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华宝亚太区主席谈论四大银行重组的机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14日 17: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綦久 上海报道 2002年国内外股市的面孔基本上都是一副熊样,覆巢之下的投资银行可谓度日如年,国内券商如此,它们在海外的同行也差不多。 差别也不是没有。面对熊市,国内券商本能地扑向政府的怀抱求援,国外券商则自救 “如何在中国市场掘金”是刚刚在上海举行的瑞银华宝2003大中华周年研讨会的主题。 瑞银华宝亚太区主席贺利华把中国市场的业务机会当成了自己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一个机会是QFII,在他背后跟随着“超过220位”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机构投资者;而他更大更直接的目标,则是那些紧锣密鼓筹划重组上市的重型国企,包括电力、电信、航空和金融企业。 这些大型国企的海外上市,也是全球各大投资银行今年极力争夺的最大市场机会,因为在目前这种淡市仍将持续的情况下,这也是今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首次公开上市)。贺利华的目标,是从中争取到“一两个大项目”。 不过,贺利华手中的牌好像并不是很多。最有利的一张,当然是去年作为主承销商之一参与的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期望,通过这一单生意所累积起来的资源和经验,尤其是在重组过程中处置银行呆坏账的经验,可以为瑞银华宝赢得足够的分数。 四大银行的改革与重组,尤其是庞大的呆坏账的处置问题,一直是中国金融业的一块心病,也是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但迄今为止,各方似乎仍然没能找到一条明确可行的解决之道。 贺利华含糊地说,在帮助中银香港重组上市的过程中,他们曾经讨论了几种方案,主要是减少政府在其中的担子,中银香港上市就选取了其中的一种。他拒绝深入讨论具体的情况,只是表示“这些经验”对今后参与四大银行的改革和重组上市“是很有帮助的”。 《21世纪》:今年瑞银华宝的大中华周年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在中国市场掘金”,在你看来,中国市场今年主要有哪些淘金的机会? 贺利华:今年中国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将进一步参与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来。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今年已经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市场,而是说这个市场今年在发展方面将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QFII(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和市场开放,这些对于今后我们的参与,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QFII,我们对此非常重视。QFII对中国是个重要举措,可以帮助改善公司治理、会计准则和提高透明度,从而稳定股市。而目前这个市场上的散户太多,容易使股市产生大的动荡。此外,QFII也可以使中国的资本市场被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此前,沪深两市和国际上其他证券市场是隔绝的,QFII则可以使之融入全球证券市场,加快它们改革和走向完善的举措。 有许多人在讲,这个市场股价太高、政府管治太严、透明度不够,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这些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存在,并且它们在欧美股市上也都或多或少存在。 《21世纪》:但很多国际大型投资银行普遍认为,今年中国市场最大的机会仍然是大型国企的上市集资。你如何看待? 贺利华:我们也知道中国今年主要有几大行业上市集资。一是电力行业,改革已经到位,下一步就是上市;航空公司也非常热切的希望上市,此外还有数家电信和保险公司。电信、航空业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有巨大的资金需求,今年光是中国的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筹资的规模就在70亿到80亿美元之间。鉴于集资规模如此之大,公司的数量不能很多。 《21世纪》: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上,电信股和航空股都很不被投资者所看好。今年预期有数家中国的电信公司和航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市筹资,市场对涌进来的这些中国公司会欢迎吗? 贺利华: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中国市场发展很快,好的项目总会得到投资者的支持,比如中国电信去年就融到了很多资金。尽管那时候的市场环境很糟糕,而且中国电信已经是第三家上市集资的中国电信公司,稀缺性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仍然成功上市了。虽然上市的过程有些曲折反复,但目前看来,中国电信的后市表现还是不错的。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有其独特的一面。和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的电信公司提供了最好的业绩增长。航空业的情况与此类似,尽管911后全球航空股表现不景气,但作为一个长线产业,航空公司长期来看仍会受到欢迎;更重要的是,中国国内对航空服务需求的增长,以及和国外越来越紧密的联系,都给航空公司的上市筹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至于保险公司,目前已经有3家准备在国际市场上市,集资规模达到50多亿美元,这看起来似乎很难。但我们不妨看看中银香港的例子,去年它要上市发行,集资规模达30亿美元,最后竟然拿到了6倍于此的超额认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那些战略投资者,可以让国际投资者更有信心。当然,短期的市场波动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 《21世纪》:你对中国上述行业的企业今年在国际市场的筹资前景感到乐观,是不是主要因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前景令人振奋,卖的主要还是一个国家而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增长故事? 贺利华:如果你认为国际投资者不分青红皂白就会购买中国公司股票的话,那就错了。实际上,他们已经越来越挑剔了。我们刚才谈到的电力、电信、航空和保险等几个行业准备上市集资的企业,都是中国最受关注的核心企业,只要受到适当的推介,应该会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谈到困难,肯定也会有,主要是那些二三流企业。因为它们需要非常强有力的推介,才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21世纪》:除了刚才我们讲到的国企上市外,今年四大银行的改革和重组也是重中之重。瑞银华宝去年曾经协助中银香港重组上市,对这个问题是否也有一定的思路? 贺利华:四大银行的重组和上市应该是一个长期过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现在谈论这些问题,还言之过早。我们认为,四大银行的改革,目前主要应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怎样在前台的借贷服务和后台的风险管理方面实现有效分隔;第二是规模重整,中银香港当时有20万员工,四大银行就更多了,而且遍布全国,如何把这么大的企业重组到有效的规模,需要花费很多功夫;三是呆坏账控制,应该把坏账水平降低到与国际水准可比的程度,这需要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第四是重建与国企的关系,应该从政策性变为真正的商业性关系,这需要整个信贷和管理文化彻底改变。对此,我们是有信心的。 《21世纪》:根据刚刚公布的四大银行2002财年的盈利报告估算,它们现有的盈利水平需要几十年才能完全冲销掉现有的坏账。这说明,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几乎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坏账问题的。 贺利华:这个问题,中银香港上市的经验是很有启发的。在上市准备过程中,我们讨论了几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如果是国家帮忙来接过这个担子,那无疑是最容易的了。但我们设计的几个方案都是希望减少政府的支持,而且也找到了几个办法,中银香港选用了其中的一种。其实,四大银行也可以用这些办法去做。 《21世纪》:这主要是些什么样的方法?或者说,基本的思路是怎样的? 贺利华:这个,我们目前还不方便讲。 《21世纪》:那么,按照你们的测算,政府的支持最多能够减少到何种程度呢? 贺利华: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至少现在我还无法给你解答。因为我们无法看到每家银行的账目,也就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通过参与中银香港上市的过程,我们学到了很多经验,也就此和刘明康行长有过透彻的讨论。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后参与四大银行的改革和重组上市是很有帮助的。 在此过程中,瑞银华宝会为中国大型银行提供诸多服务,比如公司治理、金融机构管理的技术方法、呆坏账的处理等,这些都是四大银行改革中会涉及到的问题。我们非常看好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机会,但具体如何来利用这个机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 《21世纪》: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预计,中国今年在海外市场的IPO集资将是全球市场最大规模。瑞银华宝可望从中拿到多少单子?最有希望的主要是哪些行业? 贺利华:这不好说。因为很多项目还没有决定由谁来做,而且这也取决于和公司的关系和你在业内的实力。如果我们能够拿到一两个大项目,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瑞银华宝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我们希望中方在挑选承销商和财务顾问时,不仅仅要关注那些美资机构,希望也能关注像我们这种全球性公司。 《21世纪》:你的意思是说,像瑞银华宝这样的欧资投资银行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贺利华:不!不!我并不认为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很多银行,比如像我们瑞银华宝,往往都是欧资背景、全球布局,我们的3.5万名雇员中有2.5万在美国,这使我们在全球发售方面可以提供有力的协助,不但在美国,还可以在欧洲市场增大销售。我想,挑选财务顾问时,关键要看实力,而不仅仅是资本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