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股市的表现,恐怕让众多依靠“政策市”惯性思维操作的行家们都跌破了眼镜。万众瞩目的十六大,还有管理层煞费苦心地选择在会议前夕出台包括引入外资的QFII等政策举措,都丝毫未能发挥刺激股市的利好作用。市场的表现可以说正好背道而驰,大盘从近1600点一路下行到击穿1400点的心理关口,市场上到处弥漫着悲观彷徨的气氛。一些无法相信十六大政策市神话破灭的人,甚至还颇堂吉诃德式地把种种阴谋论观点又翻了出来,对臆想中的敌人大加挞伐。
近期股市出现重大调整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恐怕还是在于被正式提下日程的国有资产改制,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人们对股市的预期乃至股市的游戏规则。
众所周知,过去十余年中国股市的运作在很多地方表现出一个扭曲的证券市场制度结构:在这里,证券市场的融资或“圈钱”功能被片面强调;市场上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掠夺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此同时,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也遍地丛生。但是,令人困惑的是,伴随着这些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力的现象的,是投资者仍然愿意购买股票,是中国证券市场规模的迅速发展壮大。从表面来看,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因为投资者购买股并不是强迫的,而是为了追逐利益;如果不能实现利益,投资者不是傻子,他不可能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面持续上当。
这里的游戏奥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落在国有资产这块大蛋糕上。以前,国有资产在名义上最终属于全民所有,但由国务院负责统一管理,这一点很少异议。但是,所有权不仅在法理上可以分解为管理经营权、受益权、处置权等具体权项并交由不同的人行使,而且事实上国有资产名义上的所有人和统一管理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实际的控制人甚至受益人。换言之,国有资产实际上控制在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主管、国企管理层等诸多利益主体所组成的庞大管理团体手中。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倒有些像是千手千眼观音,虽然名义上每只手上握的资产都是属于观音的,但具体资产到底该握在哪一只手上或者要如何换手,恐怕是一个谁也说不太清的过程。因为国务院的两只手虽然比其他诸多手们要强壮一些,但却无法握住所有的资产;国务院的两只眼也无法看住其他的手眼之间的各种小动作。而股市恰好在某种程序上成为观音的诸多之间交易资产的一个渠道,虽然我们常说这不过是国有资产从一个口袋转到另一个口袋,但事实上资产具体转出哪个口袋、转入哪个口袋和落到谁的控制之中,对于参与交易的当事人都具有相当实质性的经济意义。不独如此,资产移转过程中的诸多损耗,其实恐怕也是中小投资者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来源。这恐怕才能解释为什么中小投资者愿意继续购买股票以保持自己参与游戏的权利。
但现在看来,国家一方面已经意识到目前这种职责不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诸多弊病,一方面也是基于隐性的国家或有债务和财政支付能力方面的,中央政府已经决心要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这一点在十六大报告中也得到了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国家是采取国有股减持好、还是直接向民营或外资企业亦或国企职工管理层售让国有资产也好,无论哪一种方式无疑都是对目前游戏的大规模洗牌。不仅新的游戏规则即将浮出水面,而且存在以更加合算的方式参与游戏的重大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期望投资者继续愿意支付高昂的代价玩老一套的把戏呢?>>因此,目前证券市场改革的关键在于,即将出台的国有资产改制举措要能够最大可能地体现公平,而不是仅仅成为少数利益团体的“最后盛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但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全民几十年的劳动财富累积起巨额存量资产,任何涉及国有存量资产“减持”或“分配”的举措,都应该也必须充分注重和体现公平。
要做到公平“减持”或“分配”国有存量资产,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相对中立机构来秉公实施和监督整个“减持”或“分配”过程,否则很难避免占据有利地位的利益集团和内部人将整个过程衍变成一场“监守自盗”和掠夺弱势集团的最后暴富机会,而这正是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重大教训。若在具有公信力的中立机构这一条件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另一个较好的弥补措施就是对整个“减持”或“分配”充分实行公开原则,通过信息披露和舆论监督进行补正。也就是说,完全可以将证券法上的强制性披露机制引入国有资产管理,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各国有企业(不论是否是上市企业)将其国有资产“减持”和“分配”交易的情况对公众进行披露。这一点法理上也是完全站得住的,因为全民毕竟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人,完全有理由要求享有类似于“股东知情权”那样的知情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