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投资增幅仍有望领先;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增强;地区特色经济增长点初步显现;各地区消费热点有差异,但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不大;各地区对外贸易差异较大,外商投资冷热不均;工业增长有一定差异,东部地区的增幅将继续保持领先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一直是我国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大部分省份与全国的结构相似系数都呈下降之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断减弱,合理的地区分工格局正在构建之中,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了多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开始显现。
2002年广东与香港设立粤港联席会议,提出了"大珠江三角洲"的概念,要改变过去20年来粤港前"店"后"厂"的关系,改变依赖香港来料加工的局面,进行全方位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方面,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召开联席会议,把"联动发展,共同繁荣"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已初步形成一个明显的分工合作局面,上海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而江苏、浙江成为加工制造中心,与上海形成一个互动的产业生态链。三方的合作更进一步发展到服务行业和其他领域,如提出在养老基金、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等方面的合作,建立跨区域行业联合会,建立覆盖长江三角洲的物流系统,建立企业个人资讯共享制度等等。
目前,跨区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热火朝天的展开。许多地区都在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要用基础设施将原先彼此相近的几个地区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区。如湖南长株潭的轻轨建设;珠海与深圳间、南通与上海间的跨海大桥建设;还有规划中的烟(台)大(连)的火车轮渡等等。这些建设项目说明不同地区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各地都在通过一体化来提升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唐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由于区位的优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软环境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原有经济实力雄厚,在全球化加速的趋势下,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二、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地区差距继续拉大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权威数字表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差距有扩大趋势。1979年至2001年,东部对全国GDP的贡献率为57.8%,中部为27.9%,而西部地区为14.3%。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份额总体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份额则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2年1至9月份,按西部大开发之后的东、中、西部划分,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分别为10.74%、9.68%和9.94%。其中经济增长高出10%的有17个地区,东部有天津(12.5%)、浙江(12.2%)、江苏(11.6%)、山东(11.5%)、福建(11%)、上海(10.6%)和广东(10.5%)7个省市;中部有山西(10.8%)、吉林(10.2%)、江西(10.1%)和黑龙江(10.1%)4个省;西部有青海(12.1%)、内蒙古(10.9%)、广西(10.8%)、四川(10.4%)、重庆(10.3%)和宁夏(10.2%)6个省、市、自治区。
2003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各大地带的增长还将有一定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原因在于:一、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世界的生产重心正在向中国转移。沿海地区由于当地配套生产能力齐备,各种配套条件完善,受益明显。二、城市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东部城市化进程明显快于中西部。三、中西部地区在信息获得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四、比较优势发挥不一。东部沿海诸省地理位置优越、商业意识发达、人口密度大、劳动力便宜,始终都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中西部各省,由于种种原因,比较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根据各地区的初步预测,预计2002年东部地区(不包括海南)经济增长为10.86%,2003年经济增幅为10.71%;中部地区2002年经济增长为9.43%,2003年经济增幅为9.26%;西部地区(不包括西藏)2002年经济增长为9.65%,2003年经济增幅为9.46%。2003年江苏、浙江、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将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增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产业同构现象依然存在
所谓产业结构"同构化"是指在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同构化"的表现之一是高附加值加工工业产品产量在区域上的分散化;表现之二是各地区产业结构上的高度相似性。
在我国产业结构出现"同构化"的同时,产业结构"低度化"现象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各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低、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等方面。
从深层次上讲,产业结构同构化形成的原因在于地区利益的存在。有了地区,就有了地区利益。地区利益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需要和满足。地区利益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政府已经取得了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地位,既有愿望也有能力去实现和维护地区利益。如果地区利益不能得到很好处理,产业同构现象将继续存在。
2002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资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一些地方前几年因忽视统一规划,争上机场建设项目,导致一些地方机场过密,客流量偏低,机场亏损严重,2001年全国143家机场中有127家亏损;物流中心的建设也存在同样问题,空置率高达60%;有的省工业园区要建800多个,导致乡乡镇镇遍地开花,形成了新的重复建设。目前看,这种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四、中心城市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增强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逐步向大中城市发展。2001年在全国所有建制市中,市区人口达400万以上的城市8个,占1.2%;200至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7个,占2.6%;100至200万人口的城市141个,占21.3%;50至100万人口的城市279个,占42%;20至50万人口的城市180个,占27%;20万以下的城市为37个,占5.6%。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农村也呈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态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迁移到城市。二是向以经济为纽带的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
目前,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全部地级城市(不包括辖县,下同)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高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0.2个百分点,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6.8%,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根据有关专家分析,西部地区非农人口比率每提高1%,就会使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面积只有全国十分之一左右的长江三角洲,目前创造了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珠江三角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3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72.2%,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正在加大。
五、地区特色经济增长点初步显现
近年来,西部地区注意加强农业基础,积极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农副产品,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走上了一条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新路子。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农牧产品已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如新疆的棉花、广西和云南的甘蔗、内蒙古和新疆的甜菜、云南和贵州的烟叶、西南地区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西北的苹果和葡萄、云南等地的花卉,还有西部地区中药材及民族药材的种植、畜牧业生产等。同时,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随着国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内假日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西部的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已成为西部各地的共识。
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最大受益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走在全国前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一些传统原材料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电子、生物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势头比较好,并逐步成为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的46%和34.6%,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苏南和浙北为腹地的IT制造业群落。北京利用独特的地理和科研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发挥了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六、西部投资增幅仍有望领先
分地区看,2002年前三季度,东、中、西投资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其中,东、中部投资分别增长22.9%和25.3%,西部投资增长25.2%B。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高于东部地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2002年国家财政资金落实到位情况比较好,但从目前情况看,非国有经济投资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从投资构成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即东部地区主要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而中西部地区投资仍然是国有经济为主(占比超过50%)。在2003年国际经济形势趋好,国内政策稳定的背景下,专家预期各地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非国有投资有望进一步活跃,但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目前投资领域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碍,估计非国有投资增幅不大可能突然攀高,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将继续执行,西部地区将继续享受政策上的优惠(投资方面),特别是几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上西部地区本身基数比较小,估计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幅仍有望领先东中部。
根据各地区的预测分析,预计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6.5%、16%和17.1%;预计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4.7%、14.9%和16.2%。
七、各地区物价涨幅差异较小
2002年以来,尽管经济增长逐季加快,但市场价格降势依旧,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下降0.7%,与上月比,9月份环比上涨1%。1至9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省(区、市)9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2%至2.5%之间。其中,降幅较大的地区有:重庆下降2.5%,北京下降1.9%,山西和广东分别下降1.4%,海南下降1.3%,浙江和四川下降1.2%。有8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地区是:青海上涨2.4%,内蒙上涨2.3%,上海上涨1.7%,天津和云南上涨1.2%。
由于近年来物流加速,各地市场商品齐全,价格与原产地的差异也比较小,因此,各地物价涨幅差异比较小。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其中,西部地区上涨幅度最高,但也仅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0.26、0.35个百分点,相差不大。根据各地区的预测,对各地预测值简单平均,预计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东、中、西部分别为-0.7%、-0.2%和0.1%;预计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东、中、西部分别为0.23%、0.39%和1%。
八、消费热点有差异,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不大
市场消费将总体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各地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别也不大。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正在向更多层次的方向变化。发展型消费正在发达地区兴起,逐步成为相当一部分富裕家庭消费的内容。如2002年以来,我国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增幅很高,这在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看,在发达地区,科技教育产品和服务、计算机、住宅及汽车、旅游及文化产品、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等正成为其主要的消费热点;而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传统消费仍是主流,新的消费热点并不明显。因此,尽管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别不会太大,但东部地区已开始呈现出领先趋势。
根据各地区的预测,预计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东、中、西部地区将分别增长11.14%、10.04%和9.33%;预计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11%、10.20%和10.30%,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不大。
九、对外贸易差异较大,外商投资冷热不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总体而言,东、中、西部对外贸易有以下不同:
1、进出口贸易总量差距大。2001年东部地区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高达92.2%,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的比重只有4.5%和3.3%。
2、对外贸易依存度差距明显。200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3.56%、6.98%、7.66%,差距明显。
统计显示,中国出口总额中一半以上是外资及合资企业贡献的,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集中于东部地区,因此,东中西三大地带外贸差别将继续存在。
当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都为中国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2003年美元贬值(微贬)的趋势可能会延续,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也将有利于中国的外贸出口,三大地带出口贸易都将随之保持一定的增长。东部外贸优势地位依然存在,西部地区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以前本身基数较小,因此出口贸易的增幅将超过东中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增长迅速。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达396亿美元,增长了22.6%。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去年同期增长33.36%;合同外资金额683.75亿美元,同比增长38.38%。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96家,合同外资金额8136.6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47.80亿美元。预计我国2003年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增势,但地区差别较大。由于体制、市场、基础等有一定的优势,沿海仍是核心区,是报酬递增的地区,而内地则是边缘区,报酬基本不变。沿海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体现出来,内地基本还处在调整阶段。出于资金回报率的考虑,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外资的主要吸纳地,但各地区增幅差距在缩小。
十、工业增长有一定差异,东部地区增幅继续领先
2002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总体形势好于预期。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同比提高1.9百分点。其中,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9%、12.5%和13.1%,呈稳步增长态势。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投资类产品、高技术类产品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型消费品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冶金和纺织等6大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B。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910亿元,同比增长2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五分之一。
汇总各地对工业增加值的预测,三大地带的工业增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东部地区增幅高于中、西部2个百分点左右,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其增幅开始超过中部地区。预计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1.3%和11.7%;预计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10.6%和11.5%。
各地区经济增长率预测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不包括海南) (不包括西藏)
2002年 10.86% 9.43% 9.65%
2003年 10.71% 9.26% 9.46%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2年 16.5% 16% 17.1%
2003年 14.7% 14.9% 16.2%
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预测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2年 -0.7% -0.2% 0.1%
2003年 0.23% 0.39% 1%
各地区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预测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2年 11.14% 10.04% 9.33%
2003年 11.11% 10.20% 10.30%
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预测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2年 13.6% 11.3% 11.7%
2003年 13.3% 10.6% 11.5%
汇总各地对工业增加值的预测,三大地带的工业增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东部地区增幅高于中、西部2个百分点左右,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其增幅开始超过中部地区
(上海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 上海证券报 阎娟荣 胡少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