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首席经济学家认错 重新评价中国经济现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2日 10:09 北京青年报 | ||
杨青陈澍一 “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之际,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没有任何道理,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对中国的指责!”不到两个月,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就对中国的经济现状做出了天壤之别的评价,前后态度的逆转快得有些令人吃惊。 今年10月底,带着由国际投资者组成的高级考察团第15次访华的史蒂芬·罗奇,首次遭遇了45位中外记者的强烈批驳。这位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没有想到,他刚刚做完“中国的全球挑战”的演讲,紧接着就面临众媒体对他连珠炮式的挑战。此前,业界对罗奇的反驳之声早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业界和媒体齐齐瞄准罗奇源于一份对中国经济的分析报告。10月,罗奇撰文认为,以出口增长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在设定全球价格水平方面实际上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人开始重新考虑工业国家的物价和收入前景。今年8月份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下降0.7%,而在亚洲,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因素”日益凸显。罗奇据此认为,中国正越来越具备制定全球价格的能力,并成为导致全球通货紧缩的因素。一时间,所谓“中国出口通缩论”令整个经济学界为之震惊。 罗奇的这份报告在业界和媒体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香港《中银经济月刊》为此撰文反驳“中国出口世界通缩论”。此后,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也曾特地为本报撰文,认为罗奇将中国视作全球通缩火车头的判断不仅缺乏事实依据,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了一些事实。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实际上也是全球通货紧缩的受害者。 第15次访华的经历给罗奇的印象格外深刻,这期间他首次遭遇了这么多媒体“明箭齐发”的阵势,也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情。此时的罗奇又发表了一份具有爆炸力的研究报告,认为应不惜一切代价停止对中国的抨击。 在这份题为《停止对中国的抨击》的论文中,罗奇承认,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很低(不到10%),并未对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相反,美国人的低储蓄率(2002年第3季度,美国国家净存款率——企业存款、家庭储蓄以及政府存款总和为国民生产总值的2%,为历史最低)和贸易赤字倒是造成经济疲软的诱因。而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低成本商品不仅让美国消费者受益,美国商界也由此提高了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