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中国家电协会高级工程师胡晓红
-本报记者陈军君
记者:去年在做入世预测时,普遍认为中国家电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所以入世对家电业冲击不会太大,甚至是机遇大于挑战。入世一年,情形到底怎样 ?
胡晓红:现实情况并不像当初想的那么乐观。一直以来,中国不少企业对跨国公司的综合竞争力缺乏正确认识。比如韩国公司的成本控制及原材料采购上就有很多技巧,它们往往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比如LG空调制造中两器(冷凝器、蒸发器)的成本非常低,国内企业蒸发器用的是9毫米的铜管,而LG用的是6毫米的铜管,耗材少了许多。
国内企业自认为拥有成本优势,其实,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正是我们的弱项。采购管理、物流、营销管理环节上漏洞很大。比如空调,国内企业销售环节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20%。在采购上,国内企业的供应商还局限于国内,做不到全球范围。而依莱克斯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压缩机制造商,是将其全球业务整合在一起,然后进行部件采购,为了降低成本,它甚至可以将竞争对手的采购量整合在一起。比较而言,国内企业并非用管理手段的改进改变成本状况,而是用简单的向上游供应商压价的方法,使得整个产业链没有建立在一个健康的基础之上,谈不上长期良性发展。
另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很多跨国公司瞄准的是下一个产品周期,它们手中握有新产品新技术,视市场的成熟程度适时推出。比如空调,相对于日本做的变频技术,欧美的一些公司正在做变容,明年可能面市。
记者:以上我们从技术层面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实力,从战略层面看,入世一年,跨国公司有怎样的调整?
胡晓红:家电跨国公司并非铁板一块,它们在中国的战略各有不同:韩系企业和日系的松下明确提出“决战中国”,所以在中国不遗余力;而欧美的不少公司就是要退出制造业环节,所以对中国市场的关注程度要弱一些。
一些数据可以显示韩系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LG微波炉今年产量700多万台,较去年增长93.8%,销量增长88.1%,出口增长189%,目前在中国的产能已接近1000万台。就在去年,LG微波炉的产销规模还只有300多万台,与格兰仕相差600万台。今年两者的出口量更是接近:格兰仕557万台,LG513万台。LG速度的提升是很可怕的。
2001年全球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跨国公司在一段时期、某些领域的业绩出现下降。2002年,这些跨国公司有的完成了全新的企业设计,进入新的利润区;有的通过重新整合全球资源探索出了新的盈利模式:
一是以GE为代表,由电器的制造商转变为电器的供应商。在全球制造业能力过剩、利润水平日益下降的趋势中,GE电器主要的获利手段不再是制造环节的规模优势而是其全球销售渠道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世界品牌优势。除保留了部分冰箱制造业务外,GE在白色电器与小家电领域以供应商的身份,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从中国与韩国、日本的多家家电企业中寻找最合适的对象大量采购产品供应给自己全球销售渠道。在这样的企业设计面前,中国在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恰好成了GE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
二是以伊莱克斯为代表,成为完全本土化、中国化的制造企业。伊莱克斯是跨国公司,但似乎又是纯粹的中国公司:一色的中国的员工、中国的高层管理;国内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化优势它一样不少;但多了全球品牌、全球市场、全球供应商资源、强大的技术储备与开发力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优势。租赁生产线成为其整合中国制造力资源的一种新的模式。
三是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开设零部件采购中心,进一步整合中国的制造力资源。在GE的对华战略中,家用电器成品与零部件的采购是主调,GE家电集团全球采购的1/3在中国完成。惠而浦、伊莱克斯、飞利浦、开利也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全球采购中心,惠而浦初期的采购量便达到3亿美元/年的规模。当大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业务形成规模时,将成为影响中国家电业竞争程度的重要因素。
四是差异化战略。跨国公司不在低端产品与中国企业竞争,而将目标集聚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上。西门子对中国市场一直奉行金字塔战略,不在意市场份额,考核指标更注重销售额。日韩公司在现阶段中国市场尚未成熟时在中国生产面向欧美市场的高端产品;当中国市场成熟时这些高端产品立即可用于占领中国市场。
五是控制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日本本是全球房间空调器的大国,但在中国空调器迅速崛起时,无意保持空调器大国的形象,而是把投资首先集中于核心部件空调压缩机上。LG电子作为全球空调器领先的公司,也将扩产规划限定在空调压缩机领域。
当跨国公司全新的企业设计和战略设计在中国一步步实施时,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可想而知。
记者: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入世后,中国家电产品出口量有所增长,是否说明国内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有所成效?
胡晓红:以空调为例,看起来中国的出口量有明显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但一经分解,会发现,很多大单不是落在国内企业手中,而是被三星、LG等企业拿去。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海外电器产品需求量并不是无限扩大的,仍以空调为例,日本市场的需求增长是0-1,美国市场是0-(-1)。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近期针对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微波炉等中国近年出口增幅最大的白色电器产品,集中研究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主市场的十年来的需求趋势,发现全球市场总量需求相对平稳,现阶段和近几年都没有出现需求高速增长的因素。
产业的价格水平与利润水平是由供求结构决定的,在全球市场总量需求平稳和全球性产能过剩的影响下,价格持续走低、利润水平走低是必然的结果。考察中国自1993-2000年以来的家电产品的出口平均价格,几乎所有的产品出口都出现价格连年持续走低的趋势,2001年这种趋势仍在继续。2001年窗壁式空调器的平均价格较2000年下降了18.30%,压缩式电冰箱下降了8.97%,双筒洗衣机下降了11.92%,冰柜下降了22.21%,微波炉下降了16.58%。
因此,面对全球市场机遇,我们必须了解经济周期的影响规律,必须对全球市场的供求结构状况与价格水平的走势有清醒的认识,必须认真选择有成长机遇的目标市场,才能化解产能迅猛增长所蕴含的能力过剩的风险,避开由产业分散引发的低价竞争的风险,提高出口效益。
记者:这么分析下去,中国的家电企业岂不是希望渺茫?
胡晓红:还是有一些企业表现不错的。比如格力,其产品强调“可靠性”,机器返修率低,所以能接到大单。也有企业看到了产品的下一个周期,将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性能、节能水平上,比如美的,今年与东芝及美国开利等拥有空调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合资。
在资本与技术资源相对欠缺的中国,我们仍然能够发现有能力整合全球资源,取得全球支配地位的案例,比如格兰仕。是高产业集中度、世界级的加工规模与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使格兰仕能够把加工制造环节的核心优势发挥到极至,成为其整合全球制造力资源、获得支配地位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