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如何突破
十六大后中国资本市场走向
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5大趋势
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思路,围绕着这些与中国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本刊特约有关权威人士就十六大之后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未来资本市场的走势、2003年经济预测等话题进行深入分析。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个战略性的转型:一是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二是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转型;三是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四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解读“小康”
□胡必亮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从理论上讲,江泽民所提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实际上指的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就是要全面地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江泽民没有直接使用现代化这个广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熟知的概念,而是继续沿用邓小平从我国古代借用来的“小康”这样一个概念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即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现代化探索。
从实践来看,江泽民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邓小平上个世纪70年代末关于“小康”建设计划的继续与发展。
根据邓小平的设想,中国实施改革开发政策之后的现代化道路大致应分三步走,即从贫穷走向温饱(第一步),从温饱走向小康(第二步),再进一步过渡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第三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的历史性任务。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不失时机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号召。由此可见,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也是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当然,从具体内容来看,当邓小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小康概念时,他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比如说,他曾于1984年明确提到:“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而在江泽民的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从经济方面来看,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从政治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更加完善;从意识形态来看,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等等。
从国际经验来看,江泽民所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上类似于国际社会所认同的比较富裕的社会。其经济上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整个国家总体上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GNP至少要达到3000美元;二是整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要降到30%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别的指标,如关于经济增长、经济规模及经济结构的指标;人口和劳动力指标;教育、卫生和环境指标;人民生活质量与政府作用的指标;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指标等等。
根据我的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个战略性的转型:一是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二是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转型;三是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四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全面的发展计划,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也涉及到民主政治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率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公平问题;不仅涉及到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问题,也涉及到人的现代化问题。这表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我们需要比以往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为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转型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在本世纪的头20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将得以改善;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民主制度将逐步地得以完善;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将全面地得到提高。
当然,要成功地实现这些目标是相当困难的。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我认为,中国在本世纪头20年应重点抓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世界性经济结构再一次大调整、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新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力争在较短时期内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全面地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是一种不失时机的正确选择。再经过20年的努力,我相信中国不仅在电信、计算机设备方面会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也将在世界上树立起软件大国和软件强国的牢固地位。而且,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全面实施电子政务计划,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政府的办事效率都会得以改善和提高,有利于直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是坚持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提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综合效率,特别是提高利用市场力量改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农业等的管理与效率。尽管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初步地建立起来了,但还必须使之深化,并要继续扩大其影响力。我们必须走真正的市场经济之路。特别是在对待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与农业问题上,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在市场化过程中仍然过分对这些行业实行保护,有可能重蹈巴西和墨西哥的覆辙。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建立起有活力和效率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我国政府在世界各政府中的竞争力。这一方面涉及到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问题,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人才问题。我们既要改革目前的政府体制,更要改革政府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将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各政府部门来。
四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一体化过程,力争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我们在贸易方面做得不错,但须在金融、技术等方面快速跟进。否则,我们将失掉很多机会。
邓小平曾经十分清醒将我国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看成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即使到2020年实现了江泽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认为也只是达到了现代化的中期目标而已。要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既要有远大理想,更要有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踏实的工作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