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2002年终新浪财经回顾和展望 > 正文
“躁动 困惑 落寞”的2002--落寞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5日 14:37 《新经济导刊》

  落寞,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现象。

  2002年并不是一个沉寂的年份,如果把目光放到一个大的时间、空间的历史背景的话。因为我们有申博成功、有国足出征日韩世界杯、有振奋人心的十六大,足够引起感官正常的人的异动。

  而当我们将目光收窄在资本市场的时候,我们却只能发现上面的那个词:落寞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崛起,也有旧的东西遭到淘汰。但2002年资本市场上充斥着太多蒸发、出局、死亡故事还是让人不禁有些失语。

  2002,一整年,还是太庞大。我们只能选一些人、一些事来说说。尽管我们这个选择,也有些落寞。

  资本落寞2002

  鞍证之死

  2002年8月9日,中国证监会一纸公告,将鞍山证券判处“死刑”。

  鞍山证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由鞍山市农业银行、鞍山建设银行、鞍山市中国银行、鞍山市工商银行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册地在沈阳,截至2001年6月15日,其注册资本为1400万人民币。目前在鞍山、沈阳、上海、深圳、北京、天津等地设立有14家营业部。

  作为一家地方性小券商,它的撤销对证券市场本身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作为内地第一家证券公司“退出”证券市场,这件事在证券业内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据证监会公告称,鉴于鞍山证券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撤销该公司。鞍山证券公司撤销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成立清算组,对该公司进行清算。清算期间,清算组行使公司管理职权,清算组组长行使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职权。

  在清算期间,鞍山证券公司下属的证券交易营业部由中国民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托管,并继续经营。

  管理层此次选择了鞍山证券这样一个小券商进行退市方面的尝试,表明对证券公司的管理更趋市场化。其实,对经营不善和违规操作的证券公司退出,将无伤证券市场大局,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又将从新的角度得到提高。随着去年底今年初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规范经营一系列措施的颁布实施,表明了管理层正对证券公司建立起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市场淘汰制度。

  实际上,鞍山证券也并不是一个小角色,过去的6年中,鞍山证券交易额排名一直在全国券商前20名之列,清算过程中却发现其不但早已资不抵债,这个大漏斗式的企业还花光了股民的10亿保证金。据称是高息债券拖垮了鞍山证券,但是也不应忽视证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鞍山政券事发于2002年并非偶然,伴随着股市低迷,证券业在2002年大幅缩水,对鞍山证券来说过去的透支已经无从隐藏。我们还关心,除了鞍山证券这个大泡沫之外,日益缩水的证券业还会挤破几个“肥皂泡”,还有多少将死未死却仍在苦撑的证券企业。

  业界人士也表示,鞍证之死也预示着中国证券业大规模重组兼并时代即将到来。市场将在一场大规模的重整中孕育中国证券业的“航空母舰”,从而在未来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独董告状

  一个71岁老人陆家豪,郑百文的独立董事,因不服证监会对其处以10万元的处罚,2002年4月22日,陆家豪一纸诉状将证监会告上法庭。

  现在看来,陆家豪告赢与否,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所暴露的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法人治理不健全、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监督等深层次问题无疑为本案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跟郑百文联系在一起,对陆家豪来说,极具戏剧性。陆本是郑州大学外语系教授,1994年河南省“两会”期间,身为省政协委员的他,即席发表了些关于股份制改造的意见,深受在坐的郑百文原董事长李福乾的赞赏。1995年1月,陆家豪接到聘书,因为“很懂股票”,正式成了郑百文的“社会董事”。陆家豪认为,这是好事,可以提高公司的素质,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那时,还没有“独立董事”。

  真正出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是在2001年8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后。按照规定,陆家豪根本不符合担任独立董事的条件,因为1992年,陆家豪在郑百文上市之初就持有一万股郑百文股票,正经的公司股东。

  但正如陆家豪所说:“我不是专职董事,而是兼职董事、花瓶董事。”三联重组郑百文以后,大家发现,这不就是独立董事吗?于是,陆家豪开始当起独立董事。他说:“我在郑百文担任了5年的董事,没有拿过公司一分钱。我感觉我的责任是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加强对自己权益的认识。”

  但事实上,由于事务繁忙,他根本没时间到公司去,连董事会会议也多次缺席。郑百文虚假上市曝光后,正是基于陆家豪对郑百文虚假上市申报材料和虚假年报的董事会决议的无异议性,证监会对10名董事分别进行了处罚。这也是证监会第一次对独立董事作出行政处罚。

  陆家豪认为:“上市公司里,真正起作用的只有3个人———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经理。我这个独立董事的作用就是一年开两次会。”没拿一分钱,还要承担造假的责任,他觉得冤。

  陆家豪于是就罚款10万元向证监会申请复议。被驳回后,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002年6月30日,法院一审经过开庭审理,认为陆家豪已于2002年3月18日签收并阅读了复议书,虽然又将签收日期划去,但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应于4月2日前提起诉讼。4月22日提起诉讼已超过法定诉讼期限,据此驳回诉讼请求。

  陆家豪随后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其代理律师严义明提出对陆家豪的签名进行笔迹鉴定,法院将择日宣判。

  一审裁决后,陆家豪不服,遂又于今年10月向北京市高院提起上诉。北京市高院于10月23日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审理,11月15日作出终审裁定,认为陆家豪于3月18日已收到复议决定,直至4月22日才提起的行政诉讼,超过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期限。一审法院裁定驳回陆家豪的起诉符合法律规定,应予维持。

  至此,沸沸扬扬了6个月的证券市场“民告官”第一案以“不审”而终,对于关心此案的公众来说,“遗憾”可能是这种结果最好的注脚,然而,此案引发的对于独董作用、监管部门处罚、公司治理的思考也许不是能以“遗憾”二字所能蔽之的。

  陆家豪表示输赢并不重要,“如果能让人们都关注独立董事,对证券市场有好处,什么结果我都认了。他认为通过上诉过程,基本目的已经达到:向社会表白了自己的清白。

  陆家豪对独立董事的真正认识是在重组之后。公众对独立董事的真正认识是在陆家豪案之后。告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就像一个符号,提醒我们,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做的有很多。

  质疑海尔

  2002年3月25日,一篇署名“成一虫”,题为《海尔真相》的文章被网络传播后,质疑海尔成了热点。

  去年底,海尔集团向社会宣布:“2001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72亿美元)。”于是,社会各界提出了对海尔的一系列“质疑”。

  《时代财富》杂志2002年第5期发表了题为“海尔谜团”的文章也导致此事的升温,随后的《南风窗》杂志发表的《六问海尔》,又对海尔神话提出了质疑。而在这前后,美国《商业周刊》、《远东经济评论》和国内的《商务周刊》,也都先后批评了海尔急速扩展业务的背后,在盈利、发展路线等方面存在的一大堆问题。其中,《商务周刊》更直言不讳地打上了这样的标题:“海尔到底是英雄,还是牛皮大王?”

  归纳国内外的这些质疑可以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数字问题。海尔去年对外公布全球营业额602亿,数字是真是假?二是战略问题。当海尔去年高姿态进入金融业,入主青岛市商业银行、控股鞍山信托、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之后,它的多元化策略让人感到有点像“天女散花”,显得没有焦点可言。三是资金问题。有人质问:“海尔在海外一定入不敷出,它必须从中国向它的海外公司输入资金。不过它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在萎缩中。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面对质疑,海尔坐不住了,有知情者透露,南方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系列质疑海尔的文章之后,海尔方面去电措辞强硬的律师函。2002年7月5日,海尔集团公司更是向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诉状状告网民成一虫。诉状称:陈毅聪(成一虫)的两篇文章以“多处捏造、虚构的事实对原告进行诋毁,严重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

  在一开始诉讼消息传出时,有人就断言,海尔的目的仅仅是想封堵陈毅聪之口,吓唬吓唬一下那些没事就质疑海尔的人。海尔此举的目的也无非是想证明自己依然充满活力,反应依然很灵敏。但海尔没有想到的是,在诉讼面前,这个倔强的年轻人竟然选择了坚持;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在海尔看来不过是一场小小的诉讼,居然引来了媒体如潮的鞭挞,而受到鞭挞的对象居然会是自己;更没有想到,这场诉讼居然让《远东经济评论》这样的外国媒体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媒体看来,一场由世纪星源状告《财经》案而挑起的诉讼媒体和作者的“恶潮”在海尔的加入下到了更加登峰造极的地步!舆论的强大压力已经在有形无形中压迫着海尔,而像《远东经济评论》这样的外国媒体的加入使得这些压力在无形中增大。舆论面前,海尔似乎只有妥协一途。所以最后这场战争只有和解一途。

  一场战争,谁都没输,遭质疑的海尔阴影仍在。

  海融蒸发

  在2002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即2月10日,面对即将来临的春节长假,这本来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日子,但对海融的员工与中小股东而言却是一个灾难性的日子。就在同一天和讯与海融的股东代表正式签定协议,和讯以2000万(240万美元)的“悲剧性”价格兼并了海融。尽管在去年下半年举行的综合证券网站的评比中,海融刚刚获得第二名的殊荣,但世事难料,荣誉的光环还没完全褪去,它又将被无情的市场所蒸发。

  互联网的冬天,海融被并购的消息甫一传出,还是在业界响起了一声惊雷,好多圈内人士都大呼意外。作为财经网站的后起之秀,海融158在网站、资讯等方面发展迅速,况且海融还有软件做支撑,近二年其每年的销售收入皆在1000万元以上,海融在张本伟上任后提出的“资讯+软件+交易”赢利模式也很务实。但在这个讲求资本说话的年代,海融委身和讯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在3月4日和讯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和讯的董事长章知方和海融的总经理张本伟都一再回避用“出售”这个字眼,声称和讯和海融是一种强强联合的并购,但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典型的大鱼吃小鱼,对海融而言,所谓的“并购”实质就是卖身。

  所有幸福的公司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公司却各有各的不幸。海融的不幸则在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自始至终的冲突所造成的。这为海融今天的悲剧性收场埋下了伏笔。

  海融是在2000年4月开始涉足互联网。在美国从事IT工作的汤际民与海融公司的“海归”人士一直保持着友谊。2000年4月,他出资300万元人民币创立财经垂直门户网站——海融158时,这个时间离纳斯达克暴跌只有几月之遥,继之而来的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网络公司纷纷遭遇风险资本的抛弃。中国的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正处在挣扎之中。

  由于对海融的前景持不同观点,大股东和几位个人股东之间的自始至终的冲突愈演愈烈,终于造成了今天这个结局。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让别人领走,这对当初意气风发的海融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痕。但过早失去控股权使他们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海融的蒸发,对和讯来说是一个机会,有媒体甚至认为和讯将会成为国内最大的网上财经网络的航母。正如常言道:预测未来是可怕的,有了2000年中国网络购并的前车之鉴,收购海融之后,和讯的未来也注定会悬念丛生。

  IT业低迷,股市一路下跌,重组购并是应对之举。而且,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未来,在这个行业也将越来越多。但拥有相对清晰的赢利模式和有一定的收入的海融的蒸发还是着实让我感到相当的意外,当大家都在坚持“谁挺的时间最长,谁就有希望的”生存原则的同时,海融却主动要求不玩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另类。

  对于整个财经类网络市场,海融的蒸发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目前的网络低潮中,许多财经类网站已经深感日子不好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赢时通。虽然曾经一度在CNNIC调查中名列财经类网站的第一名,并于2000年9月被联想收购,但由于长期见不到盈利可能,联想已经决定将赢时通出售。

  中国市场目前存在十几家各有特色但不分伯仲的证券网络公司等待黎明的到来,一个产业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内是否有实力强大的领导者,领先一步的购并重组是强者出世的前奏。如果海融的蒸发果真能够促进或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值得的。

  华源重组

  一个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龙头老大,一个是工业规模在上海排名第四的中央直属企业正式宣布重组“联姻”。

  2002年8月23日,华源集团重组上海医药集团的股权受让协议签字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史上最大联合重组的医药企业正式浮出水面。

  这次重组的方案采取股权受让和增资的方式,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各自持有的上药集团50%股权中的20%,即上药集团总股本的40%股份转让给华源,华源需要付出11.67亿元现金;与此同时,华源、华谊、工投三方按4∶3∶3比例对上药集团增资,从而华源成为上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强调,这次重组是国内制药业中的优势企业联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中国医药龙头,共同面对入世后跨国医药集团的长驱直入,应对挑战,参与竞争。周玉成说,重组后双方的既有优势能够有机组合起来,从而在产品、研发、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

  这些中药强势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合作,有效地发挥整合价值。在中药研发方面,上药集团有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源在本溪拥有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重组完成后,全国四个国家级中药研究中心中华源就拥有两家。

  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华源以战略性重组和高科技开发两条途径进入医药产业,现已形成医药、医疗保健、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四大门类,拥有原材料、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四大医药资产。

  上药将跻身全球50强,目前,纳入华源产业的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包括2家上市公司、一批专业研发机构、天然药物种植基地。

  业内人士认为,华源、华谊、工投对上药集团重组,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有利于克服自成体系的封闭发展模式,对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上海医药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长远意义,将使上药跻身于全球医药50强行列。

  另有专家指出,哈药与华源,两个国内重量级的企业如能走到一起,将不仅仅是中国医药行业上演的一场精彩好戏,而且会给国有大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本生动的教材。

  蓝田黑幕

  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对投资者一直是一个谜。但这一假象却被一个名叫刘姝威的研究人员给捅出。

  2001年底,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600字文稿,建议银行停止对其贷款。

  此文一出,她的噩梦开始了。之后不到一个月,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亲自来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大叫:“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我们的资金链断了,我们快死了。”瞿兆玉要求刘姝威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随后,蓝田向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起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要求法院判令刘姝威公开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2002年1月22日,也就是原定开庭的前一天,蓝田东窗事发了。“生态农业”、证券代码为600709的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公司董事长保田、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并接受调查的消息,被媒体披露。蓝田黑幕被揭。

  蓝田的初始股本形成充满着包装和造假。追本溯源,蓝田股份的前身是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1995年12月,经农业部批复同意,公司国家股1828万股由沈阳市国资局划拨给农业部持有。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以每股发行价8.38元向社会公开发行了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9696万股的总股本,而这3000万流通股额度是从农业部拿到的。其中,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持有发起法人股(公司称其为集体性质)3525.6万股,占36.36%,为第一大股东;农业部持有国家股1828万股,占18.86%,为第二大股东,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

  就是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股权包装,要不是后来中国证监会的一纸处罚文告,投资者只能被永远蒙在鼓里,哪会知道其中的猫腻:伪造土地文件、虚增资产1100万元、虚增存款2770万元、违规缩股、职工股上柜交易等。

  蓝田股份于1996年上市后,不但资产和业务在向湖北洪湖转移,而且大股东也在向洪湖转移,开始其疯狂造假与包装。

  见到消息后,各银行着急了。纷纷赶到法院,起诉债务人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单位中国蓝田总公司和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要求其偿还拖欠的银行巨额贷款,全部涉案金额高达4亿多元人民币。目前,这批案件正在陆续审理之中。其他银行有没有给蓝田贷款?有多少将永远无法收回?盖子如果不揭开,还会有多少银行掉进去?想想令人后怕。然而,更让人害怕的是,还有多少个“蓝田”在人前人后快乐地风光着?

  杨斌落幕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中国内地财富“黑马”杨斌雄起和落幕一样来去匆匆。

  一切如同石破天惊!2002年10月4日,杨斌被拘留。其后不久,朝鲜政府免除了杨斌的新义州特区行政长官的职务。这对大家来说简直太意外了,也就在一个多星期以前,他刚刚被任命为朝鲜新义州特别行政区行政首长。

  此前,针对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杨斌毫不怯场,始终一副坦然自若的玩家风度。甚至一个星期前的9月27日,在金碧辉煌、欧式风格的沈阳荷兰村会展中心,杨斌还对20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谈笑风生,大谈朝鲜新义州特区的施政构想,计划“把新义州建设成为世界上最优惠、最公平的特区”。9月27日,杨斌还向记者强调,“我的生意是完全合法的”。

  10月7日,杨斌被拘留3日后,香港媒体爆出:两年前欧亚农业为了能在香港上市,伪造了账目和收入,中港两地证监会正联手调查此事。

  荷兰村曾经是杨斌“大展宏图”的地方,如今已是满目凋敝。从1998年动工以来,历时4年多,荷兰村仍未竣工。指挥运木料的包工头告诉记者,“有钱建得就快,没钱5年也建不起来啊。”

  在极短时间内经历了人生和事业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从大陆第二富豪到变身朝鲜新义州特首,到被中国警方传讯,前后仅11天。其令人惊讶的程度远甚于他2001年的突然崛起。欧亚农业(HK.0932)涉嫌严重的会计造假、逃税及其他非法活动,而凋敝的荷兰村则可能涉及更为严重的经济问题。他神奇的发家史则面临致命的诚信危机。作为一位标志性商业领袖,杨斌充当主角的这场大戏在将要达到高潮时落下了大幕。

  仰融倒台

  2002年6月19日晚,华晨在香港突然宣布,其创办人仰融不再担任董事局主席一职,由副董事长吴小安接替。在之后的7月2日,仰融悉数出售其持有的华晨汽车7901万元股权,此举标志仰融彻底从华晨出局。

  年仅46岁的仰融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他领导的华晨在纽约、中国香港和上海三地都拥有上市公司。在去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仰融以70亿元的资产名列第三。

  仰融被媒体称为“财技高超”和“汽车颠覆者”,但财技高超的他却倒在了自己苦心经营的资本平台之上,如同一位用剑高手败在了自己剑下,因为他忽略了剑会伤人同样也会伤到自己。

  仰融的最大问题是华晨的产权归属。华晨产权问题一直为媒体和公众所关注,仰融去职引起人们关于此事的诸多联想。对华晨产权的质疑焦点是华晨汽车1992年海外上市时的股权是国有资产还是个人资产。在公司书面材料上显示,华晨汽车的主要资产是辽宁金杯客车的51%的股权。虽然各家媒体诸多说辞,但业内人士认为,产权归属是仰融出局的关键因素。

  但仰融本人似乎并不甘心。10月3日,仰融以圆通科技股东身份坐镇美国,要求召开越洋股东大会,力促罢免包括副主席吴小安、苏强等在内的6名董事,没料想“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10月10日,由仰融出任董事长并任第二大股东的申华控股公布称,由第一大股东深圳市正国投资发展控股的宁波正运实业,与第二大股东仰融发生借款合同纠纷。宁波正运已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要求冻结仰融持有的1247万股上海申华股份。法院已下达裁定书冻结仰融持有的股份。至此,仰融的上市资产只剩下尚未复牌的圆通科技。

  然而,事态还在继续发展,“华晨事件”并未因仰融的“捕而未获”走至终点,反而激起了新的波澜——批捕令发布前4天,10月14日,香港华博财务公司(1991年2月在香港注册,仰融任董事长,占70%股份,香港商人郑金海占30%股份)于北京起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指控基金会侵占其资产,同时被起诉的还有国家财政部,起诉原因是行政侵权。

  针对仰融的起诉,辽宁省有关官员发表了一个完全不具倾向的表态:“仰融先生希望通过法律程序要回属于其个人的资产,这是他个人的权利。”

  至此,那些关键性的问题依然迷雾重重——究竟是国家侵吞了仰融的个人资产,还是仰融挪走了国有资产?在争执焦点的背后,基金会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华晨与沈阳金杯的合资,以及把“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只股票”运作到华尔街上市都曾大获赞扬,但最终却与昔日合作伙伴“反目成仇”,其真实原因何在?……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仰融是不可能再翻身了,他的梦想也不复存在了。只有仰融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可能是我们现在唯一值得玩味的:

  “我给自己定的退休时间是2010年,我一定要在退休之前培养一百个亿万富翁,一千个百万富翁,把体制搞好,也为我健康地退休提供一个法制保证。我肯定是在小心翼翼走自己的路……”

  中经开出局

  2002年6月7日,“中经开”被判出局:鉴于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严重违规经营,决定撤销该公司,并停止其除证券经纪业务以外的其他一切金融业务活动,这一天也变成了中经开的祭日。

  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成立于1988年4月26日,是财政部独资的唯一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资产庞大、业务量较大、政策性较强,因此“中经开”一直被认为是信托投资公司里面的“贵族”而存在,并以其进取与凶悍的风格闻名于业界。

  “我早几年就预测到了(中经开)今天的结局,但此时还是觉得非常遗憾——要知道,它的背景是多么的好呀。”中经开原财务部的丁小姐向记者感慨说,虽然她提早就已经从中经开抽身,言谈之中依然充满了惋惜之情。

  1998年,广信宣布破产之后,中国信托业开始清仓,政府的目光曾经停留在“中经开”。但是当时金融体系不堪再击,“中经开”因此侥幸躲过一劫。1999年2月,政府撤销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和中保五家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并将该五家公司的证券业务合并,于2000年成立银河证券,“中经开”总算嘘了一口长气。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经开”有幸成为首批确定保留并移交中央金融工委管理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中经开”随即着手整顿,信托公司的重新登记工作有序进行,成立了证券公司筹备组,并向证监会上交了成立“中经证券公司”的报告。

  名气逊“中经开”不止一筹的“中煤”率先成功革面,“中经开”前途似乎一片光明。但是阴影突袭,审计署审计了中经开1999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该报告查出“中经开”资产负债损益不实、资产质量不高、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违规融通资金等严重问题。

  问题变得不可原谅。“中经开”在历史上曾经有两个污点众所周知,即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和长虹转配股事件,但是当时金融监管的纰漏让“中经开”有足够的理由开脱,但是时至1999年,增量的问题仍然如此严重,中央又一次起念撤销“中经开”。

  “中经开”前途渺茫。公司有关领导为审计报告的问题作调查和说明倾注了主要精力,并制定了实质性的内控机制。经过近一年的多方努力,情况出现转机,2001年“中经开”成立专案办,集中处理公司历史遗留的重大疑难案件,公司清欠组的工作也加大力度,同时,保留“中经开”的相关工作也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8月,银广厦陷阱败露,“中经开”旗下的中经开物业以及其参股25%的大成基金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致命的打击接踵而来,2001年10月,东方电子走下神坛,在这出神话中,“中经开”与东方电子搭档表演了对手戏。

  劣迹还在不断抖出,2000年6月,审计总署审计了“中经开”1999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该报告查出“中经开”资产负债损益不实、资产质量不高、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违规融通资金等严重问题。

  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可原谅。央行非银司有关官员证实,正是“中经开”下属证券机构在银广厦和东方电子等方面的不检点,使政府忍无可忍。

  2002年4月,中央金融工委通知银河证券,将接管“中经开”的证券业务。“中经开”以自己的一命下注,十年赌四命,最终自毙。

  “躁动 困惑 落寞”的2002--躁动篇

  “躁动 困惑 落寞”的2002--困惑篇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 小字】【打印】【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有大奖!缤纷新年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流星花园II
[Twins] 百试不厌
[林志炫] 只为你唱
[和弦] 哥,电话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行业信息高速路!

企 业 黄 页
企业黄页在线商机
买:大量采购特殊用纸
卖:圣诞节葡萄酒特卖
企业黄页最新加盟
三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代劳清洁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热招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中医药专治牛皮癣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