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有真理的效果,这是“营销大师”们吃饭的饭碗。回顾2002年,我们总结出十大最流行的“运作”方式,他们有的成功,收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失败,遭到人们的嘲笑。无论那些“皇帝的新装”是否能很好地收场,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就是“上帝”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会相信那些谎言?是因为我们虚荣还是因为我们愚蠢?
谎言一:楼盘谎言
拷贝原版生活
生活可以拷贝吗?在人都可以克隆的年代,生活当然是可以拷贝的。今年的楼盘流行引进“外血”,比如说明明与附近的经济适用房一条马路之隔,但是如果宣称建筑理念源自法国最杰出的建筑艺术家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楼盘的血统———拥有尊贵的法国血统;再比如说,一个名字叫“北京印象”的楼盘,销售平平,可是打出“从此德国”的口号,强调“德国空间”、“德国色彩”,建筑形式没作任何改变,只是换了德国血统,一时掀起关注热潮。现在,看北京的楼书,会以为北京已经成了一个“世界公园”——有原汁原味的加州生活,还有百分之百的枫丹白露,总之世界各地的“高贵血统”都空运到了北京,
虽然是在六环以外,但是“因为纯粹所以尊贵”,到处都在声称自己是“欧洲富人区”、“北美高尚社区”的原版复制,比如说北京城东的京通新城,直接改名为“阳光曼哈顿”,似乎给你一种感觉,这里就是阳光灿烂的纽约富人区。
实际上,业内人士都清楚,有的楼盘一点外血没有,就是起了一个洋名,相当于内地一个叫“翠花”的姑娘经娱乐公司一包装,起个风姿绰约的艺名,然后全新上市,再跟媒体见面,一口港台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早年做服装生意的都知道,一套西服,200元没人要,后面加一串零,立刻被疯抢。今天做楼盘的也清楚,一套楼盘不上不下的最不好卖,最好的方式就是给重新做一个包装,起个洋名,种两棵意大利杨树,然后告诉你选择了这个楼盘,就是选择了意大利生活,而且是原版的意大利生活。也挺奇怪的,这招似乎很好使!虽然今年房展会有不少高尚住宅的业主去发传单,说我们上当了,但是愿意继续上当的人就是挺多。
建议以后凡是起外国名号称自己有外血的楼盘,都必须经有关部门“验血”,到底有没有?有多少?别老琢磨着中国有一帮刚富起来虚荣心强又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中产阶级,就打他们的主意!人家就算傻,你也不能骗人家呀!就像“皇帝的新装”那个故事中的皇帝,就算皇帝虚荣肤浅庸俗愚昧,那两个骗子也不能就那么黑了心地骗人家呀,骗钱也就算了,还骗着人家光着屁股满世界转悠。
谎言二:MBA谎言
在国内上中文MBA发国际名校文凭
2002年,国人对MBA达到了迷信的程度,MBA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文凭之一,MBA考生大幅增加,而学费也是一路上涨,丰厚的利润回报驱使大量假冒伪劣的“克莱登”洋学校打着MBA的旗号招摇撞骗,直接导致MBA遭遇诚信危机。时讯记者经过采访,发现大量打着MBA旗号开设的各种培训班层出不穷,比如说北京一所“某国际工商管理培训中心”,这里的入学考试是开卷,也不必做什么毕业论文,只要花一万美金,就可以在13个月内拿到一张MBA证书。这类只发文凭的MBA的含金量值得怀疑,业内人士称继夜大、电大、函授大学之后,MBA有成为第四“大”的危险——即MBA的学历水分太大。
时讯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些机构,通过“里通外国”的形式成立“合作”MBA班,即在北京某一个角落包一个宾馆,中文授课、中文考试、中文写论文,却发美国的MBA学位。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国外的大学连校舍都没有,甚至外文网页也没有,只有中文网页,用心很明显,这种学校注册的目的就是为了到中国招生,名字也打擦边球,如取名“普雷斯顿”,以使学生误认为“普林斯顿大学”。
现在不要说到全国其他城市去,只要到北京中关村街头漫步5分钟,就会知道洋文凭MBA证书在中国的畅销程度,同时也会明白为什么“克莱登大学”在中国有生存的土壤。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渴望一张MBA证书,并不是因为他们渴望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渴望知识能带来的体面。MBA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颠扑不破”的谎言,是因为它满足了一部分人独特的心理需要,所以明知是假的,明知要花很多的钱,也要去花,而且花了之后还要说值得!
谎言三:成功谎言
成功大师江湖捞钱
2002年,励志书与培训别人成功成为一项时髦,到处都在开论坛办讲座,书架上一架一架的成功指南。而事实上,那些教你成功的人与攒书的人有一大半在说谎。时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这类书籍或者从事成功行业的人,本身并无成功前科,他们多数是通过指导别人成功来赚取自己的“第一桶金”。时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本土成功大师”为在校学生,或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文科毕业生,他们用剪刀+糨糊的方式,从网络上扒取大量资料,在最短时间内,火速成书,一般熟练“枪手”3至7天可以完成一本。为了保证书的畅销,这类书的封面上往往是一个“洋人”——就是那种代表成功形象的外国商务人士,穿着体面,脸上是自信的笑容。而书的作者,如果不是洋人,就非得注明是长年旅居国外的成功人士。
有意思的是,这种“成功书籍”居然都卖得不错,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公众渴望一夜暴富的心态,使他们把书商和学生们当作了自己的人生导师,这种谎言虽然拙劣,但是有效,就是因为读者太渴望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谎言四:避孕套谎言
液体避孕套能防艾滋
11月份,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一种可以杀灭艾滋病病毒和性病病原体的外用避孕药(即所谓的“液体避孕套”)研制成功,它不仅能快速杀伤人体精子,达到避孕的目的,而且能快速杀灭艾滋病病毒及淋病、梅毒和生殖器疱疹等多种性病的病原体。
“液体避孕套”真能防艾滋吗?不久前一些艾滋病防治专家和政府官员有了新说法:液体避孕套不能防艾滋。
“不是新发明。”广东省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所何群副所长介绍,“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因此,在体外将艾滋病病毒杀死,在科学上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假如能清除进入体内的艾滋病病毒,那就不得了了。”
谎言五:处女谎言
小药丸让你变处女
7月,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里,悄然流行起了一种神秘的小药丸。据称,只要把一粒药丸放入体内,无论多大年龄、结过多少次婚的女性都能随时变成“处女”,而且想变多少次都行,甚至连“落红”都足以乱真。这股“再造处女”的暗流在社会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据报道,当东北某市一家美容院得知记者要购买人造“处女膜”,一名美容小姐将记者领进一间小屋,从柜子里取出一个装有一粒药丸的小盒子,里面的药丸大小跟普通的感冒药很相似,小姐告知300元一粒,不讲价。记者问对方如何使用,对方回答,只要把它放入体内,它就会立即融化,形成粘膜,贴合在处女膜所在的位置,绝对能以假乱真。
无独有偶,在这之前的6月,济南街头惊现一种价格高达数百元的“人造处女膜”。在一家“夫妻用品”商店内赫然写着“出售人造处女膜”的几个大字。包装盒上同样没有任何生产、经营批号等合法的批号,属于三无产品。只写着这样一段文字,“处女膜,对于女性而言,是至高无上的,处女膜破裂在心灵上留下抹不去的阴影,以至影响到婚后的生活而痛苦不堪。本产品结合本国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经专家精心研制推出,使女性重新找回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协和医院的吴大夫认为,一些女性利用这种手术骗取所谓“开苞费”,其动机十分丑陋。那种所谓的人造“处女膜”是一种结构很简单,对人体无明显刺激,并能产生简单化学变化的药品,类似于各种外用泡腾片。
谎言六:招生谎言
“两万元包上名牌大学”
“只要交给我们公司2.16万元钱,就包你能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你高考落榜甚至分数低于300分也没关系。”这是一家名叫哈尔滨光大经济管理顾问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宜兴分公司8月份在一些媒体上发布的招录落榜生的许诺。果真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据报道,光大宜兴公司位于宜兴市阳泉东路77号1楼,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不大的房子里摆着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他们说:“分数不高没关系,照样可以上名牌大学,我们与上海的一些名牌大学都签了协议,与校领导的私交也不错,是受校方委托正式招生,也算是名牌大学为公司培养人才。只要我们推荐,低分的考生照样可以上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入学后与统招生没什么区别,取得学历国际上都认可呢。”
但事实上,光大宜兴公司的漂亮承诺和收取高昂的费用,是彻头彻尾的招摇撞骗。
类似这样的教育谎言,在2002年各地都有一些,甚至有些考生考试刚结束,就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谎言?是因为人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吗?有关人士认为,随着教育升温,类似这样的“教育谎言”还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提请广大家长和学生一定要多加小心。
谎言七:美丽谎言
“要想美先变鬼”
2002年,随着韩剧在大陆的火爆,“要想美先变鬼”的意识也开始广泛流行。许多美容院整容师大肆宣传———要想美就得先受苦、挨刀、全面修理自己。经受非人般“折磨”后,美丽才能降临。据悉,韩国的影视界,做整容手术的比例高达98%,而整过容的韩国明星风靡中国,这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传递的信息是:谁都可以变成大美人,谁都可以名利双收。
2002年暑期以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整形美容科先后给16名女学生做了美容手术,一名12岁少女打算割“全智贤”的眼皮,另一名18岁的女生则要求大夫把自己“整”成金喜善。近日,北京又有少男要求“把我‘整’成谢霆锋”。一些少男少女对于克隆明星脸情有独钟,势头不减……许多来整形的中学生总认为自己长得难看,并在自己身上找出了若干必须纠正的缺点后,觉得应该“垫鼻梁”、“增下颌”、“削颧骨”,更有甚者,还有把脸上的颌骨打断重新拼接,就能拼出一个漂亮的脸型,历时两年忍痛打断颌骨为美容;为美齿不成反毁9颗健康牙;健康女性追求身高下狠招,先断腿再插钢针,手术后长高了5厘米。
实际上,这种愿意忍受痛苦只为一张美丽容颜的做法,是受到一种误导———整天的电视广告都在告诉你,如果美丽,你就会更有自信,你就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些专家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总急于求成,他们习惯于把自己不能成功,不受到别人重视归结为自己不够美丽。正是因为普遍存在这种社会心理,所以“美丽谎言”深入人心。
谎言八:专家推荐谎言
从冰箱到保暖内衣到处都有专家忙碌的身影
2002年,专家以专家的身份为社会推荐商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北京XX研究中心XX专家们采用现代医学对大量患者进行了血液和细胞深入研究,发现……针对此病因,专家成功研制出……”“XX是中国XX研究院著名儿科专家XXX教授的经验配方,是……”等等。从夏天的电冰箱到冬天的保暖内衣,总有专家忙碌的身影,他们还无冬无夏地负责推荐牙膏、口香糖、洗衣粉。
时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在今年出台了院士道德自律十条规定,其中一条明确规定,“不参加无关活动”。所谓无关活动,据知情人士透露,指的就是商业活动,比如以专家的名义为一些商品作出正面的鉴定。负责自律十条出台的张存浩院士指出,目前科技领域弄虚作假情况严重,其中包括个别科学家借中国生化学会的名义与保健品厂家进行商业炒作,致使国家一级学会被指作伪证。
真专家推荐真产品,这样做有损专家的形象吗?国家是否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对这种现象加以限制?专家是否应该向社会公开自己和所荐产品的经济关系?如果隐瞒是否算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时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已经有不在少数的人质疑专家或者以专家组成的协会是否能为他们推荐的保健品、食品、药品日用品负责?如果这些专家出于一己之私利而为企业抬轿子,他们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谎言九:真情谎言
真情回报买100返60
“迎节日真情回报,买100送60”、“真情回报,满100返100”、“缤纷夏日送凉爽,全场折上折”、“寒冷冬日送温暖,全场6折”……
“商家抓住消费者有打折需求的心理,在无形中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循环式消费的可能。”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王金营教授指出,“假设以消费者前提购买100元或以上物品得到60元‘回馈券’开始,以后将上次领到的“回馈券”全部‘花出去’的次数为N,并且按每满100元可用最高档30元‘回馈券’代替现金使用,且在‘回馈券’有效赠送期内使用,那么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实际达不到7折。”
10月9日,北京市工商局、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公布了“十一”期间消费者投诉情况。商场的违规经营、价格和广告欺诈、误导消费者的事件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据业内人士透露,不论是返券还是打折,这些促销活动的实质就是价格战。另外,就算这些以各种面目出现的价格战没有违规,在它背后也有着商家各种各样的目的,并非如广告宣传所说的“真情答谢”、“回报社会”那么动听。
谎言十:健康谎言
一滴血可验几十种癌
一度让人惊喜的“滴血验癌”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街头均设点“滴血验癌”,声称让广大市民对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医院,由于新引进了这种检测系统,医院化验科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登记预约的人数已近千人,很多人都是冲着“一滴血测癌”来的。然而,一滴血验癌真有那么神吗?
国内生物芯片技术权威、东南大学教授陆祖宏表示,“预计再过10年,人类有望成熟地掌握该项技术。社会上现在流传的‘一滴血可验几十种癌’明显是把作用给夸大了。”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健康谎言,2002年多如牛毛,大街上商场里经常有穿白大褂的人用各种“仪器”给顾客测量“微循环”“颈椎病”,并同时推荐各种保健产品,山东某地举办过一个给老人送健康的活动,结果所有老人都被送出“糖尿病”。有关人士指出,这种健康谎言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抓住了人们不懂科学图省事的弱点。
李耀军、蒲红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