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出口悬念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1日 10:52 中国经济时报 | ||
中国外贸出口观察 出口贸易今年是否还能一路高歌?增长模式是否会有所改变?经济增长是否依然主要依靠出口拉动? 邹建锋 2002年中国出口贸易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今年是否还能一路高歌?增长模式是否会有所改变?经济增长是否依然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就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 增速将有所回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张小济认为,如果纯粹从市场的角度看,2003年我国的出口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以及我国出口能力的增强都是有利因素。但是,由于去年我国出口基数已经比较大,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所以今年出口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他的估计是在5%-10%之间。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也作了类似的基本判断,但他对今年增长速度的预计比张小济显得乐观一些,认为12%-15%的增幅可能性比较大。“当然这个很难确切地说,因为出口是很难估计的。” 他说,除了基数比较高,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等因素之外,从往年经验看,出口很少有连续两年超过20%的。国际环境虽然有进一步改善的趋势,但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另外,我国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包括轻工、纺织、化工、机电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经很大,即使不能说饱和也已经达到很大的份额,所以再扩大也是比较难的。还有一点,今年入世效应虽然将继续释放,但与去年相比,所产生的促进作用会有所减缓。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青年学者张峰说,今年促进出口继续增长的一个有利因素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加工贸易的进口增长比较快,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出口会相应地增加。另外今年美元还是不会太坚挺,所以美元汇率还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全年出口仍将突飞猛进。张峰对今年出口增长速度的预测是10%左右。 挤占式出口应转型 张峰认为,在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有较大好转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该改变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虽然对出口的增长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产品出口还是档次不高、附加值偏低,而且在市场开拓上主要靠挤占别国的份额取胜。2002年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的战果固然不小,但是由此导致别国对我国的嫉恨也在加剧,成为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一个借口。 另外,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出口退税压力的加大。张峰估算,2002年出口退税缺口超过600亿元,再加上往年结转的1400亿元,将有2000亿元退税额度留给今年,如果再一味地强调出口的高增长,出口退税压力将有增无减。他认为,出口退税政策当然不能轻易改变,但是可以考虑在具体操作上进一步细化,譬如对于存在过度压价竞争、扰乱市场的企业要在出口退税上给予惩罚。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也认为,在新的一年里,纺织品出口要加强新兴市场的开发,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地区不平衡可能加剧 地区不平衡是2002年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重要特点,东部沿海成为出口的大赢家,但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出口盛宴中得到的份额并不多。以纺织行业为例,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六省市占出口总额的85%。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淮滨说,竞争性行业中,资源更多地流向效率高的地区,这是市场化配置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除了受自然条件制约外,也有企业改制滞后、机制不够灵活等因素。 拉动增长:出口能否让位于内需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出口的快速增长对此功不可没。王一鸣说,去年我国进出口占GDP总量的比重已经将近50%,这说明外需在经济增长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出口对GDP的贡献在1999、2000、2001年都是负的,2002年则估计有4.5个百分点的贡献率。 展望今年,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仍然将保持一个正的贡献率。但是也必须看到,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出口拉动显然并不是一件让人放心的事情。在新的一年里,中央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这对于培养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说,如果今年在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让位于国内需求,这对于我国经济今后的健康持续发展将是意义深远的。 孙淮滨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扩大内需的可行性。他说,尽管出口仍然是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在纺织行业的发展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纺织行业中服装类产量占2/3,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合计仅占1/3,而合理的比例应该是三者各占1/3,这说明后两者的发展还很不充分。随着我国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的形成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将对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形成越来越大的需求,所以,内需将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