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外贸出现首月逆差不预示全年走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1日 09:32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朱菲娜 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我国外贸进口高达310.2亿美元,增长了63.4%;出口297.7亿美元,增长37.3%。当月出现贸易逆差12.5亿美元,这是我国自1996年以来首次出现的外贸逆差。 业内外人士对此数据表示惊讶,这是否由于入世“蜜月期”过后,负面效应开始显现?进口在首月表演了惊险一跳之后,是否还将继续攀升?全年外贸形势将会如何发展?等等。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主力军和生力军支撑出口增长 据海关分析,1月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的惯性继续保持并发展;二是由于上年同期基数比较低,使今年首月出口增速明显。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博士初步分析,认为还应该加上两个原因:美元汇率走低,促使中国企业抓住时机大力出口;近两年,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导致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且需对外寻找市场。但他认为,这些理由都还不够充分,实际上,去年9—12月,我国单月出口额均比今年1月份的出口额要高。隆国强表示,他正准备去做这方面的调研。 而外经贸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认为,由于我国现阶段冒出了一批出口主力军和生力军,使得出口势头强劲。有了这个因素,出口增长多少都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这么乐观呢?金伯生举例说,在1月份出口增长37.3%这个数据中,外资企业的出口增长了45%。目前,外企出口已占我国出口总数的53%,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另外,集体民营企业1月份的出口增长了78%,成为外贸出口的生力军。外资企业出口渠道稳定,产品质量较好,价格也不是太高;集体民营企业则更以灵活高效见长。这两支队伍的出口已到了成熟稳定的阶段,有了它们,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应该不在话下。 因为我国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专家看来,即使美对伊动武,也不会对出口量产生太大影响。金伯生还乐观地预计,今年的外贸出口还有希望达到两位数增长。 进口高增长的偶然因素大 进口高速增长原因则比较显而易见,隆国强分析:一是今年春节恰好在2月1日,节前的集中进口效应在1月份凸显,使当月进口出现较快增长;二是进口商对商品关税税率下降的预期使进口行为集中于1月份,比如,关税税率下降明显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当月进口8.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净增5.2亿美元;三是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致使进口金额加速攀升,尤其是原油及其衍生品价格上升明显。今年1月原油进口836万吨,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 “光汽车和石油1月份进口额就净增了16亿美元,而当月外贸逆差是12亿美元,剔除这两个偶然因素,1月份的数据就正常多了。”金伯生分析,汽车进口配额许可要到2005年才取消,今年配额许可只比去年增加了15%,而且很多配额许可是用于国产车进口零部件的,所以汽车进口势头不可能永远高涨。另外,战争可能会使油价再拔高一点,但战争一结束,则肯定下降。 面对复杂国际局势还需提高警惕 金伯生认为,全年贸易出现逆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入世后的几年过渡期中,我国还会进行进口宏观调控,这已经成为近两年外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不轻易让外贸出现逆差。“即使出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我国现有外汇储备已达2500多亿,国际收支情况良好,如果个别年份出现逆差,不至于对总体经济形势产生太大影响。” 隆国强分析,美伊战争一旦开始,预计会很快结束,世界经济总体复苏将加快,但美国经济受消费者预期恶化的影响,不会很快复苏。届时,油价下降有利于像中国这样的石油净进口国,世界经济较快复苏也有利于我国出口。战争无论打或不打,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稳定的优势都将显现出来,有利于增强我国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另外,去年支持我国出口的因素将会继续起作用,这些因素是:人民币汇率贬值;跨国产业转移带来的出口竞争力大幅上升;出口鼓励政策及各级政府努力优化的出口环境;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将迫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等。因此,隆国强认为,如果我国出口欠退税问题能够得到缓解、出口鼓励等政策力度不减,对今年出口形势,他总体上持乐观预期。 不过,专家提醒,近几年我国GDP增幅之所以不低于7%,其中出口的拉动作用极其显著,因此,对于首月出现的逆差现象,还应高度警惕。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继续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因此减速,这对我国进出口均有负面影响,届时,国内贸易、运输以及进出口交易占比重较大的生产企业都将受到重大影响。加上我国这些年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主要加工基地,反过来,中国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然后将产品输往整个世界。在更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美国、欧盟等经济体不稳定因素的影响,2003年外贸可能会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