项目,俄罗斯可能也会加以保留选择权,继续进行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论证,然后作为中俄管道的二期项目加以实施,毕竟,日本的投资对于去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还不足50亿美元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曲线突围

  管道迷局以及斯拉夫收购的受阻,并不意味着中国石油北上战略的彻底流产。实际上,俄罗斯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国内石油公司对潜在对手存在的或多或少的敌意,对于所有进入者来说都是平等的。

  英国石油1997年进入俄罗斯之后迭遭波折,使得公司不得不注销了高达2亿美元的投资,而这些纠纷一直持续到2001年才得以解决。

  1992年就进入俄罗斯的美国大陆菲利浦石油公司,也经历了类似的阵痛,随着法律以及官员的变更,该公司不得不三番五次就合资协议中达成的某些关键性条款重新谈判。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国际石油市场历来就是一个复杂而黑暗的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有更多的耐心,并且对游戏规则的复杂性有更多的思想准备才行。

  但围绕着这两起事件,却暴露了中石油“走出去”不得不面对的困境:那些法律体系相对健全,投资较有保障的海外油气资源,经过数十年来的国际争夺之后,大多已经落入跨国石油巨头手中。一份粗略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球超过80%的优质油气资源,都已经掌控在了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菲纳埃尔夫、英国石油以及雪佛龙德士古等跨国石油公司手中。

  因此,投资银行的分析人士对《财经》指出,从中国石油企业目前的对外战略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参与开发国外一些油藏相对复杂,总体规模较小,以及历史较古老的油田。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为中石油在委内瑞拉以及秘鲁的项目,中石油在委内瑞拉接手的英特甘博油田以及高莱斯油田,都已经有了50多年的历史。

  二是利用国外一些石油公司经营上遇到的困难,充分利用中国和区位市场优势,收购其拥有的油气资源。目前除了中石油集团公司之外,业内人士指出,其他三家石油公司(包含从事石油进出口贸易的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可能会更多地采用这一策略。

  比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就是希望利用挪威PGS公司急于与VERITAS DGC公司进行的合并的机会,试图以2.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在阿拉伯湾的油气资源。

  2002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5.85亿美元,对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拥有的部分权益进行收购,从而获得了每年超过550万吨的份额油,就被投资界认为是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由于印尼靠近中国石油消费的主市场东南沿海地区,中海油的此次收购,无论从能源安全角度,还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考虑,都是相当积极的。

  三是借助于地缘政治,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或者是局部优势。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苏丹项目,由于美国的制裁,借助中国在非洲业已形成的良好形象,中石油在苏丹建立了集生产、管道运输以及炼油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外石油基地,这也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惟一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综合项目,目前苏丹已成中石油最为重要的海外份额油支柱。

  类似的项目,可能还包括哈萨克斯坦的项目。分析人士指出,不管从总体规模上,还是从单位原油产量的获利能力上来看,中国的石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巨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2001年中石油股份公司的营业收入为2389亿元,中石化股份公司为3043亿元,中海油股份公司为208亿元,三家合并也仍然不足埃克森美孚的1/3。

  加上在风险投资和管理能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短期来看,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进一步开拓包括中亚国家、俄罗斯、印尼以及委内瑞拉、苏丹等市场,对于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来说,仍然不失为一条现实的选择。-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30M任你邮送相册,免费试用抽大奖
  在职硕士英语在线学习优惠送内部教材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奥斯卡 T508手机 首饰
 
  新浪精彩短信


新闻冲浪知天下事
赢MP3、彩屏手机

5元!激情男女宝典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五月天] 摇滚本事
[陈慧琳] 爱情来了
[Twins ] 风筝与风
[和 弦] 小城故事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产业资讯诚招代理!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生活水处理设备
卖:国际顶级域名
企业推荐
顺沪经济贸易有限公司
艺野室内装饰有限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热招
   手机有礼武汉分类
   春季旅游江苏行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