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河北清河相传是梁山好汉武松的故乡,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内陆小县,这里既不养羊,也不产羊绒,但是却发展成了中国的“羊绒之都”,“羊绒之都”这样的桂冠为何降落在这样一个既不靠山、也不靠海,可以说是资源几乎处于零状态的小县呢?我们今天关注的话题就是县域经济如何走出“零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参与话题讨论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先生。
去过清河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对比,虽说这里的自然资源不太理想,但便利的交通和当地政府所营造的投资软环境却吸引着一些中外羊绒企业巨头,前不久,这些巨头们再一次将目光锁定在清河每年一度的国际羊绒节,寻找自己的发展商机。
在河北清河的第九届国际羊绒节展会上,记者看到三力集团的董事长康纪芳,当时正忙于接待尼泊尔的商务参赞,这位商务参赞是专程赶来与康纪芳商谈关于三力集团研制生产的羊绒戒指巾出口的问题。据康纪芳介绍,近几年像这样慕名而来要求合作的客商越来越多,合作范围也越来越广。和三力集团合作了已经三年的德国籍威廉·李博工程师告诉记者说,他主要是给三力集团提供纺织设备和技术。
德国工程师威廉·李博:我非常喜欢这里,因为这里不但有优惠的政策吸引着和我一样的客人,而且这里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投资环境,使得我们双方合作起来非常愉快。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河之所以吸引众多外商,倍受到世界的关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各级政府所创造的投资环境。
河北省省长钮茂生:对这些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特色品种我们加以扶持,一个是政策倾斜,一个是投资增加,在人力、物力、才力上给予支持,比如我们的贴息贷款,给它放宽政策减少我们省内能做主的一些税费,这样的话,扶持他们加快发展。
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如今,河北清河已是名扬天下的世界羊绒加工和集散中心,这里有这样一组数字来证明清河县“羊绒之都”称号的当之无愧,全县33万人中就有10万人从事羊绒加工,有羊绒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销售各类毛绒1.2万件,占全国总量的70%,世界总量的40%。清河县羊绒产业创造多项全国第一:第一个研制超薄羊绒内衣;第一个解决羊绒衫起球、缩水世界性难题;第一个生产出羊绒戒指巾。
主持人:河北清河县既不养羊,也不产绒,可当地的羊绒产业却占到了当地的主体,羊绒收入已占到全县收入的70%。
副播:其实,就全国范围来说,像河北清河这样的零资源地区还有不少,浙江省就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地方。但据了解,目前浙江省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零资源”区域块状特色经济300多个,像永清的低压电器、永嘉的钮扣、永康的圆珠笔等等,都是这样的特色经济区块,这些农民创造的专业化区域已成为推动浙江省农村工业化的支点。
主持人:不养羊的清河成了羊绒之都,不产毛皮的浙江海宁则成为全国著名的皮革集散地了。那么这样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或者我们称之为零资源的地区,他们既没有市场资源也没有原材料的资源,可是他们在市场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是不是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要重新理解和认识呢?
陈淮:应该说你刚才提到的清河这个地方他们恰好是最大限度的开拓了市场资源,如果说在自然属性的资源上,除了一些具有垄断意义和旅游性资源之外,其它自然资源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贸的,全部都是可贸性的资源,可以贸易、可以交易、可以流动的,跨地区流动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建设全面小康,这些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分工,实际上你刚才讲到这些的一些所谓零资源产地实际上都是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一个符合规矩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仅是清河和浙江,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而且是整个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在很多国家都反复重复过的现象。
主持人:也有人认为,在河北清河这个地区之所以能够很快的兴盛起以羊绒产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是因为当地在扶持羊绒产业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投资软环境,那么投资软环境是不是也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新资源?
陈淮:我想毫无疑问当地的市场软环境对这个市场培育应该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特别想强调,别把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过分夸大,我们一方面市场的力量是造就这个分工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而且市场的参与者不断发展壮大;而另一方面,确确实实一个区域经济所参与的分工范围,已经从一个县走到一个省,一个省走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甚至走向世界了,那么这个地方的环境中,一定有某些符合市场机制发展需求的特殊制度条件,这个制度条件我想应该是两方面:一个是大家相互约定的游戏规则我们管它叫市场经济秩序也好,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好,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个方面政府行为能够及时的对市场不规范行为进行调整、进行引导,并不仅仅是放开搞活就是好的软环境。
主持人:前不久,记者在清河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清河人不断创新的理念,看到了他们在做大做强羊绒产业的探索与希望。
以个体经营发展起来的清河羊绒产业,正在经历着从个体业主到现代企业经营者转变的过程,如今一批企业已进入了扩大企业规模、上水平的新阶段,东高集团董事长宋永恒就是其中的一位企业代表,他告诉记者,1984年,他开始组织农民采购羊绒搞起了企业。
东高集团董事长宋永恒:我搞企业都快20年了,一开始,把一帮农民组织起来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发展,企业初期遇到的困难还真不少。现在企业有1800多职工,所以说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现在又面临新问题,规模经济的问题,假如规模太小,可能在世界羊绒舞台上将会处于弱势。
说起这个以羊绒产业起家的宋永恒还真有点故事可讲,三年前国内播放了一部叫《沃土》的电视剧,剧中主人公的的原形就是宋永恒,至今,《沃土》的剧照还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他的办公室里,这也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写照。宋永恒1984年搞羊绒初加工时,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0年奋斗,到1993年他已成为拥有近亿元资产的个体老板,就在这一年,他联合57家个体私营小企业,第一个在全县搞起了羊绒深加工。而如今在扩大企业规模时,他又遇到了新问题。
河北省东高集团董事长宋永恒:作为羊绒纺织企业,它面对的是国际市场,而且都是发达国家。有些先进的设备,咱们国家不能生产,都是用他们国家的,所以说就需要集中的来投资,在这方面,就感觉到遇到一些问题。
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给企业带来挑战时,政府则伸出这只有形的手给企业以扶持和帮助。
河北省清河县副县长吕志成:我们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协助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银企联系,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困难。成立了“软环境投资中心”,直接查处对企业的乱收费,另外,我们也积极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要巩固清河在中国羊绒霸主的地位,就必须在羊绒深加工上做文章,为了书写好这篇文章,当地政府一方面积极引导县内企业扩大规模,积极发展羊绒深加工,一方面走开放之路,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羊绒制品规模企业到清河投资兴业。为了打造羊绒产业大发展的平台,两年前,规划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羊绒科技圆,出台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对投资规模大、科技水平高的县内外企业给予包括零地价在内的各项优惠。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以来,该县已到位外资400万美元,内资1.5亿元。新上马的羊绒深加工项目35个,总投资7.4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就有11个。
主持人:清河地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迅速的成长起了以羊绒产业为主的这样一个区域经济,那么现在有观点就认为,像这个地区很快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当地政府就应当重点的对羊颈产业进行扶持,比如说在金融方面,您对这个观点怎么看?
陈淮:当地政府对这个羊绒产业进行扶持、爱护,我想这是必然的一个政府行为。但是政府的支持并不表现在金融上的支持,清河的羊绒产业发展本身就是在市场的力量下,自发发展起来的,他将来的成长壮大也将依靠市场的力量,绝不可能靠政府的扶持来使自己强壮,相反我倒认为政府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绝不要参与到企业的金融活动中去,绝不要在金融上投过多的承担风险。其中有些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提供的,政府主要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政府如果去动员金融资本相对应的商户和企业生产厂家融资,实际上政府已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了,对这个市场发展其实并不是有利的。
主持人:那样的话,可能不仅是政府,可能整个市场发展都要面临很大的风险?
陈淮:我再举个例子说,如果我们在保护动物中,这个动物在某一个生存环节比如说繁殖或者养育后代过程中,必须依靠人的帮助才能够继续繁殖和繁衍,这个物种肯定保存不下来,必须在每一个环节完全可以经受自然界的历练的群体和个体程度发展壮大。
主持人:才能变得更加强壮,像清河这样的零资源或者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还有不少,对于这些地区今后的经济发展,您觉得他们应当关注些什么方面的问题呢?
陈淮:最大的关注还是市场和需求,就正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扩大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这些都是和新市场变化需求联系在一块儿的,不论是现在已成格局,已成支局的,像清河或者海宁其它地方的市场、产业基础还是待发展的地区,谁先掌握了市场的先机、掌握了需求,实际上谁就先掌握了机会。清河实际上不过是先看到了羊绒交易这么一个巨大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我想今后这种发展过程中,这种机会还是非常多的,我也特别想说这样的区域发展不是没有教训的,包括发达国家也是一样。七十年代初期,日本也作为一个零资源国家,它既没有能源,没有石油和煤炭,又没有铝矾土,但是它两年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铝加工基地,就是电解铝,但是石油危机一来,显然这个成本是它这个产业所不能承受的,冲击非常大。
主持人:过去我们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河北清河却走出了一条零资源地区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我国像清河这样的零资源困乏的地方还有不少,他们今后发展依靠什么,我想他们应该依靠的是紧抓市场需求,从市场上发掘,一定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