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从今天(11月25日)起陆续刊登专访,请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会。今天刊登的是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的专访。邱晓华认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遥远。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中期目标,是一个具体的蓝图,使我们有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案,使全党全国人民更加明 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邱晓华从数量的概念上对这个目标做了解释: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从8.9万多亿增长到35万亿,按目前汇率折算,将超过4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这使我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越法国、英国、德国,位列世界第三;人均GDP从800美元到超过3000美元,大体相当于日本1973年的水平、韩国1987年的水平,这就接近目前中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邱晓华认为,到2020年GDP翻两番,既是一个宏伟目标,也是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GDP应保持年均增长7.2%的速度,而我们具备了这种增长的空间和潜力。
虽然过去24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9.3%的高水平,但毕竟我们人均GDP刚刚临近1000美元,无论是与人均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还是与人均两万美元的次发达国家,以及人均1万美元的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还很大。就是在我们国内,地区间的差别也很大,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近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才300多美元。这么大的差距说明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此外,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2001年只有37.7%。城乡差距也很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本身都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比如,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会创造数千亿元的需求,带来GDP1到2个百分点的增长。再从产业差距看,我国第三产业只占GDP的1/3强,而发达国家占60%—70%。服务业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带来GDP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即使与4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我们也还有1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
最后,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看,虽然我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但经济总量只占不到4 %。我们人口比美国多3倍,而美国经济比我们大9倍。如果经济比重与人口比重相适应,就算前者只达到后者的一半,那也意味着经济翻两番。所以,从差距、从发展空间的角度看,翻两番并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目标。
有发展空间,还要有发展的能力。据邱晓华分析,从现实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今年虽达到近8%的速度,但潜在的能力是9%—10%。所谓潜在能力,是指一个国家的要素和其需求综合平衡后,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水平。我国现实的增长率与潜在能力还有1到2个百分点的差距,潜能的发掘,正是我们实现目标的现实条件。
近几年来,推动经济增长更多是靠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创造了需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主导的格局逐步向民间主导格局转变,市场本身创造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就拿民众的金融资产来说,去年底已达到11.2万亿,第一次超过了国有资产10.9万亿的规模,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随着民众创业热情的进一步激发,创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它一定能创造出更大的需求。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中国正在成为投资者越来越看好的投资热土。因为我们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劳动力数量充足、质量不低、价格相对低廉;二是近13亿人口的巨大国内市场,潜力还远未释放完;三是我们有相对较为发达完善的工业体系,产业链条比较齐全。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信息化社会,而我们刚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们就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邱晓华认为,虽然我们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和能力,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人们的需求将不仅仅集中在物质上,还会有更多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国际上有一个说法,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剧烈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的时期,因此,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的发展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质量;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还必须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一时的,还应是可持续的。
我们已具备了这么多条件,只要按照党的十六大部署,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遥远。
|