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
一年过去了,外资保险来华抢滩已在业界算不上大新闻。率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杀回马枪”重返中国大陆经营保险业务的友邦保险,已经如愿地成为首家入驻京城的外商独资寿险公司;在中外合资经营中抢得先机的中宏人寿,也南下羊城为其在华首家异地分公司的开业举行了盛大庆典。中宏人寿堪称尝到中国入世开放保险业甜头的典型。据加拿大宏利金
融总裁、中宏人寿董事长业荣达表示,经过在上海6年的经营,目前中宏人寿已经实现盈亏平衡。尽管广州分公司的开业会对平衡点有所影响,但有望2至3年就得到恢复。另外,中宏人寿很快又递交了在北京开设分公司的申请。
根据中国在入世时所作的保险业开放承诺,外资保险将分阶段渗透进入中国市场。例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外资股比可达到51%;中国入世2年后,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独资子公司,即没有企业设立形式限制。另外,将在入世后的3年内取消外资地域限制。外资保险来华抢滩势头增加,是保险业入世留给人们的最大印象。一项统计显示,从1992年政府向外资保险公司发出首张入场券以来,截至上月底,获准进入中国市场营业或筹建营业性机构的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而这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牌照正是在近一年中发出的。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国保监会按照当初的承诺,先后批准了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美国信诺保险公司、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利宝互助保险公司和日本财产保险公司等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市场筹建保险营业机构。外资保险也加紧在华选择合资伙伴及开业前的技术准备,例如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华组建的人寿险合资公司,于日前正式取名为海康人寿。海康人寿筹备办告诉记者,该公司将于年内落户浦东,力争明年正式开业。
而之所以保险业开放问题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争夺”最激烈,与国内保险业担心市场被外资蚕食有很大关系。保险业不同于银行业、证券业,其市场成熟度还很低,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也相对较脆弱,这就使国内保险业留下一种“幼稚产业”的形象。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本月初还特别指出,尽管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人均保费及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两大衡量指标都偏低,同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但对外国投资来说却有着很大吸引力,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将会以越来越猛烈的趋势融入国内保险市场。他表示,到目前为止,在率先开放的上海虽然外资仅占保费总收入的12%,但随着地域的放开,外资所占份额一定会有突出变化。
若按业界公认的说法,寿险公司在进入市场初期一般需要挺过七八年才能够开始赢利,这意味着中外真正较量的时间尚未到来。如果中资保险公司以现有的市场份额沾沾自喜的话,那么,只能称其为盲目乐观。要知道中外保险业的实力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大多系跨国巨头。中国保监会现已把监管重心转向偿付能力的监管上,在偿付能力上,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的差距尤其明显。前几年,高息保单留下的风险隐患,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中资保险公司。今年以来国内主要金融投资全线陷入疲软阶段,特别是间接投资证券的收益糟糕透顶,使中资保险公司的赢利能力削弱。若中外保险公司间的赢利能力差异不缩小,胜负天平倾向哪一方将越来越明显。值得中资保险公司留意的是,中宏人寿等表现较好的合资保险公司缩短了跨进盈利门槛的过渡期。中宏人寿的喜悦,实际是由潜力无限的国内保险市场所带来的。一旦外资保险在适应市场后提速掠夺市场份额,国内保险市场将面临不小变化。有业界人士估计,中国保险市场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4至5年内,寿险市场现有的格局首先会发生较大变化,合资保险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按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观点,“保险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偿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近年来,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该项指标如同商业银行看重的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与其资本直接相关,当业务规模扩大导致最低偿付能力不足时,只有及时增加公司的资本金,补足实际最低偿付能力与规定限额之间的差额,增强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可问题在于,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渠道还非常有限,间接投资证券市场在今年又遭遇受挫。在如此赢利能力的背景下,短期内又怎样指望靠自身的利润累积,来满足资本需求、解决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尽管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大门早已向保险公司打开,但“保险第一股”至今迟迟未露面。而资本注入不足是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一大重要原因,进入证券市场筹资则是中资保险公司迅速充实资本、改善经营机制的有效途径。保险监管部门近日推出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将成为保险公司上市条件中的一项指标。而且,现在的市场问题比较复杂,二级市场低迷态势不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上市进程。
一边是中资保险公司被机制转变、偿付能力不足等问题所困扰,另一边是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上日渐如鱼得水,入世一年显然还难以给中外保险业间的竞争给出最终答案。当然,中外保险公司竞争能力间的差距,不等于说中资保险公司就此被挤垮。相反,入世一年的事实,证明入世并没有压垮中资保险业。中国保险业开放后与海外资本的融合趋势,预示着民族保险业将在竞争中得到提高。前不久,平安保险将10%的股权出让给汇丰下属的保险机构,便是中外保险业融合的一个好现象。可以预计,今后这方面的发展还会不断有突破,中外资保险应该能够携手成为中国入世的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