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增发首次做减法 专家称财政政策重点调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8日 07:18 北京青年报 | ||
近年来居民购买国债一直很踊跃 专家认为,这是财政政策重点有所调整的迹象,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型重于淡出 今年国债增发1400亿元的消息正引起业界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走向的关注。 自1998年8月我国首次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截至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2000年至2002年,每年增发国债均为1500亿元。今年国债增发1400亿元是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首次做“减法”。减少100亿,是否意味着从今年开始,在我国实施了长达5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减弱力度并平稳淡出? 经济快速增长6600亿国债功不可没 据有关报道,今年的国债资金将主要投向五个方向:一、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三、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四、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五、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 1998年以来,在阴云密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成绩背后,国债功不可没。到2002年为止,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带动投资3.2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每年1.5至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 但是,基于财政风险等原因,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当淡出,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已具备逐步减少国债投资规模条件 昨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张立群说,财政政策调整客观上有一定的余地,适当减少一些国债投资是可行的。但减少100亿元,并非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只是财政政策重点有所调整的迹象。在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这些任务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区别的。前几年,重要是保经济增长率不要进一步回落,现在是缓解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虽然重点有些改变,但力度并未减弱。 张立群主任认为,增发减少100亿,这个调整力度并不大。而且,国债当年的发债规模与使用规模是两个概念,在具体使用安排上,受到上年结转下年等因素的影响。从使用量来看,今年国债的使用规模并没有减少。 从另一方面看,目前,经济发展对于国债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降低,市场的作用在增强,依靠企业自主性投资、居民消费活动的活跃来支持的成分越来越多。而且整个经济的发展态势不断转好,这就为财政政策重点的调整提供了条件。 此外,从投资结构来看,企业的自主性投资增长较快,由于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企业自主性投资无论是效益情况还是投资活动的机制,都要优于用行政的方式配置资金。因此客观上,财政政策调整有一定的余地,适当减少一些国债投资,对于整个投资增长以及经济增长不仅不会有大的不良影响,相反还会逐步缓解财政收支的矛盾。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重于淡出 比起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张立群更倾向于“转型”。他说,财政的职能不仅仅局限在国债投资上,包括很多方面。国债投资应该逐步减弱力度,但不是说财政对于经济承担的力度要减轻。积极财政政策面临的问题不是淡出,而是转型,即不再直接刺激需求,而是向确保社会稳定方面转变。他认为,减少100亿国债投资,正是财政政策重点调整的一个迹象。 但政策重点调整并不意味着财政职能的削弱。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当中,有些方面的矛盾不能忽视,比如下岗失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农民的生活问题,还有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财政政策来看,应增加在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过去刺激需求,重点放在增加直接投资方面,现在是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支持需求增长,这样对整个经济体制的转轨作用会更好。 -供图/Photocome 什么是增发国债(长期建设国债)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决定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以及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用于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国债,称为长期建设国债。 -长期建设国债历年发行规模: 1998年1000亿元 1999年1100亿元 2000年1500亿元 2001年1500亿元 2002年15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