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
记者单继林青岛报道 “在渐进式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特别是改革触及到体制深层矛盾时,必须要有突进的阶段,下决心突破客观存在的种种体制性障碍,改革才会有崭新的进展。我国改革还存在着四大不平衡。”日前在青岛举行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2年会 上,会长高尚全教授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当前的改革正在寻求新的突破。
高尚全说,目前我们的改革尚存在四大不平衡。
一是改革滞后于开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是在国内市场开放尚不充分,市场制度远未完善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国内外体制方面的差异以及经济技术实力、管理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构成了对国内改革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蕴涵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是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当前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框架,但相对于微观领域的重大变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宏观领域的改革还显滞后。特别是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财税与金融体制依然不能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
三是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我国改革的初始进程是以企业为中心展开的。政府作为改革的推动者,如何根据改革的进展实现职能上的转变,始终是建立新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政府改革滞后,不仅直接制约了国企改革的推进,而且难以理顺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与市场急需的统一法治环境之间的矛盾、计划经济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运行的矛盾,构成了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障碍,割断和阻塞了经济总循环的畅通,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改革在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在这个意义上,单纯的经济改革不可能不涉及政治层面。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现实利益格局乃至权力架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不改变政治改革滞后的状况,进一步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制约。在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改革所涉及的范围,整合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客观上要求广泛的社会参与,没有相应的政治制度安排,经济改革就难以深化。
高尚全分析当前的情况说,由于新体制主要是在传统体制周围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传统体制最核心的部位刚刚有所触动,在少数扼制全局的领域,经济运行仍处于“模拟市场经济”探索阶段中。在较为充分的竞争领域里,市场机制虽然在资源配置方面基本确立了主导地位,但依然受到行政性审批等因素的制约和阻挠。
高尚全将改革新突破的主要方向概括为产权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分配公正化、管理法治化四个方面。要实现“改革要有新突破”,有效化解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矛盾,释放经济增长的空间,首先要加大清除体制性障碍的力度,进一步改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