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韩振军齐中熙)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经济这一年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迸发出勃勃生机。据专家测算,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8%左右,GDP总量将跨上10万亿元大台阶。进出口总额可望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一步加重。
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全球的瞩目。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绿岛”
最新统计资料分析显示,今年我国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已成定局,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第一大国”。
在世界经济萎述不振的情况下,2002年的中国颇为引人注目。这一年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瞠目。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30家,同比增长34%;实际外商投资447亿美元,增长20%。
资本的流动有其规律性。外资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无穷活力,投资中国具有良好回报。
“外资吸引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是否有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最近,世界著名管理顾问科尔尼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排序中,中国为1.99,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国。
当然,对这种外资拥入中国的现象也应保持清醒头脑。专家指出,“第一大国”地位取得的两个背景无法被忽略:一是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继续大幅“缩水”;二是昔日的引资大国特别是美国引资额急剧递减,从去年的1240亿美元锐减至400多亿美元。这使我们成为全球“引资第一大国”带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实际上,从在全球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引资数量一度占到全球投资额的13%,之后一路下滑,目前也远未达到90年代初期时的比重。
打开财富涌流的闸门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党的十六大以后,关于“社会财富”的议论成为热点,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不少地方的“红帽子”企业纷纷摘帽,创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有研究显示,我国目前民间资本存量超过11万亿元,使这部分资本成为“百姓创业基金”,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是中国经济维持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年,我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民间投资出现启动迹象,特别是浙江、江苏等地民营经济空前活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前三季度,集体经济投资3350亿元,同比增长15.7%;个体经济投资3704亿元,增长20.2%,私营企业出口份额成倍增长。
专家指出,2002年中国经济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非政府投资成为带动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我国的国债投资没有增加,与国债联系比较少的房地产投资、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都很快。国债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正在下降。市场化投资的较快增长,正在改变过去几年投资较多依赖政府支持的局面。
垄断的打破,增添了经济增长的新活力。今年,我国垄断行业重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拆分”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现象。一度争议颇多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后开始实施。原国家电力公司“一拆为八”: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据悉,经过紧张筹备,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年内可望挂牌运转。电信业大重组,出现多家竞争局面。南北拆分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挂牌运营,宣告我国电信业全新格局确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卫通、铁通六家公司在电信市场上所占份额无一超过50%,竞争将使老百姓充分受益。世人关注的民航体制改革方案于10月揭晓:原直属中国民航总局的9家航空公司和4家服务保障企业联合重组,三大运输集团公司和三大服务保障集团公司全新成立,一举与民航总局脱钩。
消费热点为经济增添新动力
“你买车了吗?”这句话已经成为不少人见面的问候语。
今年,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争夺这块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汽车市场。目前,世界几大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如通用、福特、丰田、菲亚特、现代,都在中国合资办厂。国内汽车厂商明显加快了轿车车型更新的步伐,车价也出现大幅下调,这直接刺激了轿车市场的繁荣。今年以来,汽车工业一路领跑。据统计,今年前10月全国累计生产轿车83.99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6.3%。根据目前轿车生产形势分析,全年轿车产量突破100万辆大关已成定局。
住房消费增长30%以上,其中,九成以上的商品住宅为个人购买。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最为迅速,成为影响居民消费最强的龙头信贷品种。尽管不少人抱怨房价太高,但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往往是新楼盘刚刚落成,就销售一空。
手机、微机、彩电、DVD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讯器材类产品销售额前三季度增加了62%以上。电话用户在10月底就突破了4亿户。
专家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重量级商品消费时代开始到来。
从容应对加入世贸挑战
2002年,我国遭遇了炮火密集的“贸易争端”。统计显示,前10个月,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动4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近7亿美元。
农产品出口也不平静。从年初开始,西方国家以“绿色”的名义,对我国一些“菜篮子”产品打出禁牌。欧盟对我国兔、家禽肉等动物源性食品封关,蜂蜜被以“抗生素超标”为由遭到封杀。日本也抬高了我国蔬菜、畜产品的出口门槛。
贸易壁垒设置使我国部分企业产品出口受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应对贸易壁垒,熟悉世界贸易游戏规则,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令人可喜的是,不少企业勇于应诉,和洋人“过招”,赢得了反倾销战胜利。面对国外频繁的反倾销调查,我国也初步建立起应诉预警机制。
“跑断腿,磨破嘴,客没少请,礼没少送,章没少盖,事还没办”。这些辛辣的语言曾经是老百姓对某些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的无情讽刺。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日前,首批取消的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正式向社会公布。厚厚的项目清单,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履行承诺的庄严行动,也标志着政府在转变职能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政府“跑步瘦身”,进行自我革命,实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目标是人们殷切的期盼。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制度仍面临诸多挑战,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任务十分艰巨。据了解,第二批要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正在研究处理之中。
如果说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压力在第一年尚未显现的话,今后几年恐怕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将面临真正的压力。而压力最重的莫过于就业形势会更趋严峻。这也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正是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把促进就业放到了政府工作头等大事的位置。
9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解决就业问题已被党和政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六大报告更把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在有着13亿人口的我国,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除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实现再就业外,农村还有约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形势尽管严峻,但我们面临的有利条件仍然比较充分。我国目前仍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按照每年7%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可吸纳4000万人就业。结构调整中也蕴藏着大量就业机会。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城市中,至少有1500万个社区就业岗位可以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