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累积效应逐步释放,当前我国经济开始呈现政府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但作为一个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化解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将现实增长率提升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仍需倍加努力。2003年,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同时,继续加大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灵活性,并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内在动力,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景气
200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一、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在2003年迈开前进步伐。2003年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十六大"关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市场机制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成分的不断扩大,经济自主增长的"亮点"有望形成关联增长效应。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都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促进下,国有经济将增强活力。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务实政策将促进民营经济更趋活跃。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工程将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为2003年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首都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开发如火如荼。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正在从几大经济增长极圈向全国扩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国际化为2003年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加快对外投资和品牌国际化发展步伐,允许跨国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购并将为国有企业带来新的生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资源汇集地,外商将继续增加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当然,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影响消费者信心的进一步提升。二是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下降影响到2003年社会资金总供给规模的扩大。三是连续5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财政赤字规模较大,财政政策力度的调控空间缩小。另外,纵观全球,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总体上比今年乐观,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2003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只要国内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保持必要的国债投资建设规模,适当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顺势而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增长8%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7.4%。
二、新开工项目较快增长利于投资规模扩大,民间投资有望启动
由固定资产投资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决定,今年的新开工项目规模对2003年的投资增长有较大的惯性作用。根据"十五"计划安排,2003年将有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开工。同时,2003年民间投资对全社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将产生积极作用。从2002年合同利用外资额将增长30%左右的发展趋势判断,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可望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这对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十分有利。但是今年投资增长基数较高,将影响明年投资增幅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由房改制度变革引发的住宅需求集中释放效应逐步减弱,房地产投资超高速增长将转为常规快速增长。综合判断,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变,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将达到50900亿元,增长16%左右,比2002年增幅有所下降。
三、入世效应继续显现,外贸进出口增长快于世界贸易额增长
总体看,世界贸易整体环境明年好于今年。入世后我国的出口环境也能有所改善,出口配额额度增加,长期困扰我国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障碍得以部分消除。未来几年内,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入世也会改善我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出口增长将稳步提升。从进口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逐步降低,市场准入放宽,贸易壁垒减少,有利于进口加快增长。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企业进口的设备、物品以及原材料进口的增长也较快,将有利于明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进一步加快。由于外资企业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对国际惯例更加熟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在2003年继续存在。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最活跃因素。初步预计,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9.5%左右,增幅均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幅。
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农村市场难以启动
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力,也大大增强了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加快使城乡居民收入预期也有所改善,消费者信心指数二季度逐月回升,三季度保持历史高位。虽然房地产投资增幅将有所回落,但商品房销售超过10%的常规快速增长在我国还将持续多年。汽车进入家庭在近期将成为引导消费增长的新热点,汽车消费热潮在我国至少将持续10年以上。
但2003年消费需求增长仍面临农村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难题。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存在城高乡低的差距,但今年的差距比往年更大,消费品市场的直接反映是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6.8%,比城市低3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难和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难点。
总体上看,2003年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预计2003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率可达到10.3%左右,增速快于2002年1.5个百分点。
五、物价继续低水平运行,但物价涨幅由负转正
2002年以来,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虽有所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降幅2002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缩小,但2003年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业新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从具体商品价格走势对消费价格影响看,2003年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保持平稳,工业品价格稳中略降,服务类价格除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继续下降外,供水、供电、医疗服务价格将有所上升,教育收费基本保持稳定。根据社会总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和具体商品价格走势综合因素考虑,预计200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由负转正,微涨0.5%;商品零售价格下降幅度逐步缩小,全年零售价格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
六、工业增长保持强势,警惕经济增长粗放化重新抬头
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增长速度超过前4年。2002年工业增长的突出特点是发展均衡性增强。2003年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仍然保持对工业的强劲拉动,预计2003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接近33000亿元,实际增长9.7%。
生产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水平是反映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年我国传统工业部门生产增速加快,在看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由此引起的能源消耗水平随之上升的负面影响。从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变化(见表1)可以察觉,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又有重新抬头的迹象,必须引起警惕。我国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单纯增加产量、追求速度,而是增加品种、确保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煤炭、冶金、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行业与企业更要密切关注部分重点产品的供需情况,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高度警惕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和安全生产问题。
七、第三产业增速有所回升,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产业。200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仅增长6.6%,慢于GDP的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慢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见表2),与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差距之大为历年之最。在此背景下,今年在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就业压力却不减反增。去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0万,今年6月末人数已经增加到了730万左右,第三季度进一步增加到752万人。预计到今年底失业人员总量还会有所增加,但随着再就业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望控制在4.5%左右。
2002年中央召开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电视电话会议和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今年下半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各地都在落实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预计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望回升到7.4%,比2002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是2003年由于下岗人员都要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加上统计上采用抽样调查新方法等,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预计仍将有所上升。
八、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实行,财政支出方向有所调整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5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成效显著。2002年赤字、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3%和18%。国际经验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但考虑到2003年国际经济环境变数较多,国内自主性恢复还不稳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投资仍需要继续诱导等因素,明年仍然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预测仍将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但在国债投资方向上将作适当的调整,突出以下四个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2003年将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等投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继续做好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入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九、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加大
总体上,2003年货币政策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更趋向协调。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中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还有利于缓解目前通货紧缩的趋势。预测2003年广义货币M2余额将同比增长17%,狭义货币M1余额将同比增长16%,流通中现金M0将同比增长11%。建议中央银行适时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增加农村再贷款规模及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结构上为改进金融服务、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创造条件。抓紧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加快培育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严格监管下放松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还要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为改进金融服务提供必要的辅助设施。可以从财政增发国债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全国性再担保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独立信用评价体系。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储蓄向资本市场分流。要积极开拓股权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柜台交易市场等,是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重要渠道。积极发展各类货币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扩大消费信贷,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发掘消费需求的潜力。此外,在从严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效益好、确有偿还能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十、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最近5年,我国保持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充实和完善扩大内需政策的内涵,通过灵活调控国内需求来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可以说,我国通过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力度来应对国际环境不利影响的能力大大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的年内波幅落差由1998年的2.3个百分点(见表3),逐步缩小到1999年的1.8个百分点和2000年的1个百分点;2001年受世界经济突发事件影响波幅落差略为扩大至1.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小幅上升,季度增长率波幅落差进一步缩小到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季度增长率波动幅度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
2003年扩大内需仍然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针对2003年可能出现的投资回落趋向,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根据中央财力作了一定规模的投资预安排,并对消费、出口需求的变化密切关注。由于2002年平稳的基数和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增长率将围绕8%上下波幅波动,全年波幅可望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2003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之一] 明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增长8%左右
2002-12-09 04:39:04
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累积效应逐步释放,当前我国经济开始呈现政府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但作为一个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化解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将现实增长率提升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仍需倍加努力。2003年,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同时,继续加大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灵活性,并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内在动力,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景气
200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一、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在2003年迈开前进步伐。2003年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十六大"关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市场机制引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成分的不断扩大,经济自主增长的"亮点"有望形成关联增长效应。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都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促进下,国有经济将增强活力。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务实政策将促进民营经济更趋活跃。我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企业信息化工程将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为2003年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首都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开发如火如荼。新一轮城市开发热潮正在从几大经济增长极圈向全国扩散,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国际化为2003年的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将加快对外投资和品牌国际化发展步伐,允许跨国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购并将为国有企业带来新的生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资源汇集地,外商将继续增加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当然,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可能继续上升,影响消费者信心的进一步提升。二是证券市场投资者信心下降影响到2003年社会资金总供给规模的扩大。三是连续5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使财政赤字规模较大,财政政策力度的调控空间缩小。另外,纵观全球,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总体上比今年乐观,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2003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2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只要国内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保持必要的国债投资建设规模,适当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顺势而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增长8%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7.4%。
二、新开工项目较快增长利于投资规模扩大,民间投资有望启动
由固定资产投资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决定,今年的新开工项目规模对2003年的投资增长有较大的惯性作用。根据"十五"计划安排,2003年将有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开工。同时,2003年民间投资对全社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将产生积极作用。从2002年合同利用外资额将增长30%左右的发展趋势判断,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可望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这对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十分有利。但是今年投资增长基数较高,将影响明年投资增幅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由房改制度变革引发的住宅需求集中释放效应逐步减弱,房地产投资超高速增长将转为常规快速增长。综合判断,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变,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将达到50900亿元,增长16%左右,比2002年增幅有所下降。
三、入世效应继续显现,外贸进出口增长快于世界贸易额增长
总体看,世界贸易整体环境明年好于今年。入世后我国的出口环境也能有所改善,出口配额额度增加,长期困扰我国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障碍得以部分消除。未来几年内,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入世也会改善我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出口增长将稳步提升。从进口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逐步降低,市场准入放宽,贸易壁垒减少,有利于进口加快增长。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企业进口的设备、物品以及原材料进口的增长也较快,将有利于明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进一步加快。由于外资企业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对国际惯例更加熟悉,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在2003年继续存在。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最活跃因素。初步预计,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9.5%左右,增幅均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幅。
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农村市场难以启动
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消费需求扩张的主要支撑力,也大大增强了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加快使城乡居民收入预期也有所改善,消费者信心指数二季度逐月回升,三季度保持历史高位。虽然房地产投资增幅将有所回落,但商品房销售超过10%的常规快速增长在我国还将持续多年。汽车进入家庭在近期将成为引导消费增长的新热点,汽车消费热潮在我国至少将持续10年以上。
但2003年消费需求增长仍面临农村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难题。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存在城高乡低的差距,但今年的差距比往年更大,消费品市场的直接反映是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6.8%,比城市低3个百分点。农民增收难和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难点。
总体上看,2003年消费增长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预计2003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率可达到10.3%左右,增速快于2002年1.5个百分点。
五、物价继续低水平运行,但物价涨幅由负转正
2002年以来,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虽有所缓解,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降幅2002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缩小,但2003年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行业新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从具体商品价格走势对消费价格影响看,2003年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保持平稳,工业品价格稳中略降,服务类价格除政府定价的药品价格继续下降外,供水、供电、医疗服务价格将有所上升,教育收费基本保持稳定。根据社会总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和具体商品价格走势综合因素考虑,预计2003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由负转正,微涨0.5%;商品零售价格下降幅度逐步缩小,全年零售价格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
六、工业增长保持强势,警惕经济增长粗放化重新抬头
200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24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增长速度超过前4年。2002年工业增长的突出特点是发展均衡性增强。2003年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仍然保持对工业的强劲拉动,预计2003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接近33000亿元,实际增长9.7%。
生产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水平是反映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年我国传统工业部门生产增速加快,在看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由此引起的能源消耗水平随之上升的负面影响。从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变化(见表1)可以察觉,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又有重新抬头的迹象,必须引起警惕。我国工业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单纯增加产量、追求速度,而是增加品种、确保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煤炭、冶金、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行业与企业更要密切关注部分重点产品的供需情况,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高度警惕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和安全生产问题。
七、第三产业增速有所回升,但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第三产业是我国目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产业。200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仅增长6.6%,慢于GDP的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慢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见表2),与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差距之大为历年之最。在此背景下,今年在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就业压力却不减反增。去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0万,今年6月末人数已经增加到了730万左右,第三季度进一步增加到752万人。预计到今年底失业人员总量还会有所增加,但随着再就业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望控制在4.5%左右。
2002年中央召开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电视电话会议和中央再就业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今年下半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各地都在落实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预计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望回升到7.4%,比2002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是2003年由于下岗人员都要走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加上统计上采用抽样调查新方法等,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预计仍将有所上升。
八、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实行,财政支出方向有所调整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行5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成效显著。2002年赤字、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3%和18%。国际经验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但考虑到2003年国际经济环境变数较多,国内自主性恢复还不稳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投资仍需要继续诱导等因素,明年仍然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预测仍将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但在国债投资方向上将作适当的调整,突出以下四个方向:一是有利于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的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等。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消费条件的项目。2003年将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等投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是继续做好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三是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城乡低收入群众的支出。四是增加对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电子政务工程和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九、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加大
总体上,2003年货币政策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更趋向协调。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中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且还有利于缓解目前通货紧缩的趋势。预测2003年广义货币M2余额将同比增长17%,狭义货币M1余额将同比增长16%,流通中现金M0将同比增长11%。建议中央银行适时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增加农村再贷款规模及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结构上为改进金融服务、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创造条件。抓紧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加快培育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在严格监管下放松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还要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为改进金融服务提供必要的辅助设施。可以从财政增发国债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全国性再担保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独立信用评价体系。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储蓄向资本市场分流。要积极开拓股权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柜台交易市场等,是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的重要渠道。积极发展各类货币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扩大消费信贷,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发掘消费需求的潜力。此外,在从严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效益好、确有偿还能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
十、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最近5年,我国保持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充实和完善扩大内需政策的内涵,通过灵活调控国内需求来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可以说,我国通过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力度来应对国际环境不利影响的能力大大增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的年内波幅落差由1998年的2.3个百分点(见表3),逐步缩小到1999年的1.8个百分点和2000年的1个百分点;2001年受世界经济突发事件影响波幅落差略为扩大至1.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小幅上升,季度增长率波幅落差进一步缩小到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季度增长率波动幅度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
2003年扩大内需仍然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针对2003年可能出现的投资回落趋向,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根据中央财力作了一定规模的投资预安排,并对消费、出口需求的变化密切关注。由于2002年平稳的基数和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增长率将围绕8%上下波幅波动,全年波幅可望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表1 2000至2002年经济增长能耗水平比较
年份 GDP 能源生产总量 能源生产总量同 消耗能源(万吨)
(亿元) (万吨) 比增长率(%) /亿元GDP
2000年 89403.6 98833.66 1.1 1.1054
2001年 95933.3 106185.38 8.2 1.1068
2002年1~9月 71682.0 86407.65 13.3 1.2054
今年1至9月能源生产总量达到86407.65,万吨(见表1),增长13.3%,增速比2000年同期的1.2%和2001年同期的7.8%明显上升;生产每亿元GDP消耗能源,由2000年和2001年的1.1万吨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2万吨;生产每亿元GDP消耗电能,由2000年的1381万度和2001年的1603万度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640万度
表2 近3年我国二、三产业及GDP增长速度比较
单位:%
年份 GDP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年 8.0 9.6 7.8
2001年 7.3 8.7 7.4
2002年1-9月 7.9 10.0 6.6
2002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仅增长6.6%,慢于GDP的增长速度1.3个百分点,慢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3.4个百分点(见表2和下图),与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差距之大为历年之最
表3 1998至2002年季度经济增长率波动情况
年份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波幅落差
(%) (%) (%) (%) (百分点)
1998 7.2 6.8 7.6 9.1 2.3
1999 8.3 7.1 7.0 6.5 1.8
2000 8.1 8.3 8.2 7.3 1
2001 8.1 7.8 7.0 6.6 1.5
2002 7.6 8.0 8.1 (预计)7.8 0.5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的年内波幅落差由1998年的2.3个百分点(见表3和下图),逐步缩小到1999年的1.8个百分点和2000年的1个百分点;2001年受世界经济突发事件影响波幅落差略为扩大至1.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小幅上升,季度增长率波幅落差进一步缩小到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季度增长率波动幅度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
(上海证券报 国家信息中心 上海证券报 范剑平)
由于篇幅过长,请您察看正文下方的《相关链接》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