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全力发动春兰引擎(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3日 09:24 北京青年报 | ||
杨青 以下为北京青年报年终专稿《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一个企业与一座城市的命运》之泰州: 工资巨变伴随的是经济总量的飙升,春兰的老职工对当时工厂的“351三级跳工程”记 -春兰式企业群体带动泰州经济 春兰的“135计划”是在1991年到1994年间实施,即工业产值在每个数字后加个零,实现10亿、30亿、50亿的飞跃。1993年,春兰实现工业产值28.71亿元,是1990年的28倍。仅隔一年,春兰的工业产值几乎翻了一番,达53.24亿元。春兰人玩的数字魔术不仅将其变成全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同时也让日本人叹服:1992年,春兰的人均劳动生产率(100万台/年)已经超过日本丰田公司的人均劳动生产率。 陶建幸曾表示泰州为春兰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泰州市政府的支持对春兰最初的超速前进搭建了一个助跑平台。 据春兰公关高级副总裁孙庆介绍,春兰高速增长时期基本保持同时生产、同时扩张、快速盈利的同轨增幅曲线。现在的空调二分厂(江苏春兰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政企联手“百米冲刺”的典范。1991年高速发展的春兰急需扩大生产规模,但在新建工厂的土地征用、申办手续和资金上出现困难。当时一个项目的审批过程长达8个月至12个月,这意味着即使项目获批,春兰也会因时间滞后而减少收益。泰州市政府当即拍板:“你只管生产、经营和建设,我管手续和审批。”泰州市政府随即包办了征地协调、立项申请、可行性报告送审等征地、立项的所有手续。春兰也与愿意投资的三家企业约定:春兰拥有股权75%,其余三家占25%,三年之内收回投资。1993年4月二分厂建成,四个月后投资收回,年底创收7000万元利润。春兰一分钱没花建成了年产60万台空调的工厂。 时任泰州市委书记的朱利群当然不会忘记,一个只有27万人口的县级小城,其工业总产值的平均递增值超过50%(53.4%),其中1993年以121%的增幅业绩成为继玉溪、顺德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增速状元”。“可以这么说,这四年是泰州市的辉煌时期,不仅实现了高速度,而且实现了高效益。和春兰的‘135计划’相比,当时全市财政收入也来了个三级跳:1992年是1.44亿元,1993年突破3亿元,1995年变成4.66亿元。” 泰州市持续五年的高增长为其晋升地级市夯实了基础,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泰州市成为省辖市,原来的泰州城只是现在所辖区域的1/15。泰州瞬间从一个人口只有27万的县级市一举晋升为拥有四个县级市、两个辖区,人口近500万的省辖市。据有关消息透露,除了经济高增长的因素外,春兰之于泰州的背景是泰州市升级的主要诱因。1996年春兰的经济总量已经占泰州市工业产值60%至70%,当年泰州市税收为8亿多元,春兰上缴利税占泰州市利税的85%左右。 1999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号召:向陶建幸学习,学习春兰精神。泰州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找到类似的标语和口号,陶建幸之于泰州正如春兰之于泰州,已经演化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毫不夸张地讲,春兰提升了泰州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是为投资者展示了良好的投资心理环境。”在泰州市常务副市长吕振霖的印象中,90年代初春兰已经成为江苏省的模范企业,10多年来,泰州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以前的闭塞小城变成现在交通便捷的新城。“要发展经济,首先要为大企业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路通了,投资就活了。” 吕振霖认为,春兰之于泰州更多的是无形的贡献。一个大企业的产生体现出的企业精神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新的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追寻成功大企业的发展轨迹,探寻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索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样本。 5年前,泰州市政府就提出“创建春兰式的企业群体”方案,即年销售达10亿元,上缴利税达1亿元的企业将被认定为春兰式的企业。政府对春兰式企业的承诺服务是:及时为企业改造、土地征用等提供全方面的政策支持;每年拨出1.5亿元专项资金为春兰式企业创建工作提供支持;达标企业上缴利税除了上缴国家和入库外,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的情况下,政府将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返还给企业作为奖励。如今,泰州市已经涌现出林海动力、扬子江药业、汇丰等22个春兰式企业集团,其中扬子江药业明年的利税将直逼10亿大关。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