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人
我们为什么要上市。在换了五家券商之后,我终于离开了日益不景气的证券业,来到了象征着中国未来希望的民营企业打工。嘿嘿,您还别说,就因为我有证券业内混了几年的经历,老板居然让我负责企业境外上市工作,还封了个董秘的位置,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老板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可是自创业到如今,自家的企业论效益,不好不坏;论资产,不大不小;论知名度,不高不低。这些老板都不是那么着急,毕竟做实业的要想迅速膨胀还真有点难度,更何况老板在一亩三分地里也算有了点名头。可是手里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这可是老板的心病呀。看看左右,和自己同步起家的老哥们,唉,更多的都是小哥们,他们少的有一家上市公司,多的都有好几家了,还有的都控了境外上市公司了!这怎么能让我们老板不着急,这让做大哥的脸往哪放?!其实呀,这也怪我们政府,老板头两年就准备上创业板了,改制也改完了,辅导也辅导完了,偏偏这创业板如水中月、镜中花,要不是这样,我们老板至少也是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了。
眼见这国内创业板遥遥无期,上主板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老板一着急,就只能选择境外上市了。说实话,以我换了五家券商的经验来看,境外上市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举措。您想想,这个费那个费的,怎么着也得1000万,关键是境外上市那些费用,中介机构是先收的,能不能上市,那是命,钱可一分不能少的。要想上市哪有不花钱的,可除了花钱还有其他的。由于老板决定上H股,那就得上证监会、国家经贸委。我们去呢,老板还不放心,总认为一定要亲自去趟北京,请证监会、经贸委的领导好吃好玩一顿,我们上市的事能够一路绿灯。这不,前两天跑了趟北京,可人家早就反腐倡廉了,老板以前哪些老招这次失灵了。他还不信,还得再来,这么大年纪了,一趟趟赶北京,您说累不累呀。其实,企业要上市,关键不在跑了多少趟北京,而是企业本身要过得硬。可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有“原罪”的,要上市就先要把这些给包装好。于是乎,选择中介机构就不是以能力为基本要素,而是以最愿意帮助我们掩盖“罪证”为准则。
说真的,民营企业的“原罪”并不是他们的错,十多年前你要是不戴个红帽帽,麻烦肯定不断。于是如今的民营企业不用查祖宗三代,两代就莫名其妙出来几个“红帽”老爹。当年戴“红帽”是为了行事方便,可如今要上市,就得把这些关系给理理顺。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关系好点的,帽子摘也就摘了,要是关系不好的,还得掏一大笔钱去把股份买回来,您说这冤不冤。而且这事还马虎不得,弄不好是一国有资产流失,那麻烦可就大了。
当然,民营企业也有它自身的问题。想上市不是,那就得有利润,没中介机构要求的那么多,就只能通过各种关联交易,从头做起。这还不算,中介机构还要保证有连续的高速增长,还好,我们还不是什么都是假的那种公司,虽然要连续高速增长挺难的,但保证稳定的增长总还是有的,或许再努努力还是有希望的吧。说了这么多,境外上市,成本那么高,可为什么还要去?其实,我们老板也不傻,肚里小九九打着呢。境外上市的确圈不来多少钱,可是作为一家境外上市公司,还是有不少好处的。首先,在一个地区可大大提高知名度,知名度是什么?是资源!今后,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说话的份量总要重一点,地方政府总是要另眼相看一点吧,政府的支持可不是有钱就能买来的,税收、土地等等一优惠,这不就相当于又融了好几千万,以后就是向别人借钱也比现在方便些吧。我们老板是个聪明人,创业十多年,资产也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到了放弃原来那种老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时候了,如今的社会,不是十多年前的社会了,再凭老经验也不一定管用。可有些习惯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而一个管理体系的改变就更是困难。上市无疑是借外力来规范企业,用国际通行的制度来规范企业、改造企业,这或许将成为企业上市的最终成果。
嗨,我又想多了,又犯了老板经常指责的“书生气”太重的毛病,不说了,回去干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