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是否会成东风废都(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3日 09:10 北京青年报 | ||
乐倩段钢 十堰是否会成东风废都 本报年终专稿《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一个企业与一座城市的命运》之东风汽车·湖北十堰 中国经济版图的变迁实证篇 39岁的刘学华向记者递过来的名片背面写着两句话:“至真至诚合作,尽善尽美服务”。如果刘学华供职于一家服务公司,这两句话就没什么可供咂摸的味道;实际上,刘学华的职务是——十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十堰市政企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学华说,这两句话是十堰市现任市委书记、市长赵斌面向全市推广的一个理念,“合作”与“服务”的对象,指的就是东风汽车公司。如今,这两句话被印在了十堰市不少政府官员的名片背面。 然而,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要迁址的消息,在不断的更新与继而不断的辟谣中已经流传了好几年。现在,蜗居秦巴深山长达33年的东风终于宣布:新东风公司总部的注册地将不再是十堰,而是武汉。 那么十堰,这座因东风而建、因东风而兴、因东风而名的“汽车城”,在新东风总部离去的未来日子里,还会拥有昔日的繁华吗?十堰会不会成为一座“废都”,从此走向平庸与没落? -“东方底特律”的诞生缘于战备需要 十堰人喜欢称自己的城市为“东方底特律”,与美国那座著名的汽车城相并称。十堰在国内的知名度,很大成分上正是得益于东风汽车公司。 在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开始建设之前,十堰地区还是少有人烟。十堰地处秦岭、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汉水上游南岸。清朝时,人们在这里拦河筑坝十处以便灌溉,由此得名十堰。由于地处鄂西北要塞,又是陕西通河南的一块跳板,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这里山多水少地贫,因此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 二汽的建设,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当时之所以定址十堰,更多的是出于战备需要。1955年春,国家建委、一机部和汽车局指出,“二汽厂址定在武汉,从经济条件讲,城市利用率大,投资较为节省;武汉位于全国中心,产品好销好运;但从国防条件看,武汉离海岸线约800公里,工厂比较集中,万一发生战争,正处于敌人的空袭圈内。”此后,四川成都、湖南及湖北的西北部地区,都曾先后入围候选厂址的名单。 经过两次上马两次下马,到1965年,国家决定再次上马二汽,1969年才开始在十堰进行正式建设。 -建城初期十堰流传“十大怪” 十堰市区的东南部至今仍保留着一条低矮的老街。据说,二汽开始建设前,十堰就只有这一条街,人家不足百户。 在东风集团内部,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小故事:当年二汽的老领导饶斌来勘察厂址地形时,曾将吉普车停在路边休息。两个当地农民走过,揪下一把草就往吉普车的前挡板下塞,一边塞一边嘟囔:“这牲口不吃草,咋还跑这么快?”故事有颇多演绎的成分,当时十堰的封闭与落后可见一斑。 因为当时二汽采取了包建的方式,东风的建设者可说是来自五湖四海,最多的来自当时长春的一汽,此外还有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技术骨干力量。东风汽车公司史志办干部左元勤是较早一批来到十堰的建设者,上海人,当时只有19岁。“那时我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满怀壮志报名来十堰。从上海到这里,火车、船、卡车,各种交通工具来回换了好几趟。好几天之后,当我们精疲力尽地终于到达目的地,看到荒凉的山沟、低矮的芦席棚,有的女同学都忍不住想家,哭了起来。” 在二汽建设初期,建设者的生活相当艰苦。流传民间的歌谣总结了“十堰十大怪”:不分城里和城外;一条马路直通外;说它是城市,种瓜又种菜;说它是农村,工厂山沟盖;红苕叶子当白菜;拣了石头当煤卖;电话没人走得快;下雨打伞头趄外;公路有山又有海;车进十堰跳起来。 196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十堰市,为县级单位,隶属郧阳地区领导,1973年升格为省辖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这里还有“一条大街三栋楼,一个公园三只猴,一条马路三盏灯,一站汽车仨钟头”的说法。当时的十堰,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工地、工厂。 1975年,十堰市、二汽实行“市厂合一”。合一之后,党政名称为“中共十堰二汽委员会”,“十堰二汽革命委员会”。十堰与二汽,头一次在称谓上紧紧连在了一起。当时二汽的厂领导,直接就是十堰市的党政领导。这种政企不分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颁下通知,分别组成中共十堰市委员会和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委员会。1994年,原十堰市和郧阳地区合并,成立新的十堰市。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