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宇新政--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带回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3日 10:21 《东方企业家》杂志 | ||
这个冬天,上海整座城市上上下下的中心话题,都与两个关键词密切相关。 这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世界城市”,另一个是“城市精神”。 这两个关键词是在两个不同的日子同时出现的。 第一次是11月3日。这一天,第十四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这是朱基担任市长时创建的做法。本届咨询会议,亮出了“如何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城市”(Shanghai as a World City)的主题。 这一天,当会议进行专题讨论时,罗康瑞,这个在上海滩打造了全新时尚品牌“新天地”的香港人,播放了一部自己拍摄、制作的录像短片:在上海的十字街头,面对高悬着的交通红色信号灯,行人堂而皇之地穿街而过;在地铁车站,人们潮水般地涌进车厢,争先恐后、毫无谦让。而在国外的大都市,那里的人们在地铁车站等公共场所文明礼让、秩序井然。 一分半钟的短片,打动了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宇。陈当即表示,上海要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建设世界级城市的进程。如何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从遵守交通秩序、讲究文明礼貌等细微处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每个市民都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提高上海的城市文明做出新贡献。 第二天,“世界城市”和“城市精神”两个关键词,便同时赫然出现在上海的主流媒体上。“世界城市”目标的明确提出让上海人激动,“城市精神”的话题促使上海人同时冷静地看待客观现实。 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月后的12月11日,陈良宇一天之内在三个不同的场合,又同时集中而又突出地强调了这两个关键词。 在会见由美国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亨利·海德率领的美国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代表团时,陈说,近年来上海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世界著名城市相比,“软件”上还有差距。下一步,上海将努力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朝“世界城市”的方向发展。他还说,上海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上海还将致力于提升市民的素质,塑造“上海精神”。 同一天下午,在会见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大西实一行时,陈良宇表示,中共十六大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力推动上海发展,推动上海和世界的紧密结合,推动上海向着“世界城市”的目标迈进。 随后,在以市委书记的身份会见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上海宣讲团成员时,陈良宇指出,通过宣讲,要让大家明确上海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城市”。他强调,通过宣讲,还要注重培育“城市精神”。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软件建设,加快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步伐,塑造新世纪上海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 如此高密度地涉及和阐释“世界城市”与“城市精神”,实在引人注目。 “这种强有力的姿态,背后蕴涵着陈良宇主政上海的新思路新手笔新取向。”上海市的一位官员说。 确实,每两天就有一个国际性会议召开,40%的居民能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半数市民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每天有13万旅客从天上“飞”来,有2万多外籍人士常年居住,每年入境游客要占本地人口数量的40%,平均每位居民一天能赚上12美元,12年来,整个城市始终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幅加速奔驰,全球500强公司和金融机构纷纷在此设立自己的公司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或分支机构……这样一座城市,无疑能引起全球关注。 “在过去的十年中,上海以世界通往中国经济的‘绿色通道’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把上海誉为在全世界商人心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美国人拉塞尔·弗兰内里在去年5月27日《福布斯》杂志上这样写道。 “上海正在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向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转变,上海正在迈向真正的世界级城市,上海将在21世纪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领导者角色。”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作出了如此的评价。 “上海总给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着‘纽约式’的创业精神的感觉,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这个城市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世界经济论坛亚洲区总裁弗兰克·瑞奇特博士说。 而在所有这些褒扬声中,法国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马丁·罗班的评价无疑是最高级别的;这位为上海世博园做最后规划的主方案设计师在得知上海申博成功后,这样表述了自己的感受:“如果说巴黎是19世纪的世界城市,纽约是20世纪的世界城市,那么上海就是21世纪的世界城市!” 现在,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取得,几乎被每一个上海人看作是这座城市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迈进的助推器。 在漫长的申博攻坚战中,上海人一开始就打出了一个富有亲和力的口号:“把世博会带回家。” 在这句口号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上海决策层的一个明晰思路:“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带回家。” 在上海的决策层看来,世博会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之一。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7000万的游客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座城市的容颜。 见多识广的上海决策层,事实上正在参照全球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最好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包括:《财富》全球论坛、APEC会议、F1汽车赛、大师杯网球赛、环球影城、磁悬浮列车、《财富》500强公司的总部、国际深水港……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韩正,已经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类似的话:只要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可以拿到上海来。 上海竞争到2004年F1赛事的主办权,就为这位出生于1954年的年轻掌门人的话,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解。对于这一与奥运会和世界杯并列的世界第一运动盛事,俄罗斯、印度、阿联酋、埃及、土耳其和国内的北京、西安、武汉等几大城市都在争,上海之所以率先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上海先期把8个亿打到账户上,是惟一有资金入账的城市。而且,项目一开工,以前的工厂、村庄很快铲平,五百户农户与三四十家工厂的拆迁工作也顺利完成。 这种姿态,也可以看做是陈良宇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祖籍宁波的陈良宇,现年55岁,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他在上海工作了30年,从基层企业彭浦机器厂一步步做起,之后升任处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区长,再到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长期分管上海市的发展计划、财政、金融、物价、规划、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前年12月,在前任市长徐匡迪赴京后,他出任上海市代市长:去年2月,他正式担任上海市市长。8个月后的10月22日,中央宣布黄菊调往中央工作,陈良宇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半个多月后,在11月16日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陈良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上海市民和企业家眼中,陈良宇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市长。他主持了上海许多宏大工程的建设,包括上海信息港、上海数码产业建设、上海医疗社保体系、APEC会议筹备,以及吸引“海归”人士到上海创业、2010年世博会申办等。 “从汪道涵以来,上海历届市长都给人以知识化和亲和力强的深刻印象,陈良宇也明显地体现出这种风格。”上海宣传系统的一位干部说。 “世界城市”和“城市精神”两个关键词,就是陈良宇主政上海的重要目标。 对于“世界城市”,国内外的许多权威专家已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其标准大致可归纳为: 1、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 2、众多的跨国公司和财团总部的集中地,拥有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其决策辐射面能超越国界; 3、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有现代化设施的中心商务区; 4、必须具有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网络的全球化,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畅通; 5、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具有全方位开展这些交流的设施和人才; 6、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7、要有一定的常住人口规模和一定比例的外籍居民。 “从许多指标来看,上海离世界城市仍有一段距离。有影响的国际性组织还没有把自己的总部搬到上海,也是一个例证。”上海社科院亚太所的王泠一博士说。 来自权威部门的研究报告,也表明上海与“世界城市”尚有相当距离。根据上海市计委和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两个课题组的计量分析结果推算,若以一百作为世界城市综合评价标准,上海市相当于世界城市高级阶段综合指数的30%左右,相当于世界城市初级阶段综合指数的60%左右。 与世界城市初级阶段标准相比,上海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对外经济交流与投资有待提高。尽管上海的进出口、外汇交易、FDI等指针已经超过世界城市初级阶段标准,但是上海在全国名牌产品占有率、对外投资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以提升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层次和地位。 二是经济发展的软件功能有待加强。上海的经济实力、服务性基础设施等指针正在接近标准值。但是,上海的政府职能、金融服务、信息服务、R&D能力、人才培养等软件指针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三是城市生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的收入水平、生活消费、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外国人旅游和居住、全球性文化活动和与外国人交往能力等项指针与标准值也有一些差距。 研究报告还说,目前,在综合型现代化世界城市中,伦敦、纽约、东京属全球级,巴黎、悉尼等为洲际级。在专业型现代化世界城市中,香港、苏黎世是金融型,日内瓦、柏林属于政治型,鹿特丹、新加坡则为交通型。上海若要达到现代化世界城市的高级阶段,则还有许多事要做。 对此,上海的决策层了然于胸。正因此,在提出“世界城市”和“城市精神”的同时,陈良宇又为上海的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口号:现在上海的发展是“华山一条道:科技兴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