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电(记者殷耀、柴海亮)内蒙古自治区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在6年时间内投资上亿元实施生态移民65万人,从根本上解决人、畜活动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破坏,并使这些移民尽快脱贫。
近十多年来,内蒙古草原由于天气干旱和牲畜超载过牧,生态恶化严重,许多牧民的原住地严重缺水、缺草。近几年,中国政府开始在内蒙古草原大规模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 这些牧民迁移到水草条件较好的地区。近3年来已有超过3万多人成功实施迁移。
兴建新的移民绿洲、集中安置从生态脆弱区迁出的牧民,使原居住地的生态得以休养生息,牧民的原住地实行了严格的禁牧措施,并进行飞播或人工种草等生态治理措施。
著名蒙古学专家色音说:“草原生态移民,其实就是新的‘逐水草而居’,牧民和他的牲畜天生只能依靠水草而活着。”但现代“逐水草而居”,绝非传统游牧生产方式的回归。牧民们依旧过着定居生活,但不会对移民绿洲的生态造成破坏,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科技含量高,对生态破坏小的生态畜牧业。
在新建的移民居住地,为维护移民点的生态,移民点的养殖业一律实施舍饲禁牧,并大力实施人工种植饲草料,实行生态畜牧业,这会对牧民的短期利益造成影响。
由于没有充足的饲草料,在开始实行生态畜牧业的一二年内,牲畜头数会下降。但在政府的扶持下,牧民进行适度的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地的改良,两年之后产草量会比以前大幅度增加。此外,政府通过帮助牧民进行牲畜改良,引导牧民加快牲畜出栏周转等措施来帮助牧民增收。
实施生态畜牧业后,内蒙古将广泛推行“北繁南育”工程。即在北部草原地区繁殖仔畜,然后引导和组织农牧民贩运到南部农区进行繁殖。因为农区有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和陈粮,可作为饲料。
牛羊也将改变“生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同时,内蒙古政府出台的改革措施还要求牧民尽快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这意味着延续了千百年的靠天养畜、追求头数的传统畜牧业经济将被完全摒弃。
内蒙古现有380万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生态恶劣的地区。
在过去几年中,内蒙古的生态扶贫移民已有了成功实践。阿拉善左旗嘉尔嘎勒赛汉镇建成一个大型人工移民绿洲,现已安置移民7000多人。这些在原住地人均收入都不足1500元的牧民家庭,通过引用黄河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舍饲养殖业,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实现了整体脱贫。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2月02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