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商大群聚:版图--台湾企业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5日 18:08 《新青年*财富》 | ||
撰文/张文静 台湾在世界IT制造业的崛起归功于以下几个地域名词:从美国的硅谷到台湾新竹;从台湾新竹再到大陆的东莞、苏州、上海、北京。台湾的IT制造业一步步巩固了自己在世界IT业中的基础地位。 首先我们一定得承认资本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攻城掠地的血性和向外膨胀的张力,全球工商业微利时代的到来更决定了资本的迁徙或者全球战略的形成,尤其是对于先天资源不足的台湾民营制造业。可是让世界好奇的是,似乎恰恰是这种先天的不足反而让台湾制造业走出了一条“集体主义”的扩张道路,而这种经营模式被复制到中国内地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投”到苏州去 这里有两条信息,反映了近年来台湾商人投资苏州热潮: (1)来自台湾省的调查显示,长江三角洲已被台商评为大陆投资环境最佳地区。被台湾企业列为整体投资环境最佳的A级城市共有7处,全数集中在近几年成为新兴投资聚集地的长江三角洲。 (2)最近,台湾企业网联合一些商业团体对台湾企业投资大陆的意向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台商都认为长江三角洲是他们的“首选”,其中江苏的昆山、吴江、苏州、南京、镇江、无锡、常州都被看好,尤其是苏州。在2001年底,苏州已经超过东莞成为中国内地吸引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到2002年第一季度,已经有60多批台商来江苏考察。 自从1993年明基首先入驻苏州工业园之后,苏州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台商投资的热土。这些来到苏州的台湾商人以及他们的资本在中国内陆的一个小城市高度聚集,形成“群聚效应”。台湾代工经济的奇特生存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竞争力开始真正进入如《新青年☆财富》杂志这样的中国内地经济观察者的视野。 这种群聚首先表现在投资地域的集中。 目前,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通,上述六市的台资项目数约占江苏省的80%,协议台资金额约占全省的94%,而在这六市中尤以苏州为甚。苏州一地的台资项目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协议台资金额、实际利用金额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到目前为止,在苏州投资的八千多家外资企业中,3,200家是台资企业,其中80%处于赢利或持平状态。台商在苏州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已超过70个,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17个。仅2002年上半年,苏州新增台资企业四百多家,合同金额25亿美元。台湾企业在苏州的投资额高达145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投资总额的1/5。今年这个数字又有新增长,最新统计结果为苏州已经累计台商投资达170亿美元。苏州成为台商投资的“风水宝地”。 “我从苏州回来了。”也成为台商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群聚效应第二个方面的表现在于产业分布的积聚。 第一层是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布。上海正转向高科技产业、金融、咨询业以及仓储、航运和商业零售业,今后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金融、流通等服务性产业。江苏南京的重点是石化项目和软件开发。而江苏苏州集中了大量IT企业,正在成为IT产业制造基地。 第二层是苏州市内的台湾企业的细化与聚集。太仓、常熟、张家港以冶金、建材、纺织品及传统制造业为主。苏州昆山已经成为台湾电子信息类项目的聚集地和我国IT产业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并且是苏州台商投资的热点之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昆山落户的台湾企业中,电子信息企业和精密机械企业分别占总数的16.9%和28.9%,昆山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制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宏基、金宝、伦飞、神达等台湾六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家也相继在昆山投资。 最后一层的群聚现象表现在个体企业之间。据了解,台湾大企业进驻苏州后,其相关配套企业也纷纷跟进,形成紧密结合的企业群落,并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力捷电脑落户苏州新区后,带进了十余家台资配套企业,例如昶虹电子、金虹电子、胜虹电子等。明基电脑在内地投产以来,引进了均强机械、新航发泡、星厚电子等十余家配套企业。此外,宏泰精密机械、光达光学电子、优技电脑、广泰精密冲压等企业由于同时为明基、力捷公司配套,也纷纷进入内地设厂。生产印刷电路板的楠梓电最先来到昆山,1999年1月“敬鹏”也到了苏州,金像电、耀华(内地名为展华)、耀文(内地名为耀宁)等也随之而动转移到内地,很快台湾前十大的印刷电路板都到内地来了。一位在明基电通工作经年的内地雇员认为,如此紧密的群聚企业既能让明基的电子产品在最短时间里进入销售网,更重要的是群聚大大降低了竞争的风险,各司其职的企业社安排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暗中是一条顺畅无阻的现金流和一条顺畅无阻的良性资产流,“自己人控制”让自己人受益。 在这种“两方面三层次”的立体积聚组合模式之下,台商企业的“集体实力”得到再现和改造。根据苏州市政府数据,2001年苏州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60亿元,经济总量在“长三角”位居第二,位居全国第六,首次超过重庆,依次列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之后。2001年全国百强县级市的评估中下属的6个市全部位列前10名。 这其中台企的作用到底能有多大? 苏州的崛起一下子吸引了国内经济观察者的目光,随之对苏州模式的关注扩展到对台湾经济模式的关注上。于是,大批的财经报道不断地向读者重复这样一个事实:台湾在上世纪依靠代工制造成为国际IT业的制造基地,甚至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占居重要一环。据统计,2001年世界电脑市场上,全球24.5%的台式电脑,52.5%的笔记本电脑,53.7%的监视器,70.2%的主板,92.5%的显示器,62%的芯片组,都出自台商企业之手。在世界半导体领域,台湾老牌企业“台积电”甚至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改写了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可是台湾主要的制造业模式却是常人眼中的粗放型、低技术含量的代工生产模式。“低级”的模式产生了全球竞争力,台湾制造业的经营模式引发了内地经济学者的研究兴趣。 这种研究兴趣的产生还有一个隐性大背景。当台湾的企业开始进入内地的时候,内地然兴起了一股新的经济力量。1978年国内经济政策开始松动,内地营企业的所谓制度底限也渐渐被打破,一大批私营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起来,到1992年真正放开市场经济,中国内地民营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经过多年创业以后企业的持续发展问题,甚至再说的远大一点,是民族实业复兴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内地经济精英一直在世界经济史上找寻可以借鉴的模式。随着对台湾经济史的了解,人们发现中国内地的民营经济其实走过了一条与台湾企业相类似的道路,也是依靠原始资源优势,从简单的加工开始起步。已经具有一定实力的大批中小企业如何走好“第二次创业”?大家的目光自然对准了已经成功的“类似模式”:台商企业。 苏州的崛起,台湾本土经济的复兴再加上大陆企业发展遭遇升级关口,三方面的因素恰恰在台湾企业大举投资苏州时交合在一起。因此,现在我们很多时候谈到“台湾圈”时是以苏州模式作为蓝本的,而对“台湾圈”现象的关注也是随着对苏州的崛起开始迅速升温。绕不开的东莞 台资最早进入内地是落户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在珠江三角洲的台商企业也同样形成了类似于苏州的“群聚现象”,并且这个群聚的程度甚至比现在的长江三角洲要成熟。东莞成为理解“台湾圈”时绕不开的一个概念。 1985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珠江三角洲,从此揭开中国内地开放后台资进入的序幕。这个时期很多人的投资是试探性的,投资的模式主要是来料加工,投资区域集中在与台湾一海相隔的厦门漳泉地区。既而,台湾低层次的制造工厂被逐步转移到沿广深公路一带的珠海、东莞、广州、深圳等地,其中尤以东莞为胜。这段时间是台资投资大陆的第一波,黄金时段主要集中在1987年到1989年,1989年达到投资的巅峰,之后开始进入低速推进状态。1992年开始,台资的热点转移到长江三角洲。 事实上,毗邻香港、澳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仅用20年的时间,就通过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发展成为以东莞为中心的全球最大电脑零配件加工出口基地。世界电脑及相关资讯产品的制造中心已经完全由台湾转移到中国内地的华南地区。全球第二大电脑扫描仪供应商、台湾致伸实业公司总经理叶宏灯曾经说过:“包括电脑主机板、扫描仪、显示器、鼠标等在内的台湾生产企业,已经把生产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而且主要集中在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东莞从事电脑资讯产业的企业有二千八百多家,1999年完成出口总额66.8亿美元,在这里设厂的企业还在以每年600到700家的速度增长。仅在东莞就可配齐95%以上的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部件。 现在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产品生物链”。在东莞投资的企业彼此是一种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的模式。例如最讲究配套生产的电脑资讯业在东莞已经达到八百多家,每一家企业都在投资东莞的时候带来了自己的上下游企业。像著名的台达电子在东莞投资企业时,一家大企业带来了22家配套的中小企业。除了IT产业,一些其他的行业如鞋业、玩具等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产品链。 珠江三角洲的不同区域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产业群落。东莞以台资IT产业群为主,惠州主要是台资电子工业区和灯饰城,深圳是台资为主的自行车生产基地,南海、中山等地主要是台资鞋业生产群体等。总之,东莞的产业配套十分全面,现在整个东莞就像一块集成电路板,上面密密麻麻地镶嵌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脑资讯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配合、上下游联动的模式。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使东莞上下游企业在采购原料、配件、生产和销售方面极为方便,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据比较,在外地生产一片主机板的成本,要比在东莞贵1美元,东莞多年来形成的IT产业配套优势,短期内仍然是别的城市无法取代的。 与此同时,东莞也借助台湾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融入到世界IT产业链中。东莞电脑资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6%,电脑主板占15%。2001年东莞出口额已达172亿美元,在全国仅次于深圳、上海而位居第三,其中电脑资讯业出口额近6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0%以上。难怪在东莞的一次国际电子展会上,IBM的一位负责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东莞咳嗽一声,全球电脑市场都会感冒。” 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苏州与往日的东莞何其相似。也许两地台资在市场定位、经营策略、产业层次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最后的结果以及经济崛起的基本过程和模式是一样的:台湾企业之间的聚集和联动效应使得内地的相关产业快速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正是综合台商在内地两大区域的投资情况以及对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的思考,台商企业在内地市场独特的生存模式和经营理念才成为最核心的关注点。可见,“台湾圈”实质上是对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情况的形象称谓,是一个具有大陆概念的名词。没人会在台湾本土使用“台湾圈”这个词,这个词也不是用来称呼台湾人在欧美市场上开办的制造厂、研究机构。它的内涵指在内地投资经营的台湾商人及其产业机构等组成的有机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各个企业相互之间依存性很高、契约关系明确。它的外延指以东莞为核心、沿广深公路的带状台商投资聚集区域,以及以上海(上海虹桥机场)为支点、以苏州为核心、不过长江的新的台商投资积聚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