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聚焦中国银行业 > 正文
如何看待中国人“超储蓄”?专家析多方原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08日 08:30 北京青年报

  居民存款余额8.7万亿元,储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本报讯 据统计,2002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7万亿元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7.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50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左右。

  《经济日报》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这两个数字的比较饶有意味:居民储蓄的增
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表明储蓄增量不仅来自于居民和企业的增收,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

  如何看待中国居民的“超储蓄”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兴洲认为,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是社会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她分析说,首先是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去年由于公务员增加工资、财政发放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比有所增长等因素,使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长。据统计,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万元,户均家庭金融资产达8万元。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即时商品消费和支出却未能同比增长,储蓄存款增长较快。

  由于中国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部分投资股市的资金也转为银行储蓄。据央行调查显示,去年居民选择投资股票的人数仅占7%,已跌至近两年的最低。

  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了如住房、医疗等重大改革措施,体制转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但社保体系尚不健全,居民对未来就业和收入不确定性预期增强,一部分人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为防范未来风险也增加了储蓄存款。

  促进储蓄向消费转化,显然是中国启动内需的着力点之一。任兴洲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和储蓄的增长,部分高收入居民的消费水平正处于从1万元向10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级跨越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单靠居民自己积累需要很长时间,发展消费贷款将会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国家应加强对新兴消费热点市场的管理,尽快建立规范的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新的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等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和管制,住房市场不健全,有的城市房价畸高,制约了居民储蓄向消费的转化。近年来,中国的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有了较快发展。但它们为居民提供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产品仍显不足。从居民踊跃认购国债可看出,大多数人对相对安全、利息收入又高于银行储蓄存款的投资工具存在巨大需求。但由于近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储蓄投资转化率偏低。

  另一方面,中国是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当工业化进入中期的时候,企业和社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高,8.7万多亿元的居民储蓄可以说是社会的稳定器。如何用好这笔巨额资金?任兴洲认为,应针对导致储蓄率过高的原因,对症下药。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拓宽百姓消费和投资渠道,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提高信贷消费的比例,迎接新一轮消费的来临。另一方面,国家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信用体系的建立,增强居民投资渠道的规范和监管。

  这位专家预测说,如果2003年中国股市、期市等资本市场能够走出低谷,那么居民储蓄的资金将有所转移。今年中国将加强信用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信贷消费渠道,因此,2003年中国居民的高储蓄态势将依然存在,但增幅可能会有所回落。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窗口

  万千新闻任你点,新闻冲浪,无限资讯尽在掌握;
  输入X(或新闻)发送到8888订阅--资费使用说明
  80万帅哥美女互动社区--爱情快递缘分天空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开测试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3530 滑雪 运动鞋
 
  新浪精彩短信


航天飞机坠毁事件
发拜年短信赢港澳游
独家推出语音祝福!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流星花园2》
[F4] Ask for more
一千零一个愿望
[和弦] 哆啦A梦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新浪商城推荐
IBM笔记本电脑
  • IBM T30-I9C
  • IBM T30-86C
  •   给最爱的他
  • 登喜路红瓶香水
  • 征服者性感香水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