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失血”亿元 上海国有工业企业艰难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7日 15:32 中国经营报 | ||
本报记者肖经栋 最新的统计表明,目前已有10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的总部已经迁到上海,与此同时,上海在国内的金融中心地位也得到加强,信息、商贸等产业迅速发展。但另一项调查也表明:到2005年底,上海将有43个行业退出市场,66个行业遭到淘汰。这一进一退,成为上海转型的征兆。 转型是必然 我国历史上,城市的兴衰往往与政治休戚相关,因经济的因素崛起的城市较少,而上海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研究上海经济史的专家认为,上海近代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崛起,这主要得益于上海优越的区域位置。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中国海岸线的中部,水运和海运便利,水路和海路在20世纪初正是主要的交通渠道。另外,上海的腹地江浙一带盛产茶叶、丝绸,而这正是近代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上海能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 上海的发展与港口、水运和海运密切相关。当初,列强选择在外滩大兴土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滩在黄浦江边,位于列强军舰大炮的射程之内。 在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后,金融业务也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务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商贸的发展。有资料显示,19世纪后半叶,输往重庆的洋货靠木船运输,费时较长。而汉口的钱庄实力较弱,难以支持四川商人所需要的长期信用,上海则能够提供这项贸易所必需的长期汇票。这些商人为此转向上海直接进货。 当大量的茶叶、丝绸开始经上海输往海外,考虑到长途运输的不便,且为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有必要对产品进行加工。一批出口加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与船舶修造业一起,成为上海早期工业的两大支柱产业。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盛极一时,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遥相呼应。尽管战争和时局的动荡对上海冲击很大,但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全市拥有工厂2万多家,职工53万余人,工业固定资产达27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仍是全国工业最集中的城市。 此后的40多年里,在国家宏观的政策影响之下,上海演化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国际地位随之下降。期间,香港迅速崛起,取代上海为国内的进出口提供金融和交通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位于沿海地区的上海反而成为足球场上的后卫。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朱荣林说,由于上海经济盘子太大,难以承担改革失败的成本。因此,上海的改革一度滞后。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有一个转型的机会,那便是将上海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江浙等周边地区,但当时上海并没有这么做。因此这些地区引进外资与上海的工业进行竞争。让上海尴尬的是,等到上海要将部分工业转移到江浙地区时,这些地区的工业水平已经不比上海差了。” 三大转型之痛 这些年,上海的商务成本上升比较快,也正是这个原因,上海的招商引资工作落后于周边地区。 2002年8月13日,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公布了2002年内地各城市投资环境与风险最新评估分析报告。报告认为,上海的自然环境、法制、社会和现有的经营环境等综合竞争力不如苏州、昆山。目前,上海的年平均工资已经是18500元,苏州市区是11778元,而昆山只有10655元。上海的人力成本明显高于苏州和昆山,这也是导致上海综合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有统计显示,基于成本的提高,上海自身工业也在“郊区化”,全市有70%以上的工业产值是在郊区实现的。 值得庆幸的是,制造业优势逐渐丧失的同时,上海的三产迅速发展。近一两年来,上海的金融市场框架趋向完善。跨国公司甚至国内的企业纷纷将地区总部迁到上海。商贸、物流等产业也正在快速发展。2000年,上海三产首次超过了二产的产值。 但是,上海的转型仍然面临众多困难。首先是人员下岗问题突出,上海的下岗工人达100万人,如果转型,必将导致更多工人下岗,对政府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其次,工业贡献的财政收入要占到全市总额的40%左右,财政负担重的上海难以割舍这些工业。第三,由于周边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上海的厂家迁到那里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只能迁到其他更远的地区,这又将产生人员安置的问题。 所以在上海“十五”规划中,仍然没有放弃制造业。“十五”规划确定了六大支柱产业,即信息、汽车、成套设备、金融、商贸、房地产,其中制造业占据了一半江山。 由此上海将面临这样的情况:工业难以割舍,但竞争力日渐衰退;服务业并未发展成熟,尚需时日加以培育。上海要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将遇到很多难题。 转型的关键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朱荣林说,从地理位置来看,上海的发展经过了三次跨越。第一次跨越是在20世纪初,1907年上海在苏州河上建造了外白渡桥,此后又相继建造了20多座桥梁,将苏州河两岸连成一体,使得苏州河两岸 经济迅速发展。1927年上海建市,成为远东的大都市。 第二次跨越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1971年修建好打浦桥隧道,黄浦江两岸的交通大为改善。此后,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先后建成,延安东路隧道、观光隧道相继建成通车。黄浦江这一跨越,导致浦东迅速崛起。 “而上海要在21世纪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必须跨越长江。”这就是上海的第三次跨越。目前,这个跨越仍在进行之中。“上海必须借助长三角的腹地,完成此次的转型。”朱荣林说。 有专家指出,上海与江浙的关系不应是竞争而是互补关系。目前,上海与江浙两地的工业结构和出口商品高度重合,自身的优势并没有充分体现。而目前的香港,正在通过为内地的出口工业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港口和银行业也在继续为那些以珠三角为基地的出口企业提供服务,香港的角色已经转为服务提供者。 朱荣林说:“江浙等上海周边地区的发展已经给上海造成很大的压力,也逼得上海必须转型,这是典型的‘倒逼’现象。而在这个过程中,交通将会对上海的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的转型在负重中起步,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龙头,上海的转型能否成功将会对长三角以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