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封面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肖晖
●插图:邝飚
张海:“入世后并购第一案”的操盘手
2002年1月15日下午,广东健力宝集团在三水市健力宝山庄举行了股权转让签约仪式,三水市市长李贻伟正式宣布:将健力宝集团80%国有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这一被媒体称为“入世后并购第一案”的转让中亮相的张海自此成了2002年媒体不断追踪的资本市场焦点人物。
看经历,人们发现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事件,张海的真实面目非常模糊。看身份,张海至少担任着十来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东方时代投资公司董事长;中国高科董事长(2001年11月辞职);方正科技董事;香港康达控股董事长;香港慧德基金董事局主席;浙江国投副董事长;广东健力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等等,这还仅仅是张海直接出面的公司。从张海系2000年正式涉足国内资本市场至今,卷入其中的公司近50家。在资本市场上可谓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有人说他是“企业屠夫”,有人称其为“资本猎人”。他自己一直说他从来不用印制名片,一方面因为其身份随时都可能改变,另一方面更因为其身份太多,不知道从何印起。
越是神秘,越是让人追究起来欲罢不能。
仰融:流年不利的“国际市场融资专家”
2001年,上了中国福布斯富豪榜的仰融不仅在中国光环四射,而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也声名赫赫。
然而时隔一年,2002年10月23日,传闻缠身的仰融终于东窗事发。申华控股一纸公告:公司于10月21日接到辽宁省公安厅通知,公司董事长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辽宁省检察院批准逮捕。至于仰融到底犯了什么罪,目前尚无法得到准确结论。
但从一开始,仰融这个金融人士就是有争议的。1992年沈阳金杯上市时,仰融担任常务董事;到1993年年报,仰融的名字消失了,4600万股的套现就发生在此期间,仰融获得了5亿元的收益,这正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而后,这位上海华晨集团董事长、金杯客车董事长、在美国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晨控股董事长,在去年的《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市场融资专家之一。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舞出了一个复杂的“华晨系”,建立起自己的“仰融系”,被称为“迷宫”。
46岁的仰融马年流年不利。今年初以来,仰融开始逐步走入事业的低潮,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6月份即从媒体视野“消失”,据说活动于中国香港地区和美国之间,为华晨系产权归属做最后的搏击。据透露,身在美国洛杉矶的仰融接受了境外媒体采访,解释资金运作真相,而最终下达的逮捕令则彻底将仰融打入深渊。
顾雏军:善玩资本的制冷技术专家
过去熟悉顾雏军的人并不多,但是去年年底他却突然名声大振。当然并非是因为他以近20亿的身家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第20名,而是因为他以个人身份收购了著名的家电企业科龙公司。顾雏军一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顾雏军出生于扬州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三年。在天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他开始研究开发不含氟里昂的环保型制冷剂,并先后在英国和天津设立生产制冷剂的企业,顾把英国第三大超市连锁企业的空调制冷剂全部换成自己的产品,该公司则把每年省下电费的10%支付给顾雏军。2001年10月,顾雏军通过“顺德格林柯尔”收购了国内最大的空调制造商之一的“科龙电器”20.64%的股份。
但凡公众人物,便一定是争议颇多。早在1989年,他的顾氏循环理论就被人直斥为骗人的东西。他收购科龙的行为再度引起人们的质疑,而且这种质疑很快演变成对顾雏军本人的攻击,顾雏军的身影频频暴露在传媒的聚光灯下。在收购了科龙不到一年的时间中,顾雏军的成绩就已经开始显现,从2001年亏损15个亿,到今年中报实现盈利1.12亿。10月28日,ST科龙公布2002年第三季度报告,1~9月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季报公布当天,ST科龙涨停。10月29日,顾雏军特意到北京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针对科龙重组与发展模式的研讨会。对于科龙的重组成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历时一个月调研并写出了长达14页的报告。
众人眼中,顾雏军的身份不仅仅是制冷技术专家,他的另一项专长更引人瞩目,有人称之为“财技”,也有人称他为“资本专家”或“玩家”。
杨斌:最具黑色幽默的商业领袖
即便是好莱坞最富有想象力的大师斯皮尔伯格,面对如此富有戏剧性的现实,都未免心生慨叹—原欧亚农业主席杨斌,从内地财富黑马到忽然变身为朝鲜新义州特首再到被中国警方传讯,前后仅11天。
作为一位标志性商业领袖,杨斌充当主角的这场大戏在将要达到高潮时落下了大幕。
我们今天再来回看杨斌“神奇”的发家史—5岁成了孤儿;靠年迈的奶奶抚养成人;18岁考进海军第二炮兵学院;25岁去荷兰留学;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靠勤工俭学攒下的一万多美元,两年内做大生意,资产达到2000万美金;1990年在荷兰创立欧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992年底第二次创业,投资农业;1994年回国,在沈阳对现代农业大规模投资,建立荷兰村。2001年以70亿元人民币身家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第二富豪……
去年7月以每股1.48港元在香港上市的欧亚农业,以生态农业以及经济作物兰花种植和贸易而闻名,曾获国外投资银行誉为“高增长、高效率”的明星民企股,在去年的民企股热潮中受到基金和散户追捧。然而今年10月7日,香港媒体引述了一封发自“中国证监会函香港证监会”信件的英文译本,指出两年前欧亚农业上市时的三年营业额高达21亿元人民币,跟国家税务局手上不足1亿元的记录大有出入,怀疑欧亚涉嫌做假帐或逃税。中国证监会的指控还包括欧亚农业涉嫌非法改变土地用途,约2亿元资产被离奇调走,怀疑33万元税款被隐瞒及拖欠1400万元税款,以及涉嫌提供假文件及伪造验资报告等共6项。
海外媒体估计,欧亚农业在过去4年虚增收入达20倍。市场人士惊呼,欧亚农业是“中国安然”。当人们发现中国欧亚农业与美国安然公司的审计师均来自大名鼎鼎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时候,这一事件本身似乎又添上—层黑色幽默的意味。
刘姝威:600字粉碎一个神话
2002年初的诸多新闻人物中,一位充满悲情神色的女学者刘姝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是这位深藏科研大院,看似弱不禁风的中年女性,用一篇不足600字的短文,把曾经创造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绩优神话的蓝田股份拉下了马,这件事本身就象是另一个神话。
被称作“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的蓝田股份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一只老牌绩优股,熟悉湖北、了解蓝田股份的人称:蓝田厉害,惹不起,不能动。可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
刘姝威对蓝田招股说明书以及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等公开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的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于是,她撰写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小小一篇文章竟然激起了千层巨浪,不仅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研究人员尝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苦果,也让她迅速被媒体捧为金融界的知名人物。
此事最终以刘姝威的胜利而告终。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态”;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张五常:被爆炒成明星的经济学家
2002年4月1日,西南财经大学的“愚人节”成了“张五常节”。64岁的张五常和夫人登上了“西财”的“名流讲坛”。前排的学生一拥而上,企望获得一个签名。在几乎留不出一点缝隙的礼堂里,后面的学生挤不上来,就同声高喊:“张五常!张五常!张五常!”
央视《经济半小时》主持人曲向东感叹:“这情形我们只能在大牌娱乐明星的演唱会上才能见到,张五常太热了,简直就是一颗学术明星。”
上世纪80年代,借着《卖桔者言》的非凡传播力,张五常的声名始播于内地。而后,两度晤见中央领导人,并向中国高层领导推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等人。张在中国内地的声名很快超越了学术圈。
在经过了1989年后长达4年的销声匿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学消息报》开始连篇累牍地刊登张五常的文章,张的名声又重新渐起于内地。
登峰造极的“张五常热”最终出现在2002年。起因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夏业良在报纸上发表《对张五常热的冷思考》一文,国内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张五常的大争论。令批评者始料不及的是,因为争论,主观愿望是要给“张五常热”降温,而客观效果却是给其“增温”。张五常的三本经济学散文集由内地数家出版社陆续出版,再加上《经济解释》在众多大学网站上的张贴,使得“张五常热”持续升温,令张五常成为继吴敬琏之后又一位大出风头的经济学术界“红人”。
无论谁对谁错,吴敬琏也好,张五常也好,经济学家成了明星似的人物,也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许是中国学术界一种新面貌的体现。
刘晓庆:引发中国查税风暴的是非女人
任谁也想象不到,2002年中国查税风暴竟由一位过气电影明星所引发。
作为一个是非不断的中国影后,息影多年的刘晓庆在2002年再一次成为新闻焦点:在一桩税案中,她涉嫌偷税1000万元人民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调查的深入,这桩税案的戏剧性超过了她曾经主演的任何一部电影,因此备受关注。
有着将近30年演艺生涯的刘晓庆,早早因为纳税问题成为人们的谈资。如今再度被翻出来,被认为是中央高层强调加强对富人的税收监管的一个标志。“如果把刘晓庆被捕的背景放大,那么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信号,就是政府希望加大力度缩小贫富的差距。运用的工具就是税收。”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副主任刘桓教授说。
报载,“杀鸡儆猴”迅速产生了效果。刘出事后没多久,北京的3200户外企代表处通过自查,补缴个人所得税超过6000万元。而各地演艺明星们纷纷纳税的消息,更如同“洗清自己”一样出现在媒体上。
陈琳:受大众审查的“海归派”人物
2002年5月15日,山东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报道了同一则新闻:哈佛博士陈琳从山东外事翻译学院院长手中接过常务院长的聘书,成为我国第一个年薪百万的大学校长。报道称,陈琳博士原籍中国福建,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个从有“总统摇篮”之称的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华人,是进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惟一华人经济学家。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对山东外事翻译学院的惊人之举表示叹服。
然而没过多久,形势突然发生逆转—有人对陈的身份提出怀疑。全国众多媒体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话题也由年薪转至“海归派”学者身份的真伪。此风波中陈琳似有故弄玄虚之嫌,偏偏配合了媒体在炒作上的欲罢不能,使新闻一再推向高潮,甚至引出了“谁来审查‘海归派'学者的资历”的严肃“课题”。闹剧最终以记者查验出陈琳自述简历中的真真假假而告终。风波中,山东外事翻译学院、陈琳和大众媒体各得其所,可谓之实现三赢,也出尽风头。
很难说此风波究竟有没有给“海归派”学者带来什么麻烦,但值得一提的是,借质疑陈琳哈佛博士学位的真假的新闻锋芒,国内媒体后来又挑起了假MBA话题,目标直指各类合作办学的教育机构。一时间调查四起,MBA教育风声鹤唳—按说,这都与陈琳事件有一定关系。
李经纬:走向一个时代终结的悬念
有张海未必就一定有李经纬,虽然张海2002年的风头在一定程度上是拿了李的破败来衬托的—李经纬成为2002年的经济焦点实际更在于他是李经纬。李经纬一手创立健力宝,以中国民族品牌企业的典范而风云18年。按中国现今的思维逻辑,他早该出事了。换一句话说,也正因为他出事比人们预料的晚,才成全了张海。
2002年10月13日,已经退出管理层的健力宝元老李经纬终于以问题人物进入公众视线—他因“涉嫌贪污”被罢免人大代表资格,而“贪污”的内容是“大量转移了健力宝的国有资产”。10月16日,国内主要媒体都刊载了李经纬麾下数名老臣相继被“双规”的消息。
李经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特例,有太多因素共同起作用造就了这个特例。正因为这种特例,李经纬的出事也成了媒体的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话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李的问题会大到什么程度?还会牵扯出什么别的问题出来?或许有许多人在等这个结果,当然也更有很多人希望没有什么结果。李经纬毕竟不是刘晓庆,虽然事态的发展对他们俩来说都还未知,但不同的是,李经纬无论如何都将会是一个悬念,而刘晓庆则充其量还只能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
朱小华:被查处的最高级金融官员
2002年10月10日,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由于其在1996年赴香港担任光大一把手之前,曾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因而被认为是建国以来被查处的最高级金融官员。
朱小华作为焦点人物的特殊,显然与他的绝对官职和绝对罪过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朱小华特殊的理由在于人们向来对中国金融黑幕讳莫如深,朱终于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涉及这个黑幕的话题。业内人士指出,朱案只是中国金融业近年来众多曲折事端中的一个典型,除了位高权重的朱小华和王雪冰;在各级银行分行长、支行长以及金融机构总经理中,过失或犯罪落马者可谓不计其数。中国政府今年初在金融界中进行大规模“换血”工作,表面上是为了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的安排,但同时也是整顿金融界腐败现象的先兆。朱小华被判刑,对金融界来说有“杀一儆百”的作用。
至于人们道听途说的其他敏感内幕,如果也将之列为理由之一,则朱小华就显得更焦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