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秀
中国入世一年来产业界的状况深刻地印证了一句老话——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一年前一些忧心忡忡的产业今年过得很平稳,甚至过着从来没有过的幸福生活;一年前大大咧咧无所谓的一些产业却不断遇上张大嘴巴吃惊的事儿。
外商本土化竟如此执着
外商本土化之执着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外的连带影响莫过于汽车产业了。
一年来,以一汽、东风、上汽三大汽车集团为主的中国汽车制造业与世界几大汽车巨子开展了深度和广度均堪称空前的合作,新车型连连推出,收益连创新高,一举把最令人忧虑的中国汽车产业推上了少有的幸福时代。
这一年,汽车制造业第一次超出电子工业,成为拉动中国GDP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没想到,中国几代汽车人几十年的理想在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实现了!多年来用行政手段希望实现的中国汽车业的兼并重组,居然在这一年也借WTO、以狂风暴雨之势席卷了整个行业。
本来加入WTO,关税降了,壁垒渐渐拆除,是有利于进口的,这就意味着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产品拿到中国市场来卖都是一样的。
一年前,各方面最担心的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太幼稚,最为汽车业担心的是难以抵挡进口车的压力。为保护中国产业利益,防止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产品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国家经贸委特别设立了产业损害调查局,负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的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工作。该局选择的第一个服务对象就是汽车业,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着手建立汽车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可是近一年的跟踪监测显示,这一预警监测机制中的进口数量影响指数、进口价格影响指数、对国内的综合影响指数、产业损害预警计算指数、专家评估指数等5个指数,均处在绿灯区内。中国汽车业不但没有露出任何垮掉的迹象,而且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欣欣向荣。
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和利润可谓疯狂上升。统计资料显示,前10个月15户汽车行业国家重点企业共实现利润171.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9.2%;前10个月,中国生产汽车263.1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4.85%;轿车产量86.08万辆,同比增长48.63%。以上汽集团为例,上海大众预计今年的销量有可能突破29万辆,从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上海通用的产销量今年更是取得了惊人增长。1至10月销售92033辆,同比增长高达111%。
年底来临,已有预测说,今年我国汽车产量可望达到315万辆,远远超过去年233万辆的产量;轿车产量也有望突破110万辆,远远超过去年——而这一成绩是我们国家在“十五”规划中为2005年设定的目标!
汽车进口的压力没有体现出来,固然与暂时的进口配额限制有关,但汽车巨子们所表现出的本土化之执着显然决非因此而生的短期行为。长期研究WTO问题的专家、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史炜先生对记者说:2006年汽车预期的关税水平,跨国公司今天通过本土化就已经可以达到了。
汽车业的现实似乎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道理:备受保护的汽车企业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老练得多,它们的幸福似乎不见得非要等WTO来临的今年才该降临。
外商本土化之执着另一个让人吃惊的典型案例是家电业。家电业是中国最早市场化和最早引入国际竞争的行业,被认为是根本谈不上入世冲击的产业,家电业人士也本以为自家的入世演练和跨国对手的本土化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完成了。而一年的事实让人看到,来自日韩和欧洲的跨国家电巨头本土化的潜力似乎无穷无尽。六年前以长虹为首的中国家电企业联手降价一举击败洋货的漂亮战役,今年开始再次上演,只不过双方换了位置;家电企业最看重的各种市场排名里,前三甲已不光是中资品牌——称雄数年的中资家电巨头大有不引进跨国战略伙伴就生存不下去之忧。
经过数年本土化实践的外资家电巨头显然已经到了有能力实现价格本土化战略的阶段,一旦他们到了这种本土化程度,中资家电企业的危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去跟提供核心技术的同行拼价格显然输赢已有定局。
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外资企业本土化的成本已经不比我们高了。以前中资家电企业从经验看总以为在渠道销售方面的本土化障碍将使外资企业的成本很难降下来,但是随着国美、苏宁、三联、大中们的壮大,第三方售后服务公司赛维的出现,沃尔玛们的大举进入,分销和售后服务独立,可以说原来外资家电本土化的高成本障碍已经拆除了,大家现在在一个平台上。
入世元年由本土化引申出的意外,好戏还远在后头。
该来的狼没来
入世前大呼“狼来了”的三大行业——电信、金融服务、农业今年狼都没来,均在不安中安然度过。
今年国家保持了货币和金融的稳定性令各方均感欣然。
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全线飘红,其中吸引外资一项,据权威人士和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今年我国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已成定局,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第一大国”。这是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继续大幅“缩水”的背景下创造的业绩,昔日的引资大国美、英等国由于经济复苏缓慢等原因引资额急剧递减,尤其是美国从去年的1240亿美元锐减至400多亿美元。
这500亿美元外资大部分投进了中国的制造业,极少光顾电信、金融服务、农业领域,外资对于这些领域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观望态度。以银行业为例,世界主要银行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很多,到今年上半年已达到233家,涉及到并购层面的合作只限于极少的几家地方银行:汇丰银行入股上海银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投资深发展,国际金融公司、加拿大丰业银行入股南京和西安市商业银行。除了“南京爱立信事件”外,银行业尚未受到摸得着的压力。
在中国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面临价值重估的前提下,中国金融业的尴尬局面恐怕还将在不短的时期内持续。史炜先生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今年已经被推到了刀尖上。他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造还是挺快的,已经趟出了一条“理清债务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之路,但是因为背负着社会重担,在完成自身市场化过程中,借贷、资产关系很难像其他国家银行一样很快理顺。也因为这种负担,国外银行的金融衍生品种很多,中国商业银行却做不了。在我国就业人口远大于社会承载能力的情况下,经济运行不得不以减缓速度为代价。
中国电信业务被看成是一块肥肉,但除了AT&T在沪略有动作之外,还没有一家跨国电信商公开提出欲进入中国基础电信产业。这种意外首先归因于全球IT业的冬天,电信业价值极度萎缩,电信巨头们量力而行,扩张的脚步放缓。在史炜看来,还与中国电信市场的管理滞后有关,在监管体制、有效竞争市场的形成、电信法出台等方面,外资还在观望。
不过电信业是外松内紧,2002年,中国老百姓首次成了电信服务的上帝,装一部电话可以选择电信、网通、铁通、联通四家。史炜说他已经感觉到了中国电信业的风雨前兆。2003年可能是电信业并购、扩张、多种所有制重组市场的阶段,比如说已经有民营电信企业拿到了牌照。
农业问题是入世谈判中令中方最感压力之处,大家担心中方承诺的农产品进口配额会令本来积压严重的中国农产品吃不消,但是入世一年,令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先生也松了一口气的是,中国农业不但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冲击,反而还使顺差扩大。
有权威预测,外贸进出口总额今年有望达到并超过6000亿美元。外贸顺差前10个月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净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望由负转正。这其中农产品不但没拖后腿,还有贡献。关于农产品的意外开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两点偶然性原因:一是由于去年大豆的过度进口导致今年大豆进口下降幅度较大,二是由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粮食出口国遭灾减产,国际粮价上涨,不仅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反而为中国的玉米、小麦等提供了出口机会。
史炜先生则从标准化的角度为中国农产品提出了今后继续保持贸易顺差的机遇:中国农业过去感到的是封锁的压力,现在是标准化的压力。比如说周边的香港、新加坡等地,中国大陆本应是其最大的农产品供应者,但现在显然还不是,主要因为我们的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进口配额主要表现在粮食品种上,史炜说,如果我们的菜、奶大量出口的话,仍然可以保持贸易顺差。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去年在中国的采购额达100多亿美元,家乐福采购额达20多亿,今年它们在中国的采购额将分别上升到180亿和40亿左右,接近中国出口总额的10%,它们从中国采购的都是初级产品,要求都是标准化生产,采购价格很低,零售价要高很多,从中国采购也是这些跨国公司最大的盈利点。所以做标准化初级产品有很大的出口空间。
国有商业竟如此脆弱
入世元年,产业界版图上原本以为厮杀惨烈之处过上了暂时的平静生活;而原本排兵布阵、有把握可以抵挡一二的地方却刚一交火即连连失守,令人唏嘘不已。零售业即是典型一例。
入世一年,我国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的零售业面对序幕阶段的竞争表现出的脆弱,令长期监测零售业状况的史炜先生大感意外。今年在几次采购大会上,都是外资唱主角;今年人们看到,沃尔玛所到之处,中资零售业一片披靡。
从2001年的业绩看,中资零售商业本以为已经形成了自己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实力型个体。国家经贸委在入世这一年根据调查结果排出了2001年中国零售业的前二十名商业巨头: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北京华联超市公司、上海农工商超市、山东三联商社、北京国美电器、江苏苏果超市、百胜(中国)、上海锦江麦德龙、华润万佳、江苏苏宁电器、天津家世界、江苏文峰大世界、江苏五星电器、北京物美商城、北京京客隆、深圳新一佳超市、上海永乐电器、武汉中百集团、上海捷强便利。
这20强当中,国有控股企业占到一半左右,仅有两家外资企业入榜,即经营肯德基和必胜客的百胜中国公司、世界商业巨头麦德龙设在上海的锦江麦德龙。
这20家连锁企业销售总额比2000年增长43%,大大高于同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0.1%的增长率;连锁店铺数量比2000年增长了46.7%。20强之首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以140.6亿元销售额、1225家店铺的业绩,再度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和店铺数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26.3%和29%。位居二、三的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北京华联超市公司销售额分别达到85亿和80亿元。
去年曾有评论说,与2000年公布的首次排名相比,有16家当时入选前20名的企业此次仍在榜上,且前9名企业的排名位置变化不大,这表明中国已初步形成一批规模逐步扩大、经营比较稳定、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连锁企业。
今年上半年国家共批准了8家外资企业在中国新开28个门店,这个速度并不比去年快,但8家外资企业均为商业巨头,其中包括家乐福、欧尚、百安居等世界巨头和来自台湾的统一、香港的华润。同时,下半年继续批复了沃尔玛、麦德龙的新店计划。
沃尔玛、家乐福们今年的一大特点是由东部向中国的中西部扩展,光是沃尔玛到目前已开业和在建的店已达到了31家,在一些城市基本上是一进去,我们的国有商业巨头就败下阵来。
今年我们看到国有商业巨头们加紧扩张、合并重组,在不断的动作背后我们能够感到它们负重的压力,但是当上海联华扩张到1700家的时候马上出现控制管理问题。史炜认为这不是上海联华们自己的责任,与我们的市场秩序有关。对于业内的游击队,跨国零售商不怕,因为在全球布局之下它们可以堤外损失堤内补。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有商业巨头不但没有全球化这个平台,甚至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连锁零售品牌。
史炜认为,从前零售业拼的是资金实力,现在拼的是市场体制,拼供应链、采购链、分销链。在拼市场体制上,跨国巨头占了明显的上风,他们在全球化平台上可以进行内外贸混营。以跨国零售商采购杯子为例,因为可以拿到出口退税,制造商可以以很低的价格就出手,而国内的零售商就无法拿到这个价格。
再往深里说,就是国有企业体制的局限问题。以北京亚运村商圈的北辰购物中心为例,曾在北京业界排到前三的位置,今年日资华堂商场在亚运村商圈的开业一下子抢走了北辰的风光。据史炜的了解,华堂老板此前一直住在亚运村三年,摸清了这一带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习惯,并且通过接送此地的消费者去其他地区的华堂店购物,培养了顾客群。这种题外功夫显然国有商业企业做不到。
在我国入世承诺的开放时间表中,2003年商业服务业将取消所有地域、数量、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今年国内零售业的痛苦与明年的刀光剑影比起来简直还算不上苦,2003年必是以国有商业企业为主的中国零售业备受考验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