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课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7日 14:54 新浪财经 | ||
石小敏 “中国怕是有点幸运,她的整个经济,无论是体制转型、结构调整,还是阶段嬗递、台阶攀升,这一切变化的‘拐点’、‘临界点’,似乎都与世纪之交、千年之交同起步来。真正转过去会是什么样?怎样把握和预测中国经济下一步走势?当务之急恐怕是要学会和引入一种视野更宽。关注更广的战略思考。” “迅速清除各种要素流动、组合方面的软(法律、政策、管理、服务)硬(交通、通讯等)件方面的‘瓶颈’,真正促进国内外、东西部的经济大循环,是“十五规划”期间的首要的艰巨的任务,也是较快地克服和缓解国内宏、微观经济,以及社会政治上诸多困难、压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坚决推进政企分开的改革,变行政性垄断为寡头竞争或多元竞争,建立和试办跨行政区划的巡回经济法庭及行业性仲裁组织,扶持和依靠各种中介组织与广泛的新闻、舆论监督来整刷和重建经济生活中个人及各类法人的资信基础,各种政策、法律法规的统一及透明化,坚决实施国民待遇,各类内、外企业一律平等。等等,是促成大市场兴盛的主要方法。” “发展民营经济是新阶段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20年里,围绕‘小康社会’与‘提高民生’,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已悄然步入:‘民生+民权’为中心内客的经济建设新阶段。”“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是变革潮流所依时空背景中的几个最重要的幅射源。” 中国怕是有点幸运,她的整个经济,无论是体制转型、结构调整,还是阶段嬗递、台阶攀升,这一切变化的“拐点”、“临界点”,似乎都与世纪之交、千年之交同起步来。真正转过去会是什么样?怎样把握和预测中国经济下一步走势?当务之急恐怕是要学会和引入一种视野更宽,关注更广的战略思考。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 ·WYO是具体的.她是建立在一组游戏规则上的一个国际组织,WTO的创立与发展,表明了经济全球化大势的增进与加深。 ·经济全球化则是一个曲折起伏,时快时慢、间或有局部倒退的历史进程;即便是在经济领域(如信息,金融、投资、贸易、技术、人才、服务等),全球化的进展程度与普及层次也是差异显见的。这种差异,是全球化进程中出现诸多区域化冲动与努力的底因与动源,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的各种争执、矛盾与冲突的根源。 ·美国、各个大国及大的区域性集团、跨国公司、各种重要的(官方的非官方的)国际组织、互联网、各国政府与民众对信息、知识、文化、科技、旅游、环保、多样化丰富人生等日益增多的交往互通性需求,是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要的能动要素,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亦需要中国。中国加入WTO,在中国是大事,在世界也是大事。她也许是历史苦苦积累到新世纪、新千年来临之际才毅然奉献的丰厚赠礼。 ·加入WTO是打上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明显印记的量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二、积极进取与战略设计 ·加入WTO,融人全球化,中国首先需要的便是提升和焕发出自身文化中曾经拥有过的那种积极开放的大国心态,以及需要一种较前更具深广洞察力的全球性战略眼光。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三个代表”、“三个创新”及“走出去”战略等,适时地表达了这样一种积极取向。以被动的弱者的心态和仅仅局限于国内资源的整合调适对策,是难以做到因势利导,时制宜,趋利避害,主动出击,从容应对,尽为吾用的。 ·中国加入WTO,各大国与大的国际组织,均以战略级事物视之待之。反观中国,90年代以来,以开放带动改革,通过各种谈判途径,积极争取加入WTO,本身便是一等一的战略抉择。然而,加入前与加入后是大不一样的。宣告加入WTO后,中国需要一整套更为明晰系统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一心两点”的治国方略和“一体两制”的操作战略[注]相配合,才有了今天的局面。那么,加入WTO后的10-20年这个时段内,中国应当抓住哪些战略性的“着眼点”与“入手处”呢?怎样去争取全局的主动性呢? 1、“大棋局” 以前计划经济封闭时代,“全国一盘棋”;如今全球化开放时代,“全球一棋局”。要敢于和善于在这个“大棋局”上面布子作眼。 冷观近10年世界格局大变动和各种力量消长重组趋向,以中国当前已有的位势与实力。在5-10年之内,似应在“大棋局”中着力营造两只“活眼”:一为“政治眼”。即与俄、欧、日等众强形成较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利在全球论坛上对美形成互利(而不是互害)互动的制衡关系;二为“经济眼”。即着力促成以粤、闽,港、台为中心区域的“华人经济圈”,大力促进这一区域经济合作互补关系快速攀升,使之成为亚大经济圈中增长最快的“晶核”,北牵日本,南引东盟,借以提高大陆在亚太经济圈乃至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为达此目标,需要精心营造“深港一粤港”经济合作新的架构,稳健地处理好台独问题。 有此“两跟”作为“根据”,中国在“大棋局”中便“活”了,先活棋,再争胜。 2、大循环 80年代中央提出过“学会利用两个市场,即国内与国外市场”;到8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经济大循环”的构想,希冀利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获取的外汇,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装备,用于改造我国日益陈旧的传统的重化工业。然而,这后一种构想并未能如愿实现。整个90年代的实践告诉我们: 第一,学会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进而学会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各种资源(包括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是最好的富民强国之路。国内国外的各种要宏,愈是能方便地大规模地流进流出,便愈是能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学习和利用的效能便愈是明显。深圳、上海等地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传统的行政配置资源方式与市场配置资源方式是很难长时间合理高效键接的。两者之间日益增长的体制性障碍与成本,不仅阻断了出口工业及消费的工业与重化装备工业的循环,而且是造成东、西部差距过分过速拉大的重要原因。 迅速清除各种要素流动、组合方面的软(法律、政策、管理、服务)硬(交通、通讯等)件方面的“瓶颈”,真正促进国内外、东西部的经济大循环,是“十五规划”期间首要艰巨的任务,也是较快地克服和理解国内宏、微观经济以及社会政治上诸多困难、压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3、大市场 市场大、潜力厚,是中国量大的优势之一。可惜至今仍被条块分割、行政垄断、司法不统一、信用衰败等弄得斑驳陆离,远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坚决推进政企分开的改革,变行政性垄断为寡头竞争或多元竞争,建立和试办跨行政区划的巡回经济法庭及行业性仲裁组织,扶持和依靠各种中介组织与广泛的新闻,舆论监督来整刷和重建经济生活中个人及各类法人的资信基础,各种政策、法律法规的统一及透明化,坚决实施国民待遇,各类内外企业一律平等,等等,是促成大市场兴盛的主要方法。 统一的大市场的健全与完善,国内外与国内各地区之间的巨大的不平衡与差距将转化成难以估量的动能与势能,各类创新活动将获得无与伦比的广阔空间,推动和引导各种要素快速流转组合成现实的生产力。 4、大力推进经济的民营化 发展民营经济是新阶段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民营经济包括各种形式的国有民营企业、民有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者合流,已成大潮。深化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削减行政性垄断行为,健全市场体系,促进经济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等与发展民营经济互为因果。“民营”对应”国营”、“官营”,强调的是企业自主经营与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各类股份制、产权变革的深入进行,必然导致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5、“民生+民权”,社会基层自治与经济民主化建设的新阶段 20年里,围绕“小康社会”与“提高民生”,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已悄然步人“民生+民权”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建设新阶段。 所谓“民权”,包括了先贤与今人广为称道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厘,劳者有其保(社会保障)、创业者有其产”等丰富的内容。同时,社会基层自治,企业自主、行业自律,舆论媒体自律、各级人大、政协对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参与、监督程度的提高,共产党党内民主生活的推进以及各个方面法治建设的日积月累渐显成效等等,汇成了经济民主与社会民主互促共进的大趋势,召唤着新的阶段的到来。 民族,民生、民权,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豁然贯通,中国共产党人承继着百年来中华民族曲折痛苦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到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一脉相承,有此深厚的历史承继之根基,新世纪迎面而来的任何挑战都不在话下。 6、现代政府管理体制 从现实观察,改革的重心已然转到政府职能转换与行政管理现代化方面来了,以此为轴心,科技改革、教育改革、文化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诸多方面的改革得以更为迅速地层开与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网上政府”的推动,使这一变革潮流更具时代感与现代色彩。 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是变革潮流所依时空背景中的几个最重要的幅射源。 有预见、有目标、有步骤、有领导地推进这一变革,是这一变革顺达彼岸的根本保证;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出发,鼓励和放手让有条件的先进地区率先进行创新试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是减少风险阻力,稳妥推进的最好方式。 7、大规划 以上若干战略性的思考点似应作为重要纳入”十五规划”的研讨视野之中。“十五规划”应当成为一部集思广益、抓住时变、凝聚人心、指导行动的重要文献。国家业已提出的各种战略,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走出去,城镇化、信息化等等,其内在联系与轻重缓急顺序应能合理地体现出来。 新世纪初叶中国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安排,应成为“十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注]:“一心两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简称。“一体两制”,即“一国两制、一省(市)两制,一厂两制、一户两制、一人两制”等的简称。“一体两制”是中国历时20年实行的“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的精髓。 (专家文章由专家本人提供,未经专家本人或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同意,不得转载或作为他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